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工业加工发展对玉米流通的影响与交易方式创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0-29  
     玉米不仅是人们的口粮和“饲料之王”,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迅速发展,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对全国乃至世界的玉米供求和流通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正在导致一系列新变化。关注玉米工业发展对玉米流通的影响,并相应调整玉米交易方式,对于粮食经营者、消费企业和各类粮食市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品加工发展状况

    1、玉米加工业发展状况

    中国玉米工业加工快速发展于本世纪初,1979年我国淀粉产量还只有28万吨,到1999年就已发展到470万吨,其中玉米淀粉423万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量积压,吉林等一些玉米主产省开始重新认识玉米,用新的思维谋划玉米产业经济,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和玉米工业加工。“十五”期间,新规划的企业和扩建项目相继落成投产,玉米工业加工异军突起,消费玉米量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玉米工业加工产能已达3500万吨;当年消耗玉米27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倍多。进入“十一五”期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玉米工业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又有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项目立项开工,一些在建项目也陆续投产,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入了高峰期,2006年产能已达到45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3400万吨(发改委数字3589万吨),比2005年增长25%,产能利用率达75%。

    随着玉米工业加工的发展,玉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一批年加工玉米3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企业正在崛起,有的已经进入了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企业布局向产区靠拢,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8省区,这8个省区占了全国玉米工业加工量的85%以上。产品结构也在优化,由传统的初加工产品淀粉、酒精向深加工产品扩展,淀粉糖、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等产品的比重不断扩大,柠檬酸、赖氨酸等许多产品已有过去的大量进口变为现在的大量出口,成为重要的创汇产商品;玉米加工技术不断进步,能耗降低、原料利用率提高,开发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加工核心技术。玉米工业加工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产区农民卖玉米难、国家储玉米难的问题,拉升了玉米价格,促进了农民增收,减少了石油消费,并成为一些玉米主产省和了区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趋势分析

     玉米工业加工的迅速发展虽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使我国玉米供给由宽松逐步转向紧张。为了保证人们口粮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国家开始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行调控。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今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控制规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使快速发展的玉米工业加工业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政策并不能在实质上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起到太大的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供求关系、成本利润和玉米工业加工的建设情况。

    1、原料供求分析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现阶段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为2700万公顷,产量1.45亿吨,消费量1.38亿吨。2007年预计玉米播种面积2800万公顷;产量为1.47亿吨,消费量1.42亿吨,其中:食用消费700万吨,占4.9%;饲料消费9400万吨,占66.2%;(发改委数字8400万吨),工业消费3650万吨,占25.7%:种子和损耗450万吨,占3.2%;供大于求500万吨,可用作出口。

    从今后生产发展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受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了较高的比例,难以再有明显增加。但玉米单产提高还有很大潜力,随着种子改良,中低产田改造,栽培技术进步,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我国玉米单产完全可以提高到370公斤/亩,比2006年增加10公斤/亩,按播种面积2800万公顷计算,总产达到1.55亿吨;目前国内玉米转基因研究技术已经成熟,如果实施,单产还可以提高4-5%,总产将突破1.6亿吨。并且,玉米工业加工的副产品也可替代一部分玉米作饲料,淀粉糖和玉米油减少了甘蔗和油料作物用地,这些都间接增加了玉米供给。

     从今后消费变化看:在我国玉米的五项消费中,食用消费刚性强,弹性小,现已进入了稳定阶段,目前城镇居民吃玉米主要是为了营养和健康,农民吃玉米主要是自产自食,图个方便节约,正常情况下食用消费数量不会有多大的变化;饲料消费还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近几年来,我国玉米饲料消费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预计到2010年玉米饲料消费不会超过9700万吨,食用消费基本不变、种子和损耗略减,共1100万吨;按总产量1.55亿吨计算,可用作工业加工的玉米约有4700万吨。从原料供给上看,玉米工业加工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2、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产品主要有淀粉和酒精二大系列,但二大系列产品市场前景有所不同。

    淀粉系列产品:包括淀粉和以淀粉为原料的各种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有机酸、味精、抗生素、酶制剂、多元醇等。2006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约1200万吨,比2005年增加190万吨。近年来淀粉产量增加虽然较快,但以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种类多,市场需求量大,新增加的淀粉供给量基本上被下游产品消费掉;而以淀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正处于成长阶段,市场需求量大,产品利润高,如变性淀粉,聚乳酸、苏氨酸、多元醇等,国内缺口较大,需要大量进口,淀粉糖也有一定的潜在市场;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还有许多原来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也都将逐步被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产品所替代,市场前景整体看好。但也有部分深加工产品,如味精、柠檬酸、赖氨酸等已达到商品成熟期,市场接近饱合。

    酒精系列产品:按用途分为燃料酒精、食用酒精和化工医药酒精。2006年我国玉米酒精产量已达530万吨,比2005年增120万吨;近两年来我国新上的玉米酒精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较快。2006年12月取消了酒精出口退税后,酒精销售市场主要转向国内,原有的市场容量缩小,产能大量过剩;其下游产品乙酸、乙醚、聚乙烯、乙二醇等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新能源优势在于绿色、环保、可再生,其产量主要受国家政策主导。我国自2001年推广乙醇汽油以来,国家先后投资建了四家燃料乙醇生产厂,规划一期产能102万吨,

    2006年实际产能已达14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85万吨。但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和饲料之王,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大量用来满足乙醇生产。因此,国家发改委(2006)2781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以非粮为主,现4家生产厂未经批准不得增加产能。而采用薯类、秸杆等其它原料生产,成本较高,大量推广仍需时日。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玉米供给又有保证,2009年以后国家有可能适度增加玉米燃料乙醇产量

     副产品:生产1吨淀粉可得到63公斤玉米蛋白粉和90公斤玉米纤维蛋白饲料,每生产1吨酒精可得到900公斤DDGS(全价干酒糟颗粒饲料)和伴生副产品二氧化碳。加工淀粉或酒精,每吨玉米还可提出26公斤玉米油和50公斤玉米胚饼。玉米蛋白粉除国内应用还出口国外,供不应求;纤维蛋白饲料、DDGS、玉米胚饼都是高蛋白和氨基酸饲料,玉米胚油是一种健康油,虽然目前都供大于求,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和畜产品结构调整,其市场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3、成本利润分析

    淀粉系列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越往下游加工,科技含量越高,获利也越大,平均每1.5公斤玉米生产1公斤淀粉。规模企业的淀粉生产成本约等于玉米价格×1.5,玉米淀粉和玉米比价的经常波动区间在1.55-1.6,目前产区玉米价格1400元/吨,淀粉出厂价格2200- 2300元/吨,加工淀粉每吨玉米可获利100元左右。淀粉糖成本一般按食糖价格的75%计算,当前规模企业生产淀糖每吨玉米约有200元利润。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淀粉深加工产品由于原料占成本的比例低,受玉米价格的影响小,利润仍然比较高。如:吨赖氨酸生产成本约1.1万元,出厂价1.4万元,利润约3000元,而大成公司吨赖氨酸生产成本已降到8000多元;化工醇采用石油生产需要8吨,而用玉米生产只需1.76吨,吨生产成本约6000元,利润4000元;吨苏氨酸利润约2000元。副产品蛋白粉的价格为3200-3500元/吨,纤维饲料价格750-800元/吨。

    酒精系列产品产业链短,产品少,平均每3.1吨玉米生产1吨酒精。去年12月财政部关于取消酒精出口退税的文件出台后,酒精出厂价格由当时4650元/吨下滑至今年6月的4300元/吨,目前回升并稳定在4450元/吨。而当前主产区的玉米价格为1400元/吨,按成本公式计算,其销售价格已略低于生产成本,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燃料乙醇属于国家专项规划生产产品,实行定额补贴,平均每3.2公斤玉米生产1公斤燃料乙醇,当前四厂补贴额统一为1373元/吨,并享受免消费税政策。燃料乙醇生产成本略高于普通酒精,其出厂价格(送到中石油调配中心)按90号汽油价格×0.9991来结算。

     4、建设情况分析

     2006年12月份国家控制玉米工业加工建设后,原来规划的一些低效益、高消耗、重复建设的规划项目已经取消,少数市场饱合的在建项目也延迟投产或暂停,一些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过剩的企业减产或停产。但玉米工业加工并没有就此停止发展,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建设项目仍在进行,如长春大成规划在长春和郑州分别建设的年消耗100万吨的玉米化工醇项目正在积极落实和筹备,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公司年消耗玉米60万吨、生产淀粉和L-乳酸、聚乳酸的一期工程又建成投产,第一个月就实现赢利800万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去年底国家调控玉米工业加工的措施出台后,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增速有了减缓,多余的产能被挤出,但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企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产品结构将更加优化,产业的发展将更加稳健和理性,消费的玉米还会逐年增加,预计2007年产能为53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3600万吨,产能利用率68%;到2010年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消费玉米4600万吨,其原料供给是可以保障的,不存在安全问题。

    三、对玉米流通的影响

    玉米流通主要取决于各地区玉米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到本世纪初,我国北方玉米产量不断增长,结余量逐年增加;而南方玉米产量增长较小,需求扩张较快,供给缺口逐年加大;由此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在空间上,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流向京、津、沪和沿海及西南各省,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主要就近销往华东和中南和西南;在时间上,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销售高峰期在每年的1—5月,东北地区玉米销售高峰期在6—12月。每年6月份以后,华北地区的玉米所剩无几,南方所需的玉米基本靠东北供给。然而,近年来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正在悄然对这一流通格局进行着影响。

    1、北方产区玉米外销量将逐步减少

    东北是现阶段我国北玉米南运的主流,每年流向关内的玉米达2400万吨,其中内销1800万吨,出口600万吨,对国内玉米供求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两年来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较快,但随着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和向东北的集中,东北地区销往南方的内贸玉米流量将有所减少。而黄淮地区的玉米外销量现已在减少,山东省已由玉米销出省变为购入省,河南省也可能成为新玉米购入省。

    2、南方销区玉米购入量将缓慢下降

    随着北方主要是东北玉米加工转化的发展,南方饲养业正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玉米价格提高,饲养成本增加,畜产品比较效益低于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运费上升,南方与北方玉米价格拉大,饲养业优势缩小,饲养业正在由南方玉米销区向北方玉米产区逐渐转移;三是玉米加工的副产品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的饲养发展,同时还将导致畜产品结构调整,牛羊肉和牛奶比重增加,这进一步影响了南方饲养业发展。

    3、玉米进出口量正在发生逆转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玉米出口国。“十五”期间净出口玉米4500万吨,平均每年净出口900万吨。但是,随着国内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增长,玉米净出口量也在迅速减少,2006年我国净出口玉米307万吨,2007前8个月净出口出口玉米414万吨,预计全年净出口不超过550万吨,均低于“十五”期间平均出口水平,从今后的发展情况看,随着玉米加工转化量的增长,出口量还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10年我国玉米净出口量将接近于零,由玉米出口国转为玉米供求平衡甚至少量进口国。

    4、国内玉米流通格局面临新的调整

    北方玉米外销量和南方玉米购入量的逐步减少,必然要导致我国玉米出口量和南运数量的下降,东南沿海一些玉米销区省份可利用近海优势从国际市场采购部分玉米来满足饲料加工业需求,我国目前的北玉米出口和南运的流通格局将变为北玉米南运与北出南进相结合流通格局,当然北出的玉米量不会很大。而且,由于价格拉动和玉米工业加工的调整,近两年内玉米可能还会出现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但由于客观规律的作用,2010年后这种调整趋势还是会显现的。

     5、世界玉米供求和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美国是世界第一玉米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02年以来,美国玉米乙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据有关预测表明,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乙醇消费量将达到5461万吨,占美国玉米产量的比重由上年度的14.2%上升至19.9%,接近当年度玉米出口量。近年来,美国年出口玉米达6000万吨,占了世界玉米贸易总量的60%以上;随着工业消费量的增加,美国玉米出口量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并将保持一段时期。中美两国玉米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和出口的减少,必将使世界玉米供给趋紧,价格呈上扬,据统计表明,2006年世界玉米价格就比上年提高了70%;但价格上扬又将导致美国、南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美国玉米生产就已经对此作出反映,2007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了18.6%,产量预计比上年提高23.9%;在巴西还有大量潜在和未开垦的耕地,其面积超过我国的现有耕地;我国的吉林省也在菲律宾和乌克兰等国租用了土地种玉米。同时,玉米价格上扬还将抑制世界各国玉米消费的增长。在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调整,在未来5-6年中,将形成新的世界玉米供求和贸易平衡格局,美国的玉米出口量基本不变,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玉米出口大幅度增加,中国则少量进口玉米。

    5、流通主体发生变化

     随着玉米加工转化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加工转化的玉米数量在增加,但企业数量在减少;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也促使粮食购销企业数量减少,规模加大。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加工转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证生产,需要减少库存和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常年稳定均衡供货;购销企业为了占领市场,降低成本,也需要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四、玉米交易方式创新

     受交通和通讯进步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的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由最初的以货易货贸易发展到现在的包括期货证券交易等多种方式,而流通格局变化也常常是引起交易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玉米流通的变化就使得现行玉米的交易方式出现了局限性,需要创新。

    

    1、现行玉米交易方式的局限性

     一是玉米现货即期批量交易的范围受到了制约。我国现行的玉米现货即期批量交易有二种方式,即通过粮油批发市场交易和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当前在我国粮油批发市场有二种,无形的商流批发市场和有形的以物流为主的摊位式批发市场。摊位式批发市场主要是一般批发商与零售商、饭店、机关学校食堂等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小批量交易,而玉米现在主要是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通过摊位式批发市场交易的玉米量极少。商流粮油批发市场基本上是我国特有的,其最初设立的想法是将众多交易者聚集在一起,增加交易机会。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交易双方的数量越来少,单个交易量越来越大,通讯和交通也越来越便捷,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供需双方更倾向于直接交易;而且在长期的交易中,大的需求企业和供货商之间都已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一些大的加工企业甚至直接在产区设点采购玉米,通过商流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的越来少了,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商流批发市都有行无市。但是,随着供需双方数量的不断减少,单个交易规模扩大,这种供需双方一手钱、一手货的直接交易方式逐渐落后,占用资金多,交货时间和交货量既不均衡,适应不了现代流通的需要。

    二是玉米期货交易大量交割现货难。90年代初期,我国越过了中远期合同交易发展阶段,直接推出了玉米期货交易,添补了粮食交易方式的空白,促进了粮食流通的发展。然而,期货交易虽然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稳定企业供货等重要作用,但由于现代期货交易更多的是一种资本运动,而不是商流运动,交易双方要想通过期货市场来大量卖出和买入现货玉米会就遇到交割数量、交割地点、交割标准、交割费用等诸多限制,在实际动作中很难实现。

     2、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将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

    中远期合同交易是指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签订的未来某一时期交割货物的协议,从签约到交货的间隔时间一般为2-12月。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买卖双方已不需要直接坐在一起签合同,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易,因而出现了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虽然也有保证金制度和固定的交易单位,与期货交易有相式的地方,但也有较大区别,仍属于现货交易范畴。其特点:一是交易面大,成交机会多。由于同一时间在网上交易的客户较多,且合同又比较规范,每一买方都对应多个卖方,每一卖方又对应多个买方,由计算机进行撮合,因而交易速度快,成交率高。二是交易成本低,由于买卖双方不需要直接见面,也不需要通过批发市场来成交,节省了交通费、交易费和时间;并且买方在合同成交时只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在货物交割时才支付全部货款,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利息支出。三是供货均衡有保证。采取中远期合同交易,买方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逐月购入玉米,由于有保证金和市场的交易规则保证,不用担心到期合同履约问题。四是交割方便限制少,相对期货交易而言,交割费用低,交割库多,交割质量要求较宽,更主要的是对交割数量基本不限制,因此更适合于现货的实际买卖。

    正由于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当前玉米流通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这种交易方式更适合于大的玉米加工转化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均衡采购玉米,锁定原料成本,减少原料库存;大的玉米购销企业减少交易费用,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的专项储备粮轮换,受库容、资金和费用限制,往往采取先卖出,后买入的方式的轮换,有时会出现买入价高于卖出价情况,出现亏损,如去年底东北玉米收购季节价格不降反升,大多数企业的储备粮轮换出现了亏损,如采取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就可先在网上买入玉米中远期合同,然后再卖出同等数量的玉米现货,这样就可以锁定风险,防止出现轮换亏损;而通过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进行储备粮拍卖则更有优越性,参拍的企业不必从全国各地来到现场竞价,在当地直接上网就可以,减少了交易费用,扩大了交易面,还防止了欺行霸市等现象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并不是要到处都要建立交易网络,而是要充分肯定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在当前粮食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并根据流通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玉米中远期合同网上交易数量。至于交易网络的数量则越少越好,最多不要超过2家,否则又有可能走上商流批发市场建设的老路,家家都有场无市,个个都难以生存发展。

    (作者;刘笑然 来源;中国玉米市场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