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成新玉米收购价格保持稳定。国标二等玉米挂牌价格为1300元/吨,国标三等挂牌价格为1290元/吨,较开秤持平。实际成交价格集中在0.49-0.52元/斤,较开秤时持平,质量控制正常,水分多在30-36%区间,杂质多为1-3%。金成收购点日收购量在200吨左右,收购量明显下滑,主要是农民惜售。
松原赛力事达三等内标准水分新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1420元/吨,30%水分0.57元/斤,新收玉米多在30-36%水分,实际卖价多数能达到0.54元/斤,日收700-1000吨。
公主岭黄龙新玉米收购价格保持稳定,14%水分折干价格为1350元/吨,1比1.3收,实际收购价格一般在0.52元/斤,水分多在30-36%,质量检测较为宽松。但是,由于农民惜售,收购量一直不好。
中粮生化榆树公司标准水分挂牌价格1260元/吨,1比1扣量,实际收购价格在0.52元/斤,日收百吨左右。
四平天成上周末开秤,总部国标二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1350元/吨,1比1.3扣量,实际成交价格平均在0.52元/斤左右,水分集中在30-33%。由于农民对该价格暂时观望,因此收购量较小。
辽宁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沈阳万顺达目前新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33%水分0.58元/斤,实际收购价格在0.58-0.60元/斤。目前粮源主要来自沈阳周边。由于农民惜售看涨,因此收购非常困难。
二、库存充足,深加工无意刺激市场价格
据实际调查了解,除了以上开秤收购新玉米的企业外,东北三省多数深加工企业安然不动,虽然频繁询价,但无意过早开秤。主要原因比较一致——陈玉米库存充足。高库存主要由以下几点引起:
1、06/07年度前半年,国内玉米供求关系一度发生转变,供需紧平衡局面形成,同时由于暖冬和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市场整体认同07年下半年玉米短缺,大型深加工企业因此收购积极,不惜高价大量储备库存。近两年东北粮库改制,导致大量粮库无法维系生存,大型深加工企业很容易通过直接收购和合同代理扩大自己的玉米采购网络。部分大企业本部停收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代收网络高价吸引粮源。
2、各深加工企业普遍有在建、扩建项目,计划生产能力扩大,因此计划库存量调高。
、由于深加工产品供应能力膨胀,导致深加工产品供应充足,淀粉、酒精类主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不断下滑,企业加工利润明显降低,甚至长期无利润或者亏损,开机大幅减少。同时,国家为抑制国内玉米加工使用量,叫停新上计划,并通过环保、贷款等方式控制扩建、在建项目的投产。另外,一些在产项目由于环保不合格而长期停机。以上因素共同导致各企业实际加工量远小于计划生产量,造成原料消费量小于储备量。
4、07年下半年东北玉米销售困难,尤其是质量差的部分,一些粮库只能通过关系降低价格向深加工企业销售。
5、国家为尽快有效处理老粮问题,由政府牵头向黑龙江省大型深加工企业划拨大量陈化水稻,对玉米形成替代。
截至本月下旬,玉米深加工企业开秤比例仍然较小,且在收购量普遍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暂无提价抢收的冒失者。这仍要归结于高库存,根据中华粮网实际了解,目前只有极个别企业产品销售较好,库存紧张,企业新玉米价格也略高。
虽然今年东北玉米属于平开,也在市场意料之内,但由于农民强烈惜售待涨,使深加工企业并不能睡得安稳。深加工企业也利用少有的一些交流机会形成默契,尽量避免刺激市场价格,毕竟原来的利润空间已经大大缩水。
三、农民看涨 全面惜售导致上市缓慢
相对于东北时间玉米供应能力,今年深加工企业的开秤价格比较合理,个别还值得农民回家偷着乐上一乐。但农民比市场供求更容易强烈乐观,在农民惜售心理影响下,深加工企业普遍收购冷清,部分企业收购量较开秤初期还出现下滑。
在上一年度玉米疯涨的经验激励下,农民很容易对后市盲目看涨。同时,整体物价上涨,尤其是粮油价格(除粳米)的迅速抬升,也给了农民参考攀比的理由。另外,农民近几年收益不断增加(包括种粮收益提高;农村佣工费用大幅上涨,短期打工现金收入增加),急于售粮换现支付用度的越来越少。中华粮网记者在长春大成收购现场的多次考察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今年开秤阶段着急卖粮的农民远远少于去年。
四、天气利好 集中上市有望早于去年
自8月起,东北天气始终对玉米有利。尤其玉米进入成熟、收割阶段,只出现过一次短暂降雨(局部地区上周末期间出现降雨降雪,但多为山区,玉米产量较低)。持续的晴朗天气促进了玉米水分的迅速散失,保证了收割、晾晒工作的顺利进展。而去年收割期间,东北普遍经历了较长的秋雨过程,导致玉米水分较高,而且收割进度延迟。
另外,进入10月以来,东北地区接连出现几次明显降温过程,气温下降较快。根据目前的气象特点,今年上冻期有望较去年大幅提前。这也就意味着东北玉米集中上市期有可能比去年明显提前。这有利于缓解市场矛盾僵持的局面,保证区域粮食价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