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合同制模式。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农场主与农业合作社之间、与私人公司之间、与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之间都可以采取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产品的销路或收购。按合同制组成的联合企业,是美国普遍采用的形式,一般由工商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协作合同,将产供销(或产加销)联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养禽、牛奶、果蔬、甜菜加工等生产部门。
农业公司模式。这是国际资本向农业倾斜而形成的综合或专业的农业公司。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工商业和金融业的资金直接投资农业,建立大规模国家经济联合公司,并迅速发展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组织。欧盟各国与美国一样,纷纷建立起了与农业有关的工商企业,如化肥生产、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企业。
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的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这种模式在欧洲较普遍。合作社大多是由中、小农户自愿加入,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决议。其成员在生产、交易中统一行动,实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减少中间商的高利贷剥削,共享加工增值的效益,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例如在欧洲农场的初级产品80%左右是提供给合作社加工销售的,其他商业组织一般只占20%左右。美国农场主合作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个农场主往往在不同的经营环节上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合作社。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这种情况下这些农场主便与合作社形成了一种横向的、扇面形的多层经营体制。
专业协会模式。这是一种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结合,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协就属于此类。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农业产业化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模式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以下模式: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当地骨干公司为龙头,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合同与广大农户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中介组织+农户。这种模式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专业批发市场+农户。这种模式以兴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通过农产品市场,农户可以快捷地接受市场信息,灵敏地作出反应决策,从而达到一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一个区域发展支柱产业的目的。
“4+2”模式。4即“公司+农户+基地+市场”,2即“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这个模式中,市场是导向,农户是关键,基地是基础,公司是桥梁,培训是手段,研发是核心。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外农业产业化相比,中国农业产业化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方面:
制度供给短缺。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制及扶持、配套建设方面先行一步。而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身制度体系不完善。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龙头企业、股份制合作互补缺乏,力量薄弱。其次,由于农户缺乏合作的观念和习惯,有关合作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缺乏对农户合作的引导组织和规范。第三,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农户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缺少制度保障。从农业部提供的统计资料看,最能使激励与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是股份合作制,但只占总数的27%。
主导产业不明显,形不成产业优势。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加之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不明显。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很突出,造成产、供、销不畅,某些产品“卖难”。
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多,但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面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部门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管理和调控不够,农业的产加销和贸工农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的结合从体制上还没有突破,使一体化经营难以形成。
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农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与美国向农业教育科研推广领域投入大量经费予以支持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农业原本需要大量投入,但国家近20年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了经济效益高的非农产业。在农业资金引导上,对主导产业、重点基地、龙头企业、科技攻关、人才引进等方面倾斜不足。如在贷款方面,农民普遍反映向银行贷款难。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农产品基地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推进制度创新。一是提高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改善目前不协调的制度结构,提高制度的服务效率。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市场主体真正独立;实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战略,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载体制度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中的制度建设,就必然要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的制度创新。三要抓好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其中利益表达机制是核心,通过公司与农户协商,建立企业与农户合作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利益共同体的紧密程度。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需合理配置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区域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如江苏泰州市根据农业资源及农产品市场需求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块状经济,形成了以兴化“一棵葱”、泰兴“一棵树”、姜堰“一袋米”、靖江“一只羊”等为主导的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重点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科研合作。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二是完善体系。要大力推广农科教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科推广体系的网络建设。三是体制改革。要大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各地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上交易,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