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粮质偏差
因东北产区在6—7月分出现了连续干旱,造成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虽然在后期的抽穗、灌浆期雨量充分,但是前期的干旱已经造成了植株弱小,生长期拖后,加上后期墒情仍偏干,造成玉米灌浆迟缓,子粒小、不饱满。根据9月中旬的实地考察,玉米秃尖严重,子粒较常年明显干瘪,胚乳含量比重大幅下降,将直接影响到玉米容重。另外,近日又有农户普遍反映,今年平均质量较常年下降一个等级,一半多玉米只能达到三等水平。
从期货交割标准来看,玉米交割标准中关于容重的规定为大于等于685克/升,而大于等于660克/升的,只能以贴水30元/吨的价格进行交割。据贸易商和加工企业了解,以替代品交货,价格上很不划算。另外,虽然今年华北黄淮丰收缓解了东北的减产,但是从交割运输和贸易流向来看,华北黄淮玉米不可能运至大连地区进行交割。因此,可供交割的玉米大大减少,若现货企业选择在期货市场上套保交易,不得不首先考虑到后期组织合格粮源的问题。此外,贸易商囤货未出,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这也使部分贸易商在期货市场套保交易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无论是资金还是货源,都将给企业套保带来压力,因此,在目前状况下抛盘压力减弱。
南北玉米消费差异
5月份以来,现货市场购销一直清淡,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玉米供应充裕,但收购企业态度冷淡”。造成购销清淡的主要原因,是加工企业库存充裕,采购兴趣不积极,而贸易商因成本原因不愿出货。这一点已被市场公认,但是有一点大家都已忽略,粮质问题。这在目前来看,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在6月上旬的考察中,笔者已经亲眼目睹因烘干造成的大量焦糊粒现象。据了解,因去年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而市场出现的供应缺口又急需新玉米去填补,使玉米在烘干中出现了许多焦糊粒。焦糊粒含量多的玉米,不单影响淀粉色泽,也影响饲料的口感,因此并不受淀粉和饲料企业欢迎,只有乙醇企业对其要求略为宽松,但是如果超过8%,同样会被乙醇加工企业拒绝。
据收储企业反映,东北玉米焦糊粒普遍是近年异常罕见的现象。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标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东北贸易商手中存有大量囤货的现象,而在华北黄淮地区表现并不严重。其根本原因则是,可供加工企业消费的玉米不足,这一点,从近期的“好粮好价,坏粮坏价”价差逐步拉大中已经得以验证。
东北地区乙醇企业居多,因宏观调控及加工利润影响,近来乙醇加工开工率大幅下降,玉米量消耗也出现下降,这也使得劣质玉米被行业排挤出局;华北黄淮以淀粉企业居多,而当地玉米粮质好,除了饲料需求有所减少外,其他深加工消耗量依然稳定。也正是这一粮质问题,使华北黄淮地区并未出现象东北产区那样贸易商剩余大量库存的现象。
消费结构两极分化
正是玉米质量出现差异,而企业需求标准又有所不同,造成后期玉米消费结构出现微妙变化,即“优等玉米多以淀粉企业和饲料企业消耗为主,劣质玉米多以乙醇企业的消耗为主”。
首先优质玉米一直倍受市场青睐,这从南方港口的成交状况中已有体现,企业争夺抢购优质玉米,而劣质玉米无人问津。考虑到劣质玉米可做乙醇企业消费的“后备力量”,以及成本、利润问题,乙醇企业不会参与到优质玉米的争夺中,而激烈争夺将留给淀粉和饲料等其他企业。从养殖业来看,随着疫情的消失,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养殖户逐步补栏,虽然速度缓慢,但玉米总消耗量毕竟在稳步增长。一旦养殖业恢复,其需求也将是任何外力都不可能阻挡的。淀粉企业则不温不火,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劣质玉米由于应用领域大大缩小,其在市场中地位“低下”,价格偏低。据从酒精市场了解,因节日消费增加,酒精库存下降,各地酒精报价较一个月前上涨了150—300元/吨不等,而劣质玉米价格相对实惠,乙醇企业加工利润将提高。于是前期因利润原因停产或减产企业,在利润的引诱下恢复开工,对廉价玉米竞相采购。因此,劣质玉米将出现一个很好的销路。
由以上分析来看,后期玉米市场,将由去年的“出口、深加工、贸易商”三方争夺,转变为行业间的玉米争夺,由于优劣玉米应用领域不同,因此也将加大价格的两极化。结转库存压力不大
据统计,由于原料成本增加、产成本价格偏低,目前已运行的乙醇加工企业纷纷减产,再加上国家对再建、再批深加工企业的调控限制,玉米实际消耗量将下降400万—500万吨。而饲料企业,因前期小麦和玉米价格倒挂,替代严重,替代量约为400万—500万吨。因此推算,今年我国玉米结转库存有望达1000万吨。
按照我们的统计来看,实际玉米总消耗能力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只是因为替代等因素的出现短期减少了玉米用量,一旦这些因素不复存在,这部分需求将立即转向玉米消费。
从养殖业的情况看,“散养”到“集团养殖”的转变,是目前市场的一个趋势。养殖模式的转变将会减弱疫情的传播,即由“面影响”变成“点影响”。因此,疫情影响力有望减弱,养殖积极性也将不断恢复。另外,从替代方面考虑,由于价格倒挂,玉米替代品增多,而从长远来看全球小麦又将进入紧缺状态,价格将会一改前期颓势,因此小麦和玉米将恢复正常比价关系(参考下图),小麦替代的那部分玉米需求将再次还给玉米市场。所以,抛开稳步增长的养殖业,单从替代部分考虑,玉米饲料消费也会增加400万—500万吨。何况今年因猪疫情影响,猪饲料消费持续低迷,目前恢复的仅是禽饲料,因此当猪的消费出现恢复时,其对玉米的推动作用将会大大提高。
再看深加工市场,虽然国家调控政策对该行业确实是利空消息,但对其产能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政策面看,国家限制的是再建和扩建项目,而对已经审批的和正在运行的项目起不到约束作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因利润原因,深加工企业减产400万—500万吨,一旦利润有所增加,这部分产能也将快速恢复。另外,从现有大型的深加工企业来看,目前的实际运用产能仅占设计产能的一半,因此,如果全部设计产能都将运营,其对玉米的拉动的力度大家可想而知。从本质上讲,一旦有合理的利润,仅目前的深加工企业的胃口,也是市场远远所满足不了的。换句话说,调控政策只会将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大企业规模会更加庞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即便有1000万吨的结转库存,对玉米消费市场仍构不成负担。但是,一定要注意前面我们谈到的一些前提条件。
供应将出现紧平衡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东北地区单产将下降30%以上,然后综合增播面积和华北黄淮增产,今年玉米总产仍有望增加200万吨左右,即达到1.47亿吨。据近日调查了解,今年玉米容重将大幅下降,因此产量仍有望继续减少,预计今年玉米总产约在1.45亿—1.46亿吨。加上结转库存约1000万吨,则总供给约为1.55亿吨。而下一年度养殖业将全面恢复,饲料需求量有望大幅增加,再加上深加工部分恢复产能,玉米总消耗将达1.55亿吨。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玉米将出现供应紧平衡,预计明年的8—9月份将出现一个供应的真空期。
其实上述情况也是政府能够预见的,因此,从粮食安全问题考虑,国家暂时没有下半年的玉米出口计划。这一消息也从侧面反映出,玉米供应可能真的不充裕。
种植利润调节供求
造成今年东北地区大量增播玉米的根本原因是,玉米种植效益好于大豆。下面是自2006年8月至今的大豆期货与玉米期货指数的走势对比,这一走势也基本代表了现货价格的相对走势。
东北地区玉米播种在5月份前后,按照当时的价格,玉米种植效益要好于大豆,因此豆农大量改种玉米。从图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豆玉米价格的相对水平。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因供应充裕和播种面积增加,玉米期货价格大跌200点,随后又是干旱炒作,令价格振荡上涨近200点,使价格回升至6月中旬的水平;而大豆市场却在播种面积减少、干旱减产、需求紧缺等利多因素的支撑下,稳步上涨900点。从图形上可以看出,5月份以后两个品种的价差明显扩大。预计下一年度,东北地区将有一部分玉米面积重新转向大豆种植。美国市场也因同样的原因,预计玉米播种面积降低到8820万英亩,比今年的播种面积9290万英亩降低5%;大豆播种面积增至6890万英亩,比2007年播种面积6410万英亩提高7%。另外,南美也将在此次播种中减少玉米面积而增加大豆面积。因此可以推测,明年单是美国即会减少约1600万吨玉米产量,那么全球供应将至少下降1700万吨。
宏观调控不可忽视
综合基本面市场来看,玉米市场长期仍很看好,但是期间的不可预测因素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仍不可忽视。目前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字眼已不陌生,国家也已多次出台货币及财政等政策进行调控。从调控效果来看,仍不理想,预计后期仍会有加息或更有力度的调控政策出台,因此期间价格出现一定波动也是必然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近来整个玉米市场的供需面已开始发生微妙转变,基本面环境一切向好,即便有国家调控政策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反向消息影响其短期走势,也不会改变其长期的上涨趋势。鉴于以上分析,前期的价格低点有望成为本年度的低点,接下来,在美国玉米走势影响、南美干旱天气炒作带动及国内市场供求状况的配合下,价格有望振荡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