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聚焦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9-21  
    分析家指出,物价暴涨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继而对各国的货币政策造成影响。因为从长远来看,需求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价格高涨等导致粮价上涨的因素都将继续存在,如何将农产品价格涨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在这种全球性涨价局面下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们共同求解的大难题

    专家人语

    “下半年不能对通胀压力掉以轻心。很多业内专家认为一过9月份CPI就会下调,对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

    这回涨价主要因素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升推动国内粮价上升,国内粮价再推动养猪成本上升,导致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推高整体CPI。物价上升形成了趋势,尤其7、8两月上升过猛,一时很难降下来。应该配合财政手段,甚至配合一些行政命令。”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

    在治理通胀时,必须把握几条原则:第一,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第二,确保城镇中困难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准不下降;第三,不能进一步拉大已有的城乡差距。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和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从整体来看,食品类价格向工业品传导十分有限,所以不会出现全面物价上涨的局面。 ——国家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中涛

    综合篇 

    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资料显示,5年来粮食价格上涨了50%

    越来越贵的生活 

    粮食价格暴涨已蔓延至欧洲。由于生产商提高价格,欧洲消费者也开始承受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后果。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加工业和商业纷纷把成本转嫁到超市,而承担最终后果的却是消费者。

    4月以来,欧洲小麦的价格已上涨50%,并带动了牛奶、奶油和其他奶制品价格的突然上涨。

    法国达能公司计划提高奶制品价格,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他一些企业势必会仿效这一做法。

    雀巢、联合利华和吉百利等一些欧洲著名跨国企业准备把向超市的供货提价1.2%到2.5%。

    迫于成本价格的提升,西班牙也将把牛奶、面包、通心粉、葵花籽油和动物脂肪的价格至少提升20%。

    1年来,智利的菜蓝子商品价格上涨了3%,墨西哥则上涨了5%。巴西的市场价格也处于上涨趋势,农产品批发价格的上涨带来了零售业价格的上涨。进入2007年以来,巴西的物价已上涨1.75%,近12个月来则上涨了4%。在危地马拉,面包、玉米饼、鸡肉和牛奶的价格都在猛涨。

    在英国,洪水严重影响了土豆和豌豆的收成,未来几个月内这两种产品将出现短缺。英国最大的冷冻绿色蔬菜加工企业克里斯琴·萨尔韦森食品公司称,该公司2007年只能向市场提供10万吨冷冻豌豆,比正常供应水平少6万吨。

    沙漠化、盐碱地和蔬菜种植面积减少让全球食品生产面临减产的危险。目前,1吨奶粉的价格已超过4000美元,一些贫穷国家已无力购买。全球每年增添7500万人口,而绿色燃料的开发将导致用于食品生产的可耕地面积减少,从而造成更严重的贫困问题。

    美国篇 

    今年将成为自1980年以来,美国食品价格涨幅最大的一年

    懊恼的主妇

    昂贵的夏天

    这个夏天,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牛奶价格上涨到了4.5美元/加仑(约合1美元/升)。宾夕法尼亚州的韦泽尔肉类市场上,牛上腰肉的价格去年夏天是每磅(约合0.4536公斤)4.99美元,而今年涨到了6.99美元。

    以洛杉矶地区为例,目前当地平价食品超市中普通桶装牛奶价格每磅大约在2美元左右,比一年前上涨了30%。一种颇受欢迎的盒装速溶早餐麦片的售价则从4.2美元涨到了4.8美元,涨幅为15%。而波士顿的顾客们结账时则发现,某些商品的价格居然比去年夏天上涨了近30%。

    美国人的懊恼是有理由的。仅今年上半年,美国“菜篮子”的“通货膨胀”就超过去年全年。其预计7.5%的涨幅,远远超过了今年至今只有2.5%的核心通胀率(核心通胀率一般不将价格较稳定的食品和能源产品计入)。从碎肉夹饼、鸭肉到水果布丁,涨价波及几乎所有的食品。

    五花八门的对策

    住在洛杉矶郊区的温迪·戴蒙德是一个五口之家的主妇,如今,她们全家每月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已经达到了400美元,整整比一年前多了100美元。为了节约开支,她不得不换掉了以前一直在购买的品牌,这样下来每种食品可以少花一两个美元。

    办超市会员卡作为一种省钱方法又开始在美国流行;经济学家说,报纸附赠的优惠券可以帮助节省三成食品开销,几乎抵消了最近的价格上涨幅度;人们还利用互联网,到购物信息网站寻找跨区域的优惠折扣信息,有心人可以在那些“买一送二”的优惠活动中捡到便宜。

    还有不少美国人用减少购物次数来应对食品涨价。食品市场研究机构的年度调查显示,现在人们外出购买食品的次数,比去年同期,平均每人每周少2次。

    建议篇

    “涨”字当头百姓怎么办

    宏宸/文 

    鸡蛋涨了、猪肉涨了、食用油涨了……有关经济是否过热、通胀是否发生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方争论的焦点。面对日益羞涩的钱袋子,老百姓该如何应对? 

    首选低风险的安全资产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因为一方面为了抵御通胀我们不得不进行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当前资产价格如股市等快速上涨,从而使盲目持有资产同样也面临不小的风险。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综合比较之下的选择就是持有低风险的安全资产。

    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资产类别可以有很多,包括基金、优质房产、黄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因通胀而遭受货币贬值的损失。

    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偏好,可关注的资产有四种类型:一是基金投资型,其中包括封闭式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使其具有了低风险的特性。而指数基金比如50ETF,它可以帮助广大投资者克服选股难的弊病,剔除了许多质地不良的股票。另外货币市场基金因为持有的是短期债券,所以也有一定的抗通胀能力。

    二是房产投资型,不过由于投资房产并非为了自住,其目的是规避通胀风险,所以较高的租赁回报率就是我们衡量其价值的基础,其中像甲级写字楼、高租金回报率的住宅以及优质商铺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三是银行理财型,其中QDII产品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如果通胀加剧,本币有贬值的可能,适当分散一点资产到海外,也可以抵御通胀。

    四是黄金投资型,作为这个世界上惟一的非信用货币,黄金可作为价值永恒的代表。这一意义最明显的体现即是黄金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投资价值:纸币等会因通胀而贬值,而黄金却不会。为什么买黄金?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由于黄金与多数资产负相关的特性,它能平衡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以获得更为稳健的收益。所以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长期持有黄金是一个较为安全的投资策略。

    根源篇 

    谁是涨价“元凶”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用玉米生产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 

    粮价上涨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需求的上升,而生产成本上升、产量增加不足,则是粮价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技术研究者一直在寻找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全世界用大致相同的耕地面积多生产了约170%的粮食。但是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因素,严重威胁着粮食产量的增长。近几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创下新高,使许多地区经历了历史最高温,而气温一旦超过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每升高1摄氏度就可能使粮食产量下降10%。

    此外,以基因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技术研究有潜力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面临不少障碍,包括观念方面的阻力,长期来看,这也是妨碍粮食产量上升、导致粮价上涨的不利因素。

    导致最近两年间粮价急剧上升的一个直接因素,是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目前的生物燃料主要由玉米制取,而玉米是重要饲料,大量玉米用于能源导致饲养业成本抬高,形成了能源工业与食品工业争粮、争地的局面。

    一些生物燃料的支持者说,美国等国家还有大量空闲耕地,包括接受政府补贴的休耕地,利用这些耕地就可以避免生物燃料争夺口粮。确实,在玉米价格飞涨的刺激下,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玉米出口国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5%,达到60多年来的最高值。

    同时,为了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并应对全球变暖,美国政府正继续支持生物燃料发展。按美国总统布什在200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计划,10年后美国的汽油消费量将削减20%,每年提供约1300亿升的乙醇燃料等替代性生物燃料。这个数字是2006年美国乙醇燃料产量的7倍。如果届时生物燃料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仍然需要利用粮食来制取,这对粮食供应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措施篇 

    通胀来了各有对策

    孔菲菲/文

    多数国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害无益,所以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抑制通货膨胀。由于各国的历史基础、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还有通货膨胀的状况和引发的原因也不同,所以各国实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就会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美国:防患于未然

    美国历来就很重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国主要以货币供应增长率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

    1993年7月22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中心的货币政策,转而实施以调整实际利率为核心和关键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美国人投资方式的改变,使政府很难把社会上大量流动的资金都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而加以控制。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强劲回升,因此格林斯潘于1994年2月2日宜布,美联储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取代前几年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5%(其中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约为l%)左右,即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以解未来通胀之忧。

    德国:把货币政策置于首位

    德国是战后西方国家中控制通货膨胀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40多年来联邦德国的物价上涨率都基本控制在5%以下。德国抑制通胀的最大特点是,把货币政策置于首位,由联邦银行(中央银行)担任“首席执行官”。它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肩负“货币监护者”的使命,不受政府对稳定货币的干预。

    联邦银行以它拥有垄断纸币发行,驾驭所有银行和为国家理财的特殊功能,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包括实行贴现政策和抵押贷款政策,调整最低储备金率,频繁进行“债券回购协议”式交易等公开市场业务,规定联邦和州政府将流动资金存入联邦银行而不计利息,以及通过外汇买卖控制流动资金数量等。

    德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联邦银行与政府、政府与议会、政府与资方和工会、劳资双方,以及其他各社会经济集团之间协调行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加拿大:每一天都要严加控制

    加拿大中央银行近年来一直把抑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加拿大中央银行从1975年到1982年建立了货币供应目标区,分阶段地控制或减少货币供应量,逐步达到最终的控制目标。后来,由于货币需求压力的增大,使目标区控制未能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因此把中间指标由“货币供应目标区”,改为综合反映短期利率和加元汇率变化的“货币条件”。通过检测“货币条件指数”的变化而快速地检测货币总流通量的变化,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不仅如此,加拿大中央银行还把平衡结算与货币条件指数连接起来,建立隔夜利率目标区,将一天的利率变化规定在50个百分点以内,通过采取平衡结算的措施和对货币市场的行动,而把一天的利率变化控制在目标区内,从而一天一天地接近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的抑制通货膨胀目标。

    韩国:“稳定”是大前提

    韩国政府为了抑制和扭转通货膨胀上涨而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损害,首先于1979年4月颁布“稳定化”计划,提出“稳定、均衡、增长”方针,即把快速增长政策调整为稳定增长政策,并相应地把扩张的财政信贷政策调整为紧缩的财政信贷政策。

    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他们也考虑了本国资源缺乏,能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市场小,粮食等供给不足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措施,鼓励储蓄、增加生产和稳定物价,特别是保证重点消费品的生产。还制订和实施了反垄断法,降低了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放松了对进口和直接投资的控制,以维护、扩大和促使市场竞争。

    阿根廷:秋季计划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抑制通货膨胀比较成功的。阿根廷的通货膨胀1990年达到1344%。1991年4月,梅内姆政府开始实施稳定经济的“秋季计划”,颁布了“兑换法”,将本国货币奥斯特拉尔与美元的比价固定为10000:1(采用新币后为1比索比1美元)。中央银行以外汇储蓄保证货币自由兑换,同时实行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开发量,逐步恢复本国货币的支付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裁减政府冗员以减少行政开支,加强税收管理以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关税、吸引外资和官方银行向企业低息贷款,以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这些措施使通胀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一家之言 

    警惕低价食品时代的结束

    当国内的猪肉、鸡蛋等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上涨的时候,国际市场的食品价格也正朝着30年来最大年度增幅逼近。有市场分析人士担心,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上涨时期。本次食品价格上涨与上世纪70年代初一样,具有扩张性与全球性,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感受不到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在持续走高的食品价格上,经济全球化是个不容回避的原因。的确,全球化曾是抑制通胀的一个积极因素,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一个国家产品价格上扬同样可以传递和影响到另一个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其他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力量拉动下,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国的土地价格迅速上升,南美许多农场主纷纷放弃传统农产品的种植,把土地投入到大豆等出口产品的种植上,从而提高了其国内农产品的价格。

    消费者除了承接食品公司的价格转嫁负担之外,其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直接冲击。由于担心食品价格会进一步上扬,消费者必然会非理性地增加相关购物的支出,与此同时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世界银行警告,未来18个月的食品价格上涨可能给贫穷国家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发达国家的CPI目前也呈现出不断攀高的景象。目前美国通货膨胀为3%,处于历史高位;欧盟27国的最新通胀率为2.1%,突破了欧央行控制的范围,特别是英国,消费物价水平已经上升到3%,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调控目标。对此,各国已经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升息的武器。有经济学家认为,各国央行的加息必然会导致投资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一旦措施不当,更可能对市场发展造成巨大破坏,重蹈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因加息过猛等多种原因陷入滞胀的覆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