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市场基本面上多空参杂,现货价格涨跌互现。南方港口玉米价格在下挫后暂稳,但销区市场供给紧张推动价格继续走高。而产区则表现迥异。东北产区农民陆续清仓,玉米价格较前期下滑20-30元/吨;华北黄淮地区新玉米上市,部分企业开始收购新玉米,当地玉米价格也有所回落。9月下旬以后,华北地区玉米将批量上市,局部地区的供给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价格反季上涨概率偏低。而近期期货玉米市场走势缺乏独立性,走势受大豆市场引领,因此在大豆市场保持强势的同时,玉米市场也难以回落,预计短期走势仍以高位震荡为主。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玉米市场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10日发布了《中国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报告下调了2006/2007年度中国饲用玉米消费量50万吨,至9250万吨,年度玉米消费总量下调100万吨至14400万吨。其他预测维持上月水平不变。经过调整后2006/2007年度玉米结余量为150万吨,比上月增加100万吨,相比上年度的-175万吨,为近年来首个盈余年份。报告预测2007/2008年度,我国玉米产量仍为1.49亿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增长352万吨,增幅为2.42%。预测2007/2008年度,国内玉米供需结余量增至250万吨,本年度将是连续第二个玉米产需结余年,且结余量增长。
从国际市场来看,据美国农业部9月12日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显示,全球玉米产量再增加260万吨,达到77410万吨的天量,但消费增加却仅有14万吨,为76962万吨。相应地,期末结转库存增加448万吨,为10544万吨。报告对中国玉米供需的调整倾向略微偏多。美国农业部预测2007/2008年度中国玉米产量14700万吨,较8月预测降低100万吨,这是考虑到前期东北地区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玉米产量下降。而消费和进出口数据没有调整,分别为14800万吨和300万吨。期末结转库存2866万吨,年比降低390万吨。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际供需关系已经度过紧张期,美国玉米出口量在2007/2008年度将提升到5715万吨的高值,对出口市场的竞争压力将随之传导到国内市场。同样,已经有进口玉米先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容忍国内外大差价的存在,国内玉米价格运行的独立性将削弱。在国际宽松的供需环境中,国内玉米价格也会更加平和。
其二,季节性因素分析。分析2004年以来的季节性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除2004年受到新玉米上市的压力,期价下跌外,2005和2006年均出现了在新玉米上市的季节,期价和现货价格均反季上涨的情况。上涨从9月份开始,延续到来年的3月。这是因为在新玉米上市时,市场因为出于对未来供应紧张的预期,集中大量入市收购,而农民的惜售情绪较高,出售不积极,导致收购价格一路走高。期货市场上更有投机资金的炒作,导致期价进一步超涨。而3月份以后,收购企业备货完毕以后,市场的紧张情绪消散,农民为准备春耕,又开始集中抛售余量。此时,收购企业已经逐步退场,价格由此受到压力,转为小幅走跌。
今年玉米是否会出现反季节的上涨呢?笔者认为可能性偏小。首先,玉米价格已经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农民的惜售情绪不会过重。同时,今年国内玉米的总体形势是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加上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扩张,市场难以出现集中抢购的风潮。笔者认为,今年新玉米上市时,价格会略微受到压力,但总体上维持稳定,并形成2007/2008年度的相对低位,而后会在消化新作物上市压力后缓慢走高。
其三,到今年7月底,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始终处于满港状态,东北产区更有大量玉米库存等待外运。饲用玉米需求下降成为东北玉米库存剩余的主要原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06/2007年底国内饲料玉米消费数量将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而市场中的估计是玉米饲料消费将减少300万-500万吨。饲用玉米的大幅减少导致今年东北现货销售压力过大,近期东北主要港口的玉米平舱价一直未能跟随期货市场的涨势,按照市场逻辑,如果新粮上市前大量玉米抛售出货,玉米价格可能还有一跌。
最后,近期基本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也支撑了目前玉米价格的坚挺走势。国内市场肉蛋禽价格继续居高不下,国家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国内玉米消费呈现增长态势。而对玉米有替代关系的小麦、豆粕等价格近期出现了大幅上扬,也支撑了目前玉米的价格。同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而作为生产乙醇的重要原材料,玉米价格后市的想象空间在提升。
总体来看,国内玉米也面临巨大的供应压力,目前玉米现货商手里仍有大量库存,而年度玉米产量预期大幅增加,9月份之后部分早熟玉米将大量上市,这些因素将会对市场产生利空,玉米价格出现持续反季节上涨的概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