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米的身份定位,国际玉米大会上,美国一位专家指出,目前,玉米和其他谷物的价格不断上涨,玉米大量用于乙醇生产在美国已经是确定的事实,美国今后要侧重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乙醇生产模式,从目前的政府倡导型转化为市场导向型,这个转化中要依靠生物技术逐步提高玉米单产。
相比于美国对于玉米能源前景的高度关注,我国目前更关心的是玉米的粮食功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提出,我国现在玉米供应量不足,玉米价格甚至高于价格,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目前的粮食产需缺口非常大,三年大丰收也未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内国内感受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进口的支撑作用。未来粮食需求将在人口总量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两个因素推动下不断增长,另外工业需要包括淀粉、燃烧酒精等的需求也会推动玉米需求的上升。
柯炳生介绍,国家目前对粮农的生产补贴政策比较全面,市场最关心的是贸易政策。目前我国对出口进行了一定限制,进口则根据WTO的协定实行配额管理,配额的数量是720万吨,对应关税是1%,配额外的关税是5%,如此高的配额外关税决定了将来的最大进口量也难以超越720万吨。
在玉米出口方面,国家已经对新年度的玉米政策进行了严格控制。国家统计局7月底公布的生产价格调查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8.8%,全国粮食生产价格达1.4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7.4%,玉米价格涨幅最大,达14.7%。因此,很多人将玉米指责为通货膨胀的罪魁之一。对此中谷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忠海在国际玉米大会上指出,饲料消费将会是我国玉米消费的焦点,出口将退居次要地位,玉米配额发放得到了严格控制后,新年度玉米的出口总量可能只能维持在100万吨水平。
根据玉米大会上专家的介绍,目前我国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5%的消费税减免和亏损补贴,现在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的总额已经达到了20亿元。据称按照目前比价,如果国家不给补贴,生产燃料乙醇实际上并不能盈利。国家的政策决定燃料乙醇的需求量,目前我国提出生物燃料要以非粮为主,严格审批新项目,实际上就等于限制和叫停了新粮食的乙醇项目。
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国玉米的产量增长相对较慢。美国本土对玉米生产酒精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国际玉米市场受能源短缺影响价格不断攀升,所以将来一旦面临短缺,从国外进口是否行得通有一定难度。但断言中国将变成一个玉米净进口国尚为时过早,不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玉米价格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是比较一致的看法。
关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费忠海认为,7月底出现的1480元/吨的价格可能是新的年度低点。2007/2008年度玉米价格将总体振荡上行,强度取决于整个饲养业的恢复、明年的天气情况和种植情况。如果在新年度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天气出现不测因素的话,不排除玉米价格会加速上扬。预计2008年3月份以后,玉米的种植和天气将成为市场的炒作热点,2008年4月份以后,养猪的庞大存栏需求会推动玉米价格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