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CPI的构成部分当中,食品在CPI成分中占1/3,而此次通胀上升主要是由食品涨价带动,撇除食品,国内CPI增长仍在1%以下。
近一个月工业品的出厂和原料购进价的增幅其实都在回落,这从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4%,较6月份2.5%的水平稍有回落中可见一斑。
正如2004年的CPI上升一样,今年5、6、7月份的物价上涨都和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一方面是外因,就是在目前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应该说压抑已久,长期的国内外价格背离会产生一定的价格纠错力量;另一方面是内因,即:天气因素加上人为制造的供不应求局面,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国内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7月份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出现全面上涨,笔者认为可能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这影响了相关生活资料的供给,同时流通环节也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使得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的上涨传导到了消费终端,引起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当然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目前农业成本大幅上升,但政府收购价却没有相应上涨,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猪肉供应也如此,猪肉价格偏低令猪农损失,他们以“减产”应对,结果造成当前的供应紧张。
应该说,当前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内经济的各个领域,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高速发展经常伴随着高通胀,物价飚升令人民怨声载道,在80年代出现了危机,都跟物价飞涨有关,对政府来说,严防物价上涨应该该说至关重要。
然而,以后关于宏观调控会有什么新举措,更多的停留在投资都预期层面,笔者以为,决策者真正的意图是为了避免波及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我们知道,自从90年代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之后,国内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保持“相对偏高”的增长率,经过一番争论和计算,“相对偏高”的水平被认为应在7%左右,保持这个幅度的增长,国内才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吸纳转型的劳动大军,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高增长确实非常重要,但鱼与熊掌很难兼得,在高速增长的经济背景下,物价上涨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笔者以为,现阶段政府如何协助农民减轻风险放胆生产,调整商品供求格局,同时建立和发展更健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才是从根本上改善当前一些问题和规避价格风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