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胀,宏观政策平抑价格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引起国内通胀的重要原因,除了加息等宏观经济政策,政府还通过释放储备粮、限制需求(如限制玉米酒精项目)等针对性措施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
深加工企业消费低迷,抑制价格上涨空间
7月份以来,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基本以稳中显弱趋落为主,截止8月3日,大连港玉米平仓价1520元/吨,比7月初下跌30元。目前玉米主要集中在收储企业和经营企业手中,收购成本较高,市场行情下跌难度较大;但玉米深加工和养殖饲料业低迷制约需求。因此,市场普遍看空后市,现货价格有望继续下滑。
国家宏观政策推动,生猪养殖业有望复苏
近期,为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猪肉市场供应,保监会下发《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8月15日前必须启动能繁殖母猪保险和生猪保险工作。也为市场带来利好。受疫病影响,生猪养殖恢复缓慢,导致养殖业整体需求没有明显好转。那么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后期生猪养殖补栏有望加速,从而带动养殖业整体需求复苏。不过,目前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之中,能否借助旱情完全扭转弱势格局,还要看产区旱情发展情况。
东北夏季干旱加剧,有助玉米价格企稳
当前,主要玉米产区黑龙江以及吉林北部等部分地区的夏季干旱加剧,局部减产迹象日益明显。国家防办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其中以江西、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吉林、广西6省(区)旱情最为严重。尽管今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但是单产前景变差,有助于国内玉米价格企稳反弹。
基本面依然向好,价格继续下跌空间不大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07年度我国玉米总供给量比上年度增加6.2%。玉米总需求将比上年度增4.6%。工业消费增长势头强劲,国内玉米供给正向偏紧的方向发展。全球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库存大幅下降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6/07年度全球玉米总产量为6.99亿吨,比上年度增0.5%。全球消费为7.04亿吨,增3.3%,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全球玉米库存将下降到9268万吨。
综合分析,目前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弱势整理,市场基本面不利于价格的走强,相反对市场行情起到打压,后市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空间,但出于对政府有意稳定粮食价格的角度考虑,出于贸易商手中玉米成本不断提升方面分析,玉米价格下跌空间也相对有限,短期国内玉米市场将呈现牛皮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