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浅析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20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1.1 加入WTO实行农业贸易自由化后,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减弱

    (1)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未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从比较优势来分析,全国应该重点发展的农产品是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虽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2)原料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运体系发展滞后。现阶段,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中国只有0.43:1。中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上述表现的直接后果是,使农产品在品质、价格上处于劣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减弱,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1.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许多风险

    (1)市场风险: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不确定。(2)自然风险: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轻则减产减收,重者劳而无获。(3)资金风险:单个农户家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还会遇到资本的制约。(4)行政干预风险。少数地区政府的“样板工程”、“形象工程”,违背经济运行规律,强制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的作用进行排斥和压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3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不足,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不多

    中国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市场竞争力弱,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很少,而且区域农业结构的科技含量低,再加之农业科技的投资欠缺(中国农业的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水平),使得农业科技储备匮乏,科技成果推广率低。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则在WTO条件下,中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难以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1.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错位、缺失,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几亿农民本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市场主体意识没能很好形成,市场参与能力差,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因而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虚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他们只能凭借本地集贸市场狭小市场空间得到直观的感觉,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趋同的产品往往陷入“卖难”的窘境。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农户都是刚刚跨过温饱线,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经营能力差,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方面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所有这一切,它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而且大大挫伤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降低了农民作为主体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甚至使得政府和农民之间处于对立的状态。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转移、安置困难重重

    如果按现有耕地资源所能容纳人口数量计算,中国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亿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全面实施,农业生产部门的部分收缩,农业结构调整势必造成种植业人口过剩,这部分人急需寻找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途径。如此数额巨大的劳动力实为农业结构调整中最困难的任务。另外,中国尚有近2亿文盲和半文盲,其中2/3在农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农村信息、交通的闭塞,劳动力转移、安置成本太高,困难重重,劳动力就业的困难更大。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2.1 注重市场导向,拓宽流通渠道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晶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销地批发市场;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要规范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销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方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等方式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市场;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

    2.2 加强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要通过各产业产品的订购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应在规划、指导、扶持和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准确定位,即应从管制变成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

    2.3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农业结构调整应加大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商品质量,以此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商品增值能力。同时要实施科技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科技攻关,以市站所和县(市)、区农业中心为龙头,积极同科研部门及龙头企业合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总之,要推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4 加快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倡导,加强管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涵盖4个方面:即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信息链管理和物流链管理。要通过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并加强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5 加大培训力度,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应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重点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妇女培训”,从本地区农业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同时要拓展非农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如加快小城镇建设、有组织的对内、对外劳务输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1]王凯,等.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夏英,牛若峰.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Ira].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3J范新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与对策IJ],农业经济导刊,2003(7).[4]赵邦宏,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2000(5).

    (作者:吴志勇 单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07/01)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