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第三季度一分为二 玉米操作先空后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17  

前言:

    玉米是喜温短日照作物。从种子萌动发芽到新种子成熟,全生育期需90-150天。一般晚熟品种,因播种期早,生长前期温度偏低,生育期偏长;反之则短。中国(北半球)的早熟品种生育期90-100天,多春播(4月份)。春播玉米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夏播玉米在8月中下旬,依品种、地区、播种期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异。在南半球,玉米多在11-12月份开始播种, 收割则从次年3月就陆续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底结束,而高峰期就是从4月中下旬到5月底。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北美洲种植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

    正是由于玉米生长期的季节性规律与消费周期的不同步造成玉米供需的阶段性不平衡,因此才有了其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一、玉米不同生长期与市场价格的联系

    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是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玉米生长的每个时期的情况都会对未来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

    在3,4月份,市场首先会收集早春的天气状况,土壤的墒情和大豆与玉米轮种的结构特点,预测当年的播种面积,并进行比较,得出播种面积的预测数据,这个数据与往年的差异就成为市场的炒作题材。

    在5月份底,播种面积已定的情况下,市场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玉米的单产和总产。通过对历年单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线性回归,市场对当年单产范围有一个预期,然后结合当年生长期天气,光照,水分,出苗率,优良率等条件的变化,对预期值进行修正,并反映在对期货价格的炒作之中。

    进入6月份以后,玉米处于成熟阶段,当市场基本消化了前期预测的供给信息以后,整个市场的需求被当成炒作题材,特别是在油价高企的时候,生物燃料题材无疑是支持玉米价格走强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生物燃料改变了世界玉米的消费格局,已经成为影响其价格的关键因素。

    从9月开始,北半球玉米大量上市,产量占全球年产量的70%左右,而此时,玉米的消费也处于消费的旺季。市场价格转而直接紧盯消费需求,并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行为一直持续到年底。

    二、玉米现货价格走势

    1、美国玉米现货价格走势

    由图1可以看出,美国玉米现货价格的走势具有一定季节性的特点。如玉米收获季节(8月),价格一般处于小幅度盘整阶段;当贸易商收购了大量的新玉米后,价格在加工企业需求的带动下水涨船高;从圣诞节到中国的农历新年,玉米价格同样呈阶段性攀升的形势;2月份以后,全球玉米的消费步入低谷,价格也逐步震荡走低;进入4月份,伴随对春播玉米的各方面情况的预期,其价格也进入一个历史活跃期,一般呈现逐步走高的趋势;而到了6月,当玉米的播种面积以及优良率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市场面临存粮库存的压力日益严重,玉米价格也逐步回落到现货价格水平。

    图1:美国玉米现货价格(2006-2007)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2、国内玉米现货价格走势

    从图2可以观察到,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具有典型的季节周期性,一般来说,冬季价格低迷,而夏季价格则高企。年底与年初,玉米收获后大批上市,现货供应充足,而同期的玉米饲料消费则处于低谷,因此造成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低迷;6月至8月,玉米的需求一般处于一年里最旺盛的时期,而供给也相对旺盛,加工企业基本无须备库,因此价格表现一般;到9月下旬以后,加工企业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得充足的玉米,而只能从种植者或者贸易商手中高价买入玉米备库,因此价格持续走强。

 

    图2:国内玉米现货价格(2004-2007)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三、玉米期货价格走势

    期货价格受现货价格影响,并积极的反映市场供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进而引导市场的现货价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1、美国玉米期货价格走势

    图3显示的是1991年-1997年美国CBOT玉米指数走势,从9月到次年1月,现货需求旺盛,价格被逐步拉高,其中的6年中只有1年走弱,原因是玉米已经连续2年大涨,价格几乎提高一倍;2月至4月,需求意愿存在分歧,价格基本维持震荡格局;进入4月,新玉米开始播种,对未来供给的预期严重影响期货市场的玉米价格;5月以后,陈粮销售压力巨大,现货价格持续走低,期货价格也紧随其后(6年中5年下降),当价格下降到一定幅度时,盘整格局基本维持到新玉米上市前夕。

 

    图3:美国玉米期货价格(1991-1997)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图4显示的是1997年-2003年美国CBOT玉米指数走势,9月到次年1月,6年中下降的为3年,盘整的为3年;2月到4月,基本维持小幅度盘整格局;5月下旬以后基本维持下跌状态,6年中有5年下降。

 图4:美国玉米期货价格(1997-2003)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图5显示的是2003年-2007年美国CBOT玉米指数走势,9月到次年1月,4年中下降的只有1年;2月到4月的盘整格局维持不变;5月下旬以后下跌状态维持不变,4年全部下降,下降的时间起点基本维持在10天以内。

    图5:美国玉米期货价格(2003-2007)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2、国内玉米期货价格走势

    从图6可以看出,近3年来,玉米期货价格自5月下旬开始逐步走低,并于8月中旬达到一个低点,随后的2个月基本维持在小幅盘整的状态。10月中旬以后,在饲料需求的带动下,玉米价格逐步走高,良好的需求维持到阴历年的年底。春节以后,消费需求低迷,玉米价格也随之逐步震荡走低。

    

图6:国内玉米期货价格(2004-2007)资料来源:中瑞金融信息研发中心

  附:第三季度玉米交易策略建议

    第一阶段

    开始时间:2007年7中下旬

    终止时间:2007年8月中旬

    交易方式:逢高沽空,以短线操作为主

    操作依据:

    1、新季度全球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的预期将成为现实。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3%左右,预计玉米总供给量比去年在增加6.2%,而总消费在工业消费大增的情况下将增长4.2%,从以上的数据推断,全国期末库存可能比上年度增加。可以说,玉米弱势格局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2、港口积累大量库存,再过2个月,新玉米大量上市,贸易商需要誊仓,近期抛售压力严重。如果贸易商不出货,那么新玉米上市时就会存在收购资金和仓库不足的问题,而短时间内,加工企业也不可能大量备库,这样势必会造成新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从而给贸易商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从这点来看,空头方向依然不变,不过下行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饲料工业生产难以在近期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生猪疫情的发展,养殖户补栏一直不积极,这就严重影响了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同时在饲料工业里,玉米的替代原料小麦和豆粕的价格也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之中,市场对其价格的后市预期依然不看好。

    4、政府颁布措施,玉米深加工遵循不与人争粮的原则。在中国,深加工消耗的玉米大概占玉米总量的12%左右,不久前,国家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和玉米深加工项目发展的政策严重打击了市场的需求信心,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玉米生物能源概念的炒作已经基本终结,玉米期货价格上涨的想象空间已经大大压缩。

    5、从近期的海关进出口数据来看,5月份出口玉米2.8万吨,虽然同比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内旺盛的供给来说,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市场的期望,玉米后市堪忧。

    6、8月中下旬以后,玉米价格基本维持小幅震荡的格局,如果继续持有,将造成成本增加的结果,因此不需要冒这个风险,故出局观望,等待下一次机会。

    第二阶段

    开始时间:2007年9中下旬

    终止时间:2008年1月中下旬(也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交易方式:视市场情况战略性建立适量多头,以中长期交易为主

    操作依据:

    1、从国际玉米的供需关系来看,07年全球玉米增收基本成为定局,但同时玉米的工业需求也在成倍的扩大,以巴西为例,其07年的生物乙醇的产量同比06年将扩大近一倍。可以说,新增加的玉米基本将被增加的深加工产能所消化,玉米的后市依然看好。但是,在美圆加速贬值的情况下,市场将出现一个刺激贸易商扩大出口的信号,这将影响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从这点来看,后市玉米的价格又存在着矛盾。总体上来看,玉米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

    2、从国内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出于对节日消费的良好预期,将加大家禽、家畜的养殖力度,从而扩大了对饲料的需求,使得饲料加工企业在大力生产的同时也在积极备库,进而带动了对玉米的消费需求。如:生猪的最佳存栏期大概为3-4个月,从时间上来推算,10-11月将为饲料消费高峰的中期启动时间,而企业的生产则应该提前1个月左右,因此9月中下旬将是一个很好的建立多头的时机。

    说明:

    玉米期货价格之所以呈现季节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玉米本身的生长具有时期性,此外其主要的消费也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这两者是组成玉米供需博弈的重要方面。

    玉米价格除了受本身的供需关系影响以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各国的行业政策;替代产品的价格变化等。如果以上因素发生方向性的变化,那么就会波及后市的玉米价格。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