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黄金机遇” 未来玉米产业市场策略探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12  
     今年6月22日,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亚泰国际俱乐部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不满周岁的吉林省玉米产业协会,正在举行常务理事会;平常难得一见的、我省玉米加工龙头企业老总的身影也出现在会场,他们的身份,此时又多了个头衔——产业协会的会员。

    一次常务理事会,为何让老总们如此看重?这其中,到底有哪些不寻常处?谜底在凝重、热烈的交流中逐渐被揭开:未来5年,是我省玉米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将生产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的重要转折期,直面国内外大市场,吉林省的玉米产业如何应对,何去何从?

    速度、规模和竞争态势

    如今,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强劲而迅猛的发展势头,令人叹服。然而,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外面的世界,更需要对玉米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有个宏观的把握和认知:

    速度在加快。据今年年初的一份资料显示,近5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加,2006年,面积达1.47亿公顷,比2001年的1.37亿公顷增长了6.7%,6年平均增长1.1%。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成为主导玉米生产的大国。

    规模在扩大。近几年,美国、巴西等国家乙醇扩产领跑玉米加工业,引起一场玉米产业革命,特别是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燃料乙醇的生产量不断增加,玉米食品、饮料正成为消费“新宠”。2006年,包括我国在内的4个玉米主产国玉米消费量就达4.5亿吨。于是,随着玉米产业的发展,和玉米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竞争也显得更加激烈。

    国际市场变幻莫测,国内市场也迎来新变化。随着粮食产量的持续攀升,我国的玉米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也开始加快,并呈现出新特点:从产业结构看,以淀粉为主的初加工正向变性淀粉、赖氨酸、化工醇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从区域结构看,玉米产业发展的中心正由销区向产区转移,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中粮、华润等大型企业在产区投资不断增加。

    作为支柱产业,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去年“风光尽显”:产值达到1260亿元,不仅与汽车、石化呈“三足鼎立”局面,而且有后来居上之势,成为吉林省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然而,面对大市场,这种优势面临着考验,只有保持着清醒的市场意识,才能实现生产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找准定位内挖外拓

    置身这种大市场的环境中,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我省而言,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玉米作为粮食加工的主要原料,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拓展,增产的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这次玉米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会上,协会负责人向记者描述:通过“四轮驱动”——调整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区域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生产条件,未来5年,省内可增产粮食100亿公斤,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的因素是中低产田的改造速度和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我省规划建设中部引松、引嫩入白、哈达山枢纽等6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极大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内部挖潜,增加的是粮食产量;外部拓展,增加的不仅是产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吉林玉米的品牌形象。这主要体现在“中菲玉米合作项目”上,按照合作协议,由吉林富华公司与菲律宾6省合作种植玉米2000万亩,土地租赁期为25年。

    原料有保障,玉米加工转化还要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目前,在我省玉米加工龙头企业中,规模较大的就有57家,如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松原赛力事达、吉林天景、吉林德大等,其中,长春大成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加工企业,赖氨酸、化工醇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这些龙头,品牌成长速度之快、技术成熟之快,虽令人欣慰。但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市场和未来发展之路,吉林省玉米产业迈向更高的层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