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气物流 » 正文

中后期国内小麦价格有小幅回落可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6  
    当前,国内产区小麦收获工作基本结束,夏粮收购工作已经陆续展开。目前,国内小麦市场总体基本平稳,新麦开秤价格高于上年,市场逐步与最低收购价格接轨;陈麦市场供给充裕而需求不足,市场价格总体平稳略显弱势。近段时间国际、国内小麦期货市场表现内外分化,郑麦市场弱势格局相对明显。

     观察后期的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当前的小麦市场压力仍然较重,后期的价格总体走势有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随着新麦上市量的不断增加,托市收购仍会主导市场,市场价格将会围绕最低收购价波动;陈麦市场,由于库存充裕销售不畅,市场价格延续稳中趋弱的局面难以改变。

     一、新麦收购价格高开难以持续高走

     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六个主产省的新麦开秤价约在1300-1370元/吨,较去年同期开秤价格1240-1360元/吨,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开。近期随着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相继启动,新麦收购价格不断上扬。目前,湖北全省新麦市场收购价基本上都处于最低收购价1.38元/公斤水平;山东泰安地区储备企业新麦入库收购价格在1.48-1.50元/公斤,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在1.44-1.46元/公斤,个体收购在1.40-1.42元/公斤之间;安徽合肥市场红麦及混合麦价格已从5月底1.20-1.26元/公斤上升至1.36-1.38元/公斤;河北邢台新麦市场收购价在1.48-1.52元/斤;河南南阳、洛阳收储企业中等混合小麦收购价格为1.38元/公斤;江苏北部徐州、连云港等地三等混麦收购平均价格为1.38元/公斤,个体粮食经纪人在农户家中收购价为每公斤1.32元左右,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每公斤在1.40元左右。就目前新麦收购市场来看,其收购价格基本已与最低收购价持平,而且部分地区已经高于最低收购价。

     分析原因:一是由于新麦刚刚收获,目前多数农民正在忙于播种玉米,无暇售麦,新麦的上市量不是很大;二是多数国有粮食企业开始轮换补库,收购量增加,由于今年轮换补库比较集中,各收储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三是收购初期各市场主体纷纷入市收购小麦,市场竞争较为活跃,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新小麦收购价格。笔者估计,市场短时间内新麦价格仍有继续攀升的可能,但随着后期农民玉米播种的结束,新麦上市量可能会逐步加大,各收购主体的收购心态也将会随之趋于理智,新麦价格难以持续走高,收购中、后期有可能会出现冲高回落的行情。

      二、农民惜售心理低于市场预期

     受上年托市收购结束后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户对今年小麦的出售存有一定惜售心理,就目前售粮行为来看,其惜售心里也是低于前期市场预期的。就目前收购状来看,截至6月20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8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小麦116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85.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93%,比上年同期增加141.1万吨,收购进度基本保持了较快的势头。这一方面说明了农户的惜售心理并没有市场前期想象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户对当前的新麦价格基本能够接受。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现行价格水平能够保证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0.72元,红小麦、混合麦0.69元,这个价位可以保证种粮在补偿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有25-30%左右的纯收益。笔者近期对售粮农户进行了走访,多数农户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希望小麦价格再上涨一点,但就目前的小麦价格而言大多数还是普遍认可的。

     三、国企收购新麦仍占据主导地位

    前期众多市场人士预计,今年的新麦收购市场收购主体将会增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面粉加工企业可能会吸取上年的教训,积极入市收购小麦。但就目前的新麦收购状况来看,入市收购的大多仍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面粉加工企业入市积极性仍不高。加工企业虽然去年“颗粒无收’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大批量收购的并不多,继续观望成为现在面粉加工企业的主流。从截至6月20日收购的统计数字来看,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八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16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85.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93%。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六个省,都已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995.2万吨,占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92%,比上年同期增加124.1万吨。就笔者估计,后期的国内新小麦收购,面粉加工企业仍可能会适当增加收购数量,但由于受资金、场地的限制,收购的数量不会很大;粮食经营企业虽有场地,但贷款较为困难,小麦收购心有余而力不足;粮食个体粮商、经纪人认为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较高,差价利润缩小,随购随销将是主要的经营方式;小麦托市收购企业由于收购资金、收购、保管费用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收购的积极性仍会较高。总起来看,今年的新小麦收购市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垄断收购的局面仍不会改变,最低收购价格在新小麦收购中仍会起到“标杆”作用,可以预见,低于或高于最低收购价格的地区新麦价格均将会逐步向托市收购价格靠拢。

    四、陈麦市场稳中趋弱局面难以改变

    去年,国家第一年在主产区六省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民售粮、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较大。而对于消费市场而言,市场需求不足,2006年临时储存小麦销售不畅。有关资料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旬,2006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已累计成交1477.33万吨左右,(含网上挂牌竞价销售成交数量75.75万吨),占总收购量的36.3%。河南省去年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81.25亿公斤,大约销售30多亿公斤,总库存尚在130亿公斤以上。据中国储备粮河南分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河南小麦商品率在50%左右,按280亿公斤的总产量测算,商品麦数量将达140亿公斤,中储粮系统收购量可望在125亿公斤至130亿公斤之间。预计今年“托市”结束后,河南小麦总库存将超过250亿公斤,库存量创历史新高。一些专家指出,如果不采取主动性调控措施,扩大小麦加工转化范围,“托市粮”消化并不乐观,库存包袱可能会越来越重。目前国内陈小麦价格基本延续稳中趋弱态势,河北石家庄地区2006年产小麦出库价1540-1560元/吨,山东济南出库价1500-1540元/吨,江苏徐州出库价1480-1500元/吨,安徽合肥出库价1500元/吨,河南郑州进厂价格1490-1510元/吨,价格均较前期有所下滑,估计陈小麦市场这种弱势局面短期内很仍然难得到改观。

    五、小麦替代玉米饲用 短期对市场影响有限

     新麦上市以来,受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影响,国内一些饲料企业新麦替代玉米用量呈增长态势。目前江西南昌地区二等新小麦价格在1500元/吨左右,高水分小麦格只有1420-1440元/吨,而玉米价格在1700元/吨左右;湖北武汉地区东北玉米到站价为1670-1680元/吨,新小麦入厂价格在1460元/吨左右。当前两地水产养殖稳步增长,饲料企业采购小麦替代玉米。山东滨州地区玉米进饲料厂价格在1600元/吨,当地小麦收购价格在1440—1480元/吨之间,部分饲料厂已经开始使用小麦替代玉米进行生产,替代比例在15—40%,主要用于猪饲料生产。上海、广东等销区饲料企业,也在积极寻购低成本小麦粮源。目前不少机构预计,今年小麦饲用替代玉米的数量将会超过上年。就笔者看来,后期小麦的替代玉米的数量仍可能会增加,预计会对玉米市场构成一定影响,但短期内对小麦市场影响仍然不会很大。

    六、国内小麦市场总体供需平衡有余

    近年来由于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比较到位,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小麦自2004年丰收以来已连续4年获得增产。有关门部6月发布的预测数据,调高了今年的小麦产量。预测2007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35万公顷,较上年的2345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预计2007年小麦产量为10500万吨,较上年的10447万吨持平略增。农业部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夏粮已实现丰产丰收,预计总产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单产有望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小麦正处于“短期过剩”状态,在未来几年中,小麦市场调控应立足于供大于求这个现实。就笔者认为,近几年的丰产丰收,我国小麦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库存充裕,小麦市场产需总体上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国家调控市场的目标,是既有利于农民种粮收益的稳步提高,又能使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社会最低收入消费者能够承受,市场的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无论是从供需基本面看,还是从国家调控政策看,后期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仍难以出现较大幅的波动。

     七、国内、国际小麦市场联动效应不强

    美国农业部六月份供需报告,将2007/2008年度美国所有冬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至16.1亿蒲式耳,年度小麦期末库存数据本月下调了2600万蒲式耳。同时将2007/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数据下调670万吨,全球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从1.134亿吨下调至1.12亿吨,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全球供应吃紧提振市场的影响,六月份以来美国芝加哥CBOT小麦期货强劲上扬,多个合约创出新高,CBOT7月合约创下了11年来的最高水平。而近段时间国内小麦期货市场行情却与国际市场走势背离。外盘受减产提振,价格节节攀升,内盘市场人气不足,行情基本弱势振荡。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市场虽然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一定影响,但主要仍受制于国内基本面的约束,小麦的进出口的数量与特点,对国内整体市场影响并不大。虽然世界小麦减产推高了国外小麦期价,但国内小麦期市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的独立行情。这也说明了世界小麦情况与国内小麦联动性不强,我国小麦市场还未真正融入世界市场之中,小麦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