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和大豆苗情长势良好 市场面临突破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0  
     6月中上旬,是东北地区2006/2007年度玉米、大豆销售的关键期,也是2007/2008年度玉米、大豆的出苗期,为了帮助会员单位更好地了解东北主产区两大品种的销售和生长情况,大连商品交易所特联合本报及其他机构组织了为期10天的“东北地区玉米、大豆考察活动”,考察团深入产区实地调研,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版特组织刊发部分考察成员的考察报告,以飨读者。

    玉米后市将走向何方

    通过此次考察,笔者对当前玉米、大豆市场的认识更加清晰,由此也得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余粮压力有多大

    笔者在考察中从各省农委了解到,目前各地区农户手中余粮参差不齐,多的在20%左右,少的仅为5%,但平均水平与2006年持平甚至略低。可以说,农户手中余粮基本已接近底线,可提供给市场的数量有限。据笔者了解,2006/2007年度玉米外运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其中吉林省的运出量较2006年减少200万吨,但2006/2007年度玉米产量却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增长。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产量增加,外运减少,农户余粮枯竭,那么玉米究竟去了哪里?一路走来,各粮库普遍认为,玉米已由农户转移至贸易商和深加工企业手中。

      由于春节前玉米价格持续走高,贸易商均看好后市,于是大量囤积玉米,以待高价售出。然而,春节后玉米价格迅速回落,使大量玉米积压在贸易商手中,再加上持有成本提高,贸易商难以割舍出手,从而造成玉米存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据了解,吉林部分贸易商手中的玉米成本已达1500元/吨,与大连港标准玉米1550元/吨的平仓价,已出现了明显倒挂。在贸易商积极采购、囤积玉米的同时,深加工企业也竞相采购,以期降低其生产成本,部分企业受仓容限制,还委托部分粮库进行代收代储,多数深加工企业的库存均在1万吨以上。由此可见,两者的玉米持有量几乎占到本地玉米的大部分产出。另外,北方港口的玉米库存约为250万吨,按港口月消耗量100万吨计算,约需要消耗2个月的时间。

    综合分析,当前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裕,采购需求平淡。由于当前玉米价格低迷,贸易商成本较高,根本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贸易商严重惜售,从而使庞大的供应压力未显现到市场上来。供需双方的僵持,使当前市场价格表现得非常彷徨。而随着9月还贷日期的临近,贸易商为争取下一年的贷款信誉,将在9月前抛售80%的玉米。如果市场消费不能有效放大,势必拖累玉米价格阶段性走低。由此来看,饲料企业需求恢复和国家是否继续发放出口配额,将成为后市的两大不确定因素。

    二、市场消耗量到底有多少

    由于深加工企业在2005/2006年度获利颇丰,因此2006/2007年度许多新的深加工项目纷纷投产,已运营企业也准备扩产,开工和在建的企业生产能力惊人。笔者从吉林省了解到,2005年年底吉林地区的深加工转化能力为650万吨,在加工利润的驱使下,到2006年年底时深加工转化能力已扩张至800万—1000万吨。随着出口退税的取消,乙醇等深加工市场份额减小,利润也出现大幅缩水,其实际开工率已降至80%,约占该省玉米年产量的40%。由于开工率的降低,深加工企业的新增产能对玉米的实质性需求增长影响大大缩小。

    笔者在黄龙考察时了解到,当前企业玉米收购价格为1470元/吨,日收购量在1000吨,淀粉出厂价2200元/吨,按此计算,企业利润已很微薄。而目前企业库存充裕,至少能维持到8月份。据当地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淀粉生产利润逐步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30%,主要仍是受玉米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淀粉与玉米价格接近1.5:1时,企业基本上就达到了保本线。

    面对高成本、高竞争的市场,诸多中小型深加工企业为维护好客户,不得已硬着头皮生产经营。相比较来看,由于大型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长,下游的许多附加产品值可以增加其收益,使其更具有竞争优势。为提高附加值,部分企业已计划将乙醇继续加工为乙烯,虽然这样做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做到的。因为产业链拉长,要受到空间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就说明大部分企业将被排挤在外。终端产品价格不高,加工成本激增,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将导致深加工企业重新洗牌,如果加工企业整体洗牌,将减弱对玉米需求的拉动作用,从而使市场失去上涨的动力。

    在养殖市场,受地域和纬度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疫情影响几乎可以被忽略,但受养殖利润影响,当地养殖业也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下滑。我们考察了吉林德大公司,这是一家集饲料加工、油料加工、蛋类孵化、肉鸡养殖为一体的企业,目前该公司肉鸡养殖7700万只,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33%,造成养殖数量下降的原因:一是市场价格的影响;二是生鸡肉出口关闭。据该公司李树敏总裁介绍,目前市场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在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的问题。该公司地处玉米主产区,玉米采购容易,即使玉米价格上涨,若采购小麦替代,运输费用同样会提高小麦的使用成本,因此,企业不会考虑小麦的替代问题。这种替代现象多出现在小麦主产区或小麦与玉米同样需要外运的地区。二是补栏问题。该企业补栏出栏都有一个严格的执行计划,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改变。他认为,市场不会出现固定的养殖高峰,补栏主要看市场价格。三是原料采购问题。企业一般是从小贸易商手中收购玉米,采购多采用随行就市的方式。四是鸡肉恢复出口的问题。目前关闭鸡肉出口,对养殖市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下半年欧盟有望对中国复关,但难度较大。五是鸡价的后期走势问题。7—9月为肉鸡消费旺季,价格也会节节攀高,但今年行情提前至5月启动,后期仍很看好。

    据笔者了解,在饲料消费中,生猪和禽类的玉米消耗量几乎持平,若仅凭禽类补栏增长,很难挑起饲料消费的大旗。因此,养殖业的真正恢复,还要看生猪补栏何时能跟上步伐。从养殖周期来看,从仔猪到出栏大概需要3—4个月的时间,况且目前市场籽猪供应匮乏,补栏时间需要大大延长。综合来看,养殖业的恢复是一个稳步缓慢的过程,其对玉米市场的影响,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拉动效应暂时有限。

    三、新粮播种及苗情状况

    综合各地情况来看,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种植成本提高已成不争的事实。据了解,2007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近700万亩,达到5000万亩左右;吉林新增玉米播种面积160万亩,总面积达到4150万亩。从种植成本看,除了柴油价格上涨1000元/吨,化肥价格小幅上涨外,其他生产成本基本与去年持平。

    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受地势和地形影响,大规模机械化程度较低,除了灭茬、座水种等环节外,其他环节的柴油消耗量相对较少,因此,柴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只会增加机械化程度较高地区的种植成本,而对东北多数地区的种植成本影响有限。另外,化肥价格的上涨对种植成本影响也较小。通过考察,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由于2006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许多农户计划增种玉米,农民在秋收变现后即备足了化肥等生产资料,因此化肥价格的上涨并未影响到种植成本。据长春农委统计,玉米的物质生产成本为3000元/垧,加上劳动力成本约为5000元/垧。

    从土壤墒情和出苗情况来看,玉米总体状况良好,但由于4月中旬—5月上旬气温偏低,幼苗偏弱。其中,在黑龙江地区以往容易出现干旱的西部,由于前期雨水充足,适宜作物出苗生长,状况好于去年水平,基本与东部地区持平。据黑龙江省气象局资深教授介绍,今年玉米苗期状况为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不过,由于前期温度偏低,拖延了播种期,加上目前雨水充沛,可能会对东部地区带来涝情影响。从经验上来看,暖冬过后一般都是灾害多发年,2007年就面临这样的天气威胁,2007年后期可能出现的异常天气一是出现低温、二是出现涝灾,总体来看,后期天气状况不会好于2006年,8、9月份很有可能出现涝灾和低温天气,这将对“增播是否增收”提出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玉米供应充足将是市场面临的最大压力,养殖业恢复也将成为市场增加需求的主要动力,若需求增长步伐迟缓,庞大的玉米存量集中涌入市场,将会在短期内压制价格上涨。此外,后期天气将是影响2007/2008年度玉米供应量的主导因素,也是后市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若出现涝灾、低温等极端天气,供应压力将迎刃而解,市场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