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燃烧的玉米”遭遇政策降温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15  
    说起玉米的用途,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窝窝头”。16世纪,明朝人引进了这种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自那时起,玉米作为中国人的口粮之一,种植地域不断延伸,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4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已经告别了大多数国人餐桌的玉米,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比如作为工业原料生产乙醇,成为汽车的新动力。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乙醇汽油,一时间成为颇受欢迎的新能源。

     自从有了能源属性,小小的玉米身价倍增。近年来,玉米价格更是一路攀升。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汽车需要消耗玉米来驱动时,我们最初的欣喜逐渐被另外一种担忧所代替:玉米能否承担起我国能源战略的重任?当我们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放在一起考量时,究竟哪个应放在第一位?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接连发出通知,表明了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通知指出,“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通知是对我国发展生物燃料“非粮为主”原则的重申。

     民以食为天,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尽管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但是粮食安全永远都比能源安全重要,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为要紧的大事。当车与人争粮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人的饭碗。这无疑是通知透露出的最关键信息。

    国家严控玉米深加工项目,粮食燃料遭遇急“刹车”

    6月7日,国务院召开关于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会议最引人关注的信息是,中国将停止在建的煤化工项目和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国务院可再生能源会议发出的信息,其重心是为燃料乙醇项目紧急“刹车”:我国燃料乙醇项目的原料应坚持以非粮为主,重点支持木薯、甜高粱以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此举意味着各地一哄而上的玉米加工燃料乙醇项目将受阻。凡以粮食和农田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都到了应该“降温”的时候了。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要求燃料乙醇项目紧急“刹车”,相关信息接二连三。

    5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生猪生产时指出,“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确保国内市场饲料供应”。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项目,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将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去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称,将对生物燃料酒精项目实行核准制,其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核准。凡违规审批和擅自开工建设的,不得享受燃料酒精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依据相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非定点企业生产和供应燃料酒精的,擅自购买定点外企业乙醇的行为,一律不给予财政补贴,有关职能部门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去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下发了《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4家燃料酒精定点生产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

    据了解,国家在“十五”期间批准建设了4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全部达产。

    肉价上涨背后是飙升的玉米价格

    不久前,国内热炒的话题之一无疑就是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了。5月中旬各地曾经出现过一天一个价,几乎每天都要上涨0.05-0.10元/公斤。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今年5月中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4.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43.1%。另据报道,北京、沈阳、青岛、大连等几个城市猪价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时,不少人士将矛头指向粮食价格特别是玉米价格。他们不约而同认为,引起猪价上涨的一个因素是玉米价格上涨带动饲料成本的提升。资料显示,自2006年10月以来,玉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目前吉林地区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高250元/吨,这造成每头猪的饲料成本提高了40~50元。截止到5月底,黑龙江省玉米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50元/吨;2月中旬收购价格曾最高达1305元/吨,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40元/吨,

    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关专家认为,表面上玉米价格的上涨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导火索,但实际上的主要因素是2005年———

    2006年养猪亏损以及2006年中期以来猪的重大疫情造成生猪存栏数量降幅较大,严重影响了生猪供给与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引起了极大的供求失衡。

    “但是,粮食价格的上涨,确实给我国畜牧养殖行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专家承认,如果玉米价格继续持续上升,有可能加剧农产品市场的动荡,价格大起大落。他们认为,由于玉米价格的一哄而上的大幅上涨,造成压力的不仅是养殖业,更多的一些低附加值、产业链短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能源属性,让玉米成为最火爆的农作物

    如果说肉价上涨,原因之一是玉米、饲料价格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让玉米这种原本很普通的农作物如此惹眼呢?

    6月11日,中国玉米网的总经理冯利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答案:“能源化!”

    冯利臣认为,玉米这几年价格迅速上扬,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吉林市一位从事玉米贸易十多年的贸易商告诉记者,由于深加工企业资金雄厚、收益巨大,高价收购造成了市场的连动效应,进而使得市场盲目追捧,使得玉米价格一路高涨。

    这位贸易商进而告诉记者,在吉林市,众所周知的深加工企业就是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当地人称之为“大酒精”。他说:“这几年‘大酒精’一直在扩建,吉林市及周边很大一部分玉米都被其消化了,他们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

    在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目前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加工业比重约在80%。在东北地区几乎清一色是玉米乙醇。”冯利臣说。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在中国的玉米种植地区,纷纷建起大大小小的乙醇厂。它们为了生产,开始跟动物饲料生产商抢夺原材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12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说,2005年,工业加工消耗的玉米多达2300万吨,几乎占当年中国玉米产量的16.5%,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

    玉米加工业不断产生加速度,玉米价格当然水涨船高。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2006年玉米产量1.4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业快速发展,既改变了原来的玉米消费构成,也带来一些深刻的变化。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教授白凤武,曾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燃料乙醇项目研究课题的研究,也曾为安徽省一家燃料乙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告诉记者,燃料乙醇项目位列我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启动。起初,由于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缓慢。从2003年开始,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2005年国家指定的4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据报道,在中国的玉米主产区吉林省,2005年初,一吨玉米卖1000元没人问津。可仅仅两年之后,玉米收购价已经到了1460元。

    玉米深加工业的大提速,使玉米的原有属性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燃料乙醇生产和开发,使玉米成为可再生能源和替代石油的再生工业原料。“玉米工业需求呈刚性增长,收购市场竞争激烈,拉动玉米价格上扬。”冯利臣分析。

    烫手的玉米:期货市场已经有人买4年后收割的玉米

    能源属性使玉米出现新比价关系,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从玉米期货的火爆行情反映出来。

    国际上,燃料乙醇实现工业化生产始于巴西。资料显示,为了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减轻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巴西通过立法,确立用燃料乙醇替代汽油的发展方向。目前,巴西已经成为全球用甘蔗制燃料乙醇的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值得关注的是,巴西是世界上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燃料乙醇已经具备相当市场竞争力,从2001年开始,巴西政府取消对燃料乙醇的补贴,由市场供求关系直接调节。

    世界第一大燃料乙醇生产国美国用玉米来提取乙醇。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便开始以玉米为原料制造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如今产量达到559万吨,市场份额占混合燃料车用油市场的12%。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能源政策法案》,自此拉开了玉米乙醇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现在美国每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到玉米产量的20%,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只有6%。6年前美国有54家乙醇工厂,乙醇年产量约20亿加仑,而现在美国有100多家乙醇工厂,乙醇年产量超过5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美国有超过70家新乙醇工厂在建,预计将使美国的乙醇年产量达到80亿加仑,它们将消耗掉更多玉米。”

    大连商品交易所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世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期货交易所———

    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农产品期货中最大的交易品种。

    资料显示,自2006年9月以来,CBOT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达到了近50%。2007年3月玉米期货期权的日均成交量是57万手,比去年3月份提高了58%。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6、2007年CBOT农产品日均成交量增长加快,就是因为美国对于生物燃料的追求,或者说对玉米的需求造成的。

    由于对乙醇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CBOT玉米远期合约的持仓量不断上升,现在就有2010年交割的玉米期货合约。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对以乙醇为燃料的公司而言,意味着它们要不断购买燃料,所以买到了4年之后的玉米,这样就锁定了4年之后玉米价格,也就锁定了4年之后的燃料购买成本。”

    由于美国玉米燃料乙醇业的迅猛发展,过去的150年时间内,玉米的价格单纯取决于其自身的产量和食物饲料需求关系的局面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食物、饲料和能源用途共同主导玉米需求的新格局。

     “从地里提炼更多乙醇”,成为美国玉米能源化战略的形象表达。有人说,这样做的结果是,汽车开始和人类争夺粮食,生物乙醇工厂和食品供应商开始展开拔河比赛。

    玉米能源化,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在我国,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路子走不通。我们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必须以粮食安全为第一位。”6月11日,中期嘉合期货经纪公司沈阳营业部资深分析师沈恩贤告诉记者。

    白凤武接受采访时说,我国最初出台燃料乙醇政策时,是为了为陈化玉米寻找出路。当时,玉米产量过剩,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在东北地区,许多农民的院落里、房前屋后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玉米,一提起卖粮难,农民有一肚子的苦水,一肚子的牢骚。

    现在,“望着丰收的玉米,农民和各级领导再也不用为卖粮难坐卧不宁了”。

    但是,另一个和玉米有关的问题随着工业消费的高速增长随之显现。6月12日,辽宁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资深分析师时岩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业内人士现在开始为各地盲目上项目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而担心”。接受采访时,他正在和同行们在东北地区玉米产区考察。

    时岩告诉记者,这次考察他最大的发现就是目前玉米加工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大企业利润下降,有些小规模的企业已经停产。

    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下滑的苗头,在去年就已出现。有关部门显示,2006年头三季度,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上年同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以酒精(乙醇)行业最为突出。另外,酒精产品的增多使其产品的竞争趋向激烈,同时国家扶持酒精产业的力度也在逐步削减,这使得原先这个暴利行业开始走向平利。

    业内人士分析,这几年,以粮食(在东北主要是玉米)为工业原料的加工工业以惊人的速度上马。据统计,2006年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已达500多家。而早在2005年,吉林省玉米加工能力已突破800万吨,加工量达到650万吨。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对东北玉米产区考察时发现,仅在吉林省一个玉米生产大县的一个镇,正在开工的两家玉米加工企业产能就达160万吨。在这两家企业周边,还有几十家中小型酒厂。而这个县年产玉米也就180万吨。

    在玉米成为工业原料后,玉米加工业高速扩张。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有关粮食专家认为,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及时予以调控,否则可能会对我国的总体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来斯特·R·布朗在他的著作《谁来养活中国》中预言:在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趋缓或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短缺的世纪。尽管这个话题存在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确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据统计,2005年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8.17亿亩,比2004年减少2000万亩,已经降至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人均5.5亩的1/4。中国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 年生物生产量约为52.6亿吨干物质,按温饱标准计算,其理论的最大人口承载能力约为15亿~16亿人。稳中趋降的种植面积和几乎使用穷尽的丰收增产技术,决定了未来中国粮食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现实条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能源需求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二是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吃饭是个大问题,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极为敏感;三是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好,人均可使用的农业用地不多,粮食生产与其他生物能源作物很容易形成争地争空间的情况。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应放在应该考虑的工作的首位,因此靠粮食转化解决能源问题更是不现实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谁来代替玉米?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不与农业争粮争地是发展生物能源的原则。如何发展生物能源,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

    “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12月下发的紧急通知明确表态。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生物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相关政策。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实行核准制,其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核准。

    财政部今年5月底制定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

    谁来替代玉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精彩答案:“每年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约550万公顷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和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相当于一个大庆(年产4800万吨),或2004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29%,净进口量的35%”。

     有关人士分析,从目前我国生物燃料资源、技术、市场和政策条件来看,要实现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发展,关键要解决好生物燃料的资源落实、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问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