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谁让玉米疯狂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07  
     金星是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六家七屯的农民,他每天都“伺候”两件事———种玉米和养猪。

    “今年养猪估计能赚二十万。”晌午12点,初夏的阳光暖暖地盖在身上,金星一边在饲料里掺杂着玉米,一边喂猪,浑身都透着幸福的劲道。种玉米是为了降低养猪的成本。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金星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同时成了两种商品涨价的受益者。

    玉米价格还会涨吗?是偶然性还是结构性上涨?农民、粮商和深加工企业,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在快速地拨弄自己的私家账。

    农民真的增收?

    在玉米主产区吉林,2005年初,一吨玉米卖1000元没人问津,可仅仅两年后,玉米收购价格已经攀至1470元。

    5月29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收购玉米的市价达到每斤0.69元,而180多公里外的公主岭市收粮大户———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更是报出了每斤0.735元的高价。

    尽管玉米价格在上涨,但相比之下“种玉米是微利”。金星带着记者在全村走了一圈。“现在村里的玉米都卖得差不多了,你说的惜售心理也有,但是得有实力才行。”

    农户王福道出了苦衷:“虽然去年玉米价格是高了,但是大家在年前急着卖,等钱还贷款和过年,那时候玉米也就是每斤四毛五左右,赚不上几个钱。”

    王福也算得清这个道理,要是能在去年年底以每斤四毛五的价格收购,现在再以七毛三的价格卖出,或是存到现在再卖,当然是赚钱。但是,“本钱在哪里呢?”这就是金星所说的“实力”。

    金星和王福都认定,“涨价里的大钱是被粮商赚去了。”

    商人囤积居奇?

    公主岭最大的一座粮库城东粮库(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韩彦平认为,粮库的日子远没有农户想象得那么轻松。“国有粮库职工的工资很低,我这个副主任每个月也就是1千多块钱,普通职员才几百块。”

    5月29日下午两点,城东粮库门口标明“收购价0.725/斤”的牌子突然被工作人员摘掉,一辆装满玉米的小翻斗刚到粮库门口就被告知“不收了”。

    “库里放不下了。”“我们的确是在赌价格上涨。”韩彦平毫不隐讳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像城东粮库这样由市粮食局管理的粮库在公主岭还有三十几个,此外,各村屯私营个体大大小小粮库还有三十几个。“粮库无论大小,都是竞争关系。”

    大量囤积玉米的粮商甚至大胆地预测,在5月至10月长达五个月的收粮淡季,玉米价格会小步上扬,到8月将达到每吨1600元的高峰。

    韩彦平开始算起账,库里现有10万吨粮,就算每天出货1000斤,还需要连续三个月出尽。“你说我怎么敢等到高价的时候集体抛售。如果还不上钱,明年的贷款就成问题。”

    如果一切顺利,粮价如期上涨,韩彦平预计今年的粮库收入能达到三百多万。除了支付银行利息、员工工资、办公经费外,更多的钱会用在粮库本身的修修补补上。

    “如果2008年库里这批粮食轮出时,市场价格还是高企,那对于中储粮来说则是一笔可观的利润。”韩彦平说,“不过,粮商们只是按照市场规律顺势而为罢了,绝对不是哄抬高价的始作俑者。”

    深加工惹的祸?

    在吉林市,如果提起“大酒精”那是尽人皆知,他们所说的正在位于吉林近郊的燃料乙醇公司。该公司采购部主管范兴良告诉记者,如果把玉米价格上涨的板子打在“燃料乙醇”的加工上那绝对是有失公平的,但这家公司的建成投产对于周边玉米农的增收确是帮助极大。

    事实上,除了燃料乙醇之外,在吉林更广为铺开的则是玉米初级加工的项目,例如生产淀粉、酒精。这些企业不但要承受玉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盈利压力,更要面临玉米消耗量大、污染多和增值空间浅的责难。

    更为严重的事实是,吉林省粮食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吉林全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消耗玉米487万吨,相对2002年增幅高达169%。根据吉林省内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和规划目标,2008年,玉米加工产能1600万吨,消耗玉米也将达到1200万吨。而吉林在2006年全省产量也不过1900万吨。

    如此看来,引发玉米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并不在“深加工”身上,而是在“浅加工”。

    有研究报告称,未来一年内玉米价格将会继续高企。这是由于全球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上主要玉米出口国的国内玉米用量增长,出口供应降低所致。

    小小玉米的价格传导效应还将在何处放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