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12点,初夏的阳光暖暖地盖在身上,金星一边在饲料里掺杂着玉米,一边喂猪,浑身都透着幸福的劲道。金星每天都“伺候”这两件物事——种玉米和养猪,但金星多年心思都花猪上,种玉米是为了降低养猪的成本。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金星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同时成了两种商品涨价的受益者:“你去看看,城里的玉米都贵成什么样了。”
笑脸背后,价格上涨的暴利令他感到不安。“是通货膨胀了吗?” 仅有初中学历的农民金星将信将疑地反问记者。
玉米价格还会涨吗?是偶然性还是结构性上涨?农民、粮商和深加工企业,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在快速地拨弄自己的私家账。
农民增收?
金星所在的六家七屯,行政上隶属于吉林省西部的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公主岭市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市)排序,2004年居第二位。2006年更是达到22.6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
既然历史和现实将公主岭的优势定格在“农”上,跟公主岭市委书记傅圣方一样,公主岭市的农民都在考虑怎么把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据统计,在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2005年初,一吨玉米卖1000元没人问津,可仅仅两年后,玉米收购价格已经攀至1470元。
5月29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收购玉米的市价达到每斤0.69元,而180多公里外的公主岭市收粮大户——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更是报出了每斤0.735元的高价。
尽管玉米价格在上涨,“种玉米也赚钱”,但相比之下“是微利”。金星以收购玉米为名,带着记者在全村走了一圈。“现在村里的玉米都卖得差不多了,你说的惜售心理也有,但是得有实力才行。”
村子里,家家存储玉米的空地已经被腾挪出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存了30吨玉米,赌价格涨到每斤8毛的农户也仅有一家。
农户王福接着道出了种粮的苦衷:“虽然去年玉米价格是高了,但是大家在年前急着卖,等钱还贷款和过年,那时候玉米也就是每斤四毛五左右,赚不上几个钱。”
王福也算得清这个道理,要是能在去年年底以每斤四毛五的价格收购,现在再以七毛三的价格卖出,或是存到现在再卖,当然是赚钱。但是,“本钱在哪里呢?”这就是金星所说的“实力”。
玉米价格上涨让王福觉得自己手里的地真是太少了。王福家里三口人,仅分到1垧地,丰年产量也就是2万斤。他总是想自己要是有10垧地那会是什么样子……
地少,产量有限,又没有本钱,金星和王福都认定,“粮食涨价里的大钱是被粮商赚去了。”
商人囤积居奇?
但公主岭最大的一座粮库城东粮库(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韩彦平认为,粮库的日子远没有农户想象得那么轻松。“国有粮库职工的工资很低,我这个副主任每个月也就是1千多块钱,普通职员才几百块。”
5月29日下午两点,城东粮库门口标明“收购价0.725/斤”的牌子突然被工作人员摘掉,一辆装满玉米的小翻斗刚到粮库门口就被告知“不收了”。
“库里放不下了”,韩彦平说着指着窗外,粮库院子里三排大型粮仓已经装满玉米,广场上袋装高高垛起足有三层楼高的玉米堆已经有六七处。在这个更能代表丰收盛况的院子里,居然有存粮近15万吨,其中包括国家储备粮食4.5万吨。比较之下,今年多收了四五万吨。
“我们的确是在赌价格上涨。”作为该粮库主管储备的副主任,韩彦平毫不隐讳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像城东粮库这样由市粮食局管理的粮库在公主岭还有三十几个,此外,各村屯私营个体大大小小粮库还有三十几个。“粮库无论大小,都是竞争关系。”
大量囤积玉米的粮商甚至大胆地预测,在5月至10月长达五个月的收粮淡季,玉米价格会小步上扬,到8月将达到每吨1600元的高峰。
“玉米价格涨了,囤粮的当然高兴,但如果像预想的到8月最高价的时候能集中抛售那就太简单了。”
与其他粮库相比,城东粮库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获得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今年,城东粮库向银行贷款的金额高达1.5亿,但到12月底前必须还上,城东粮库的压力也不小。
韩彦平开始算起账,库里现有10万吨粮,就算每天出货1000斤,还需要连续三个月出尽。“你说我怎么敢等到高价的时候集体抛售。如果还不上钱,明年的贷款就成问题。”
再说,“到了8月份,你就是手里攥着钞票来买玉米我都未必能发出去。”韩彦平向记者分析,连续两年的玉米价格上涨不能排除运力紧张和运输成本提高的因素。
早前,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4月1日起,东北地区经山海关站入关的玉米将征收铁路建设基金,标准为每吨公里0.012元。这样,60吨的火车皮每公里就涨了七毛二。同样地,大连至广东船运费已涨至90元/吨上下。5月18日,大连-广州粮食运价指数报1593.97点,与上周相比,上升2.31%。
举个例子说,如果南方粮商到了城东粮库,粮库收购价格是每吨1450元,罐袋装车加上粮库利润就变成每吨1500元。运费大概每吨170块左右,而还得加上弄火车皮的好处费每吨30元。如此算下来,如今江西的玉米价格每吨1700元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一切顺利,粮价如期上涨,韩彦平预计今年的粮库收入能达到三百多万。除了支付银行利息、员工工资、办公经费外,更多的钱会用在粮库本身的修修补补上。
尽管利润颇高,城东粮库提起中储粮还是难掩羡慕之情。记者了解到,城东粮库中的国家储备粮仅有8000吨是今年的新粮,而其余的收自2005年,当时的价格仅每吨1170元左右。
“如果2008年库里这批粮食轮出时,市场价格还是高企,那对于中储粮来说则是一笔可观的利润。”韩彦平说,“不过,粮商们只是按照市场规律顺势而为罢了,绝对不是哄抬高价的始作俑者。”
深加工惹的祸?
究竟谁是玉米价格的主要推动者?
在吉林市,如果提起“大酒精”那是尽人皆知,他们所说的正在位于吉林近郊的燃料乙醇公司。该公司采购部主管范兴良告诉记者,如果把玉米价格上涨的板子打在“燃料乙醇”的加工上那绝对是有失公平的,但这家公司的建成投产对于周边玉米农的增收确是帮助极大。
尽管这是一个收粮的淡季,还有零星的农民甚至从100公里外的桦甸专门送粮到这里。而在11月份开始的收粮旺季前来卖粮的车队甚至排成几公里的长龙,目的就是在这能卖个好价钱。
到2007年末,“大酒精”已可以达到年产50万吨的生产能力。如果按照1∶3.3的消耗比例,需要玉米150万吨左右。不到吉林全省玉米产量的1/10。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玉米业专家习银生曾帮记者算这样一笔账,在2006年,以国家批准建设的四个生物燃料乙醇试点项目为主体,加上各地的小项目,年产燃料乙醇仅130万吨左右。按照1∶3.3的消耗比例,需要玉米不到500万吨。“这仅占2006全年玉米产量的4%左右,还构不成对供应安全的威胁。”习银生说。
而美国95%的燃料乙醇来自于玉米,燃料乙醇的消耗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20%。不过,5年前,中国是因消化陈化粮而兴起的燃料乙醇推广工程,如今陈化粮消耗殆尽后,燃料乙醇生产必须面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各方力量对玉米的争夺。
事实上,除了燃料乙醇之外,在吉林更广为铺开的则是玉米初级加工的项目,例如生产淀粉、酒精。这些企业不但要承受玉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盈利压力,更要面临玉米消耗量大、污染多和增值空间浅的责难。
根据农业部调查报告显示,玉米第一次加工成饲料和淀粉可增值1-2倍;二次加工可增值5-10倍,三次加工,比如用玉米加工维生素、抗菌素便可增值10-100倍。但是我国80%以上的玉米加工都属于粗加工,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更为严重的事实是,吉林省粮食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吉林全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消耗玉米487万吨,相对2002年增幅高达169%。根据吉林省内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和规划目标,2008年,玉米加工产能1600万吨,消耗玉米也将达到1200万吨。而吉林在2006年全省产量也不过1900万吨。
如此看来,引发玉米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并不在“深加工”身上,而是在“浅加工”,这在国际玉米价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难堪。
有研究报告称,未来一年内玉米价格将会继续高企。这是由于全球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上主要玉米出口国的国内玉米用量增长,出口供应降低所致。
小小玉米的价格传导效应还将在何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