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也疯狂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4-11  
    有人说,如果2006年期货市场是“金属年”的话,2007年会是“玉米年”,没错,去年以来,国际和国内期货市场的行情,把玉米变成最惹眼的农作物,甚至被加上了“疯狂”的字眼。

    和不久前我们栏目调查的有些疯狂的普洱茶一样,今年人们似乎也有意在“玉米”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大田作物的前面冠上“疯狂”两个字,因为玉米价格也太火了。

    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商们把玉米列为第一位报告的投资品种。

    在中国的玉米主产区,吉林省,2005年初,一吨玉米卖1000元没人问津,可仅仅两年之后,玉米收购价已经到了1460元;玉米期货主力合约0709甚至创下每吨1795元的天价。面对玉米价格的飞涨,国家发改委甚至发出一份紧急通知,叫停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项目。

    这一连串的事件,给我们一个个疑问:到底是谁把玉米价格闹得飞涨?玉米涨价谁得到实惠?谁赔了本钱?2007年,玉米还会继续涨价吗?为此,作为一个电视媒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破天荒地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玉米产业的研讨会,并派出记者深入基层走访,终于一层层地揭开了玉米涨价的谜底。

    一、发财的玉米

    吉林人都会知道公主岭,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公主来到这里,帮助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生活的人们脱贫致富。如今这个吉林的玉米生产大县,又遇到了玉米涨价带来的机会,在公主岭黑林子镇西村,种粮大户闫勇从2005年开始陆续承包了40公顷土地种玉米,玉米价格近来的上涨,让他着实尝到了甜头。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闫勇:“今年好像能达到15万块钱左右吧。”

    记者:“比去年能多出来5万块钱来。那是什么原因呢?”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闫勇:“嗯,今年玉米价格高。”

    记者:“今年玉米价格高。那你的玉米都卖了吗?”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闫勇:“基本上都卖完了。”

    2006年闫勇和其他种粮户一样,遇到了好年景,玉米产量大丰收,加上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批开张,农民手里玉米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闫勇:“过去卖玉米,价格,一个是价格低,再一个也是不好卖,主要是粮户少,现在就是,它就是深加工以后,你玉米有多少也剩不下。玉米好像,咱这地不够,外地都往这儿送,长岭啊,农安了都往这儿来。”

    2006年,公主岭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就已经多达50多家,玉米既然不愁卖,生计自然也就有了保障。闫勇现在每天骑着摩托车往来于田间地头,踏进闫勇家,正碰上他的儿子在玩电脑。这也是刚刚用卖玉米赚来的钱添置的。

    记者:“你怎么想起给他买电脑?这电脑也不少钱啊。”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闫勇:“主要就是考虑现在这个信息,在网上可能查到很多信息,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说是买一个吧,自己玩玩,查查信息,思路就能宽点嘛。”

    记者:“然后儿子会,回来就教教你。”

    在攀谈中,我们意外得知,在闫勇的村子里,现在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并没有把玉米卖出去,在村民老谷的院子里,记者就看到了这样成堆的玉米。

    记者:“这么多大概能有多少啊?多少斤能有?”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谷宪荣:“能有6万多斤。”

    记者:“6万多斤。那现在价钱是多少钱?”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谷宪荣:“现在好像6毛左右。”

    记者:“6毛左右。现在怎么不卖呢?”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谷宪荣:“现在银行讲话,贷款也都平了,想过些日子再卖吧。”

    记者:“为什么想等过些日子卖?”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谷宪荣:“想看看粮农涨价,农村想,都认为这粮以后能涨价,寻思价格高再卖吧。”

    记者:“价格高再卖。那像你们周围的这几家都是这样吗?”

    谷宪荣高兴地说,种了15亩地,不但农业税全免,一年下来,拿到手里的补贴还有1500多块。手头既然富裕,不急着用钱,所以玉米还是看看行情再说,最好卖个更好的价钱。攀谈中,我们得知,村子附近的玉米加工厂越开越多,农民坐在家里就能等着别人上门收购,而且就连收割也不用自己动手。

    吉林公主岭市黑林子镇西村谷宪荣:“现在是农村,我没说嘛是最享福了。就是伺候地,然后那两天累两天,打苞米(玉米)干脆不伸手,人家来一拨人,苞米(玉米)给你打完了,装上了,给你拉走,到那儿一听秤就完事儿。”

    记者:“然后你就点钞票。”

    尝到玉米的甜头,公主岭市2006年玉米产量突破了200万吨,播种面积比2005年增加了1万多公顷。公主岭市市长柴伟告诉我们,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公主岭的龙头深加工企业,基本沿着玉米、淀粉、淀粉糖这个产业链加工,下一步还打算把玉米杆也利用起来。

    吉林省公主岭市市长柴伟:“这一块主要是我们利用玉米的秸秆,玉米芯,来生产一些环保、安全、低廉的能源和化工制品。你像近期,我们正在洽谈的,用秸秆发电,国家电网公司通知,玉米芯做木糖醇,从而实现玉米经济的新的一个发展空间。”

    从种粮人家里的电脑、摩托,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看见一个事实,玉米让谁发了财?有了发财的动力,种玉米绝对成了很多农民的第一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也就不奇怪为什么2006年,中国的玉米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仅次于美国,排到世界第二位。可是,有意思的是,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就在记者为种植大户发财致富感慨的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事实,玉米价格的这轮上涨,让从事养殖业的农民发起了愁,原来,玉米涨价,拉动了饲料价格。很多人怎么也想不通,按照常识,玉米大丰收,价格应该下降,饲料应该越来越便宜,可是为什么,价格却一个劲地反其道上涨呢?

    二、玉米有泡沫?

    苏煜博父子是辽宁锦州的养殖户,经过多年的积累,他们的企业已经颇具规模。可是去年以来,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价格猛涨,养殖赚的钱少多了。

    辽宁锦州大兴牧业公司苏煜博:“像06年,06年上半年的时候,饲料的价格呢,每斤全价料大概在6毛钱左右,到了下半年就是7毛钱,然后到07年,到现在这个时间呢,大概是在8毛5左右。”

    记者:“那你现在养猪赔不赔钱啊?”

    辽宁锦州大兴牧业公司苏煜博:“现在养猪基本保持不赔不赚的水平。”

    一份农业部畜牧业司对全国450个信息点的调查统计,2007年1月份,生猪、家禽等主要畜产品和饲料的价格无论与上月相比,还是与去年同期相比,都继续全面上涨。玉米价格甚至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这让相当多的农民们感到困惑,玉米大丰收,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呢?在《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织的“2007玉米产业研讨会”上,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吉粮集团代表姜建华认为,玉米的价格上涨既正常也不正常。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姜建华:“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国内啊,现在应该和这个国际应该是一个反差市场,原因就是国内的玉米并不缺,当年还是供大于求。那么为什么现在价格,为什么也同时上扬呢?这里面有些,有些其他因素,因为有一些泡沫因素。”

    在粮食行业工作几十年的姜建华,他的言论很被粮食同行看重,那么当前的玉米价格上涨存在泡沫吗?作为主管国家粮食调控的部门官员,周冠华的发言吸引着每个人。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你像东北一些地区,像吉林就不说了,(黑)龙江,包括内蒙和通辽,包括我老家是赤峰的,也产玉米,确实是当地这块玉米深加工,项目上得是挺快。尽管是产量非常高,主要产玉米,但是从它的产能来看呢,基本上和它产能差不多的,过几年以后呢,可能,玉米就是说,吉林也讲了说不出省了,(黑)龙江也这么讲,像我们内蒙通辽这边也在讲,这样的话不出省,本来我们玉米还是,过去呢,可能是作为饲料,现在从用途上来说更广泛了,这样的话,整个粮食安全这一块呢,确实是一个品种,像大豆现在已经缺口就非常较大,玉米确实,如果再不控制,有序发展的话,确实对整个粮食安全也确实是个威胁,这是价格上涨第一个原因。”

    按照周冠华的分析,这几年玉米加工业大干快上,加上国内养殖业的需求扩大,直接导致了玉米紧俏,此外,近几年粮食系统经过市场化改革,玉米的库存下降,导致玉米的供应也面临问题。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我们去年整个玉米,就是商品库存这块就下降了,差不多,下降了有一半吧,本来量也不是特别多吧,因为这些年一直改革以后,整个库存结构在发生变化,贮备粮,包括政策性粮的库存在增加,但是我们整个商品,特别是企业即购即销这一块呢,还有企业,作为企业来说,它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呢,那我可能是零库存是最合理的,是吧,你毕竟存几个月就要有费用,而且从银行贷款都要有利息,企业的话是要追求这个。”

    库存减少、需求增大,这是玉米涨价的主要原因,记者注意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些期货行业的代表又补充了新的因素,对于期货市场来说,玉米不仅是粮食,更是覆盖全球的金融产品。这一轮的玉米上涨,甚至要从全球角度来审视。

    北京期货业协会会长王化栋:“据我了解东北的很多农民,他就很关注国际的期货价格,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也就关注他未来的预期,与此产生的对未来价格预期。所以在目前这种国际化这种背景下,这种信息的这种传播应该说是非常迅速的。今天晚上CBOT 的一个价格波动,对农民明天的心理就会产生影响,因此农民‘惜售’,因为美国这种,我们看到美国CBOT的价格是应该2006年是大涨了70%,玉米的价格是涨了70%,我们国内的玉米呢现在涨了是20%几,就说行情来说涨了20%几,那么,一个是70%,一个是20%几,所以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他从预期和惜售应该是很正常的,说明他在运用这种信息,价格信息的这种能力在增强。我觉得呢,这个从市场信息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呢他这种惜售心里是正常的。”

    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必然波及到中国农产品市场。2007年1月12日,美国农业部公布数据,预计全球玉米期末库存8644万吨,远低于当初9274万吨的预测,当天美国玉米期货指数跳空高开。随后中国玉米期货跟着跳空高开并涨停,这也是中国玉米期货自2004年恢复上市以来首次涨停。

    美国福四通(集团)公司亚洲部主任李小悦:“为什么就是说玉米,为什么会反季节走势会玉米会暴涨?对吧,暴涨,关键主要是说美国去年这个玉米啊,多用了2500万吨玉米生产酒精,占到美国总玉米产量的20%,现在美国目前有110家生产酒精(的)厂,现在73家正在建,今年有8家在扩建,还有60家,在未来三年之内,如果看原油的价位要好,如果达到这个能力美国在2012年的时候,就是2008年、2009年,就是明年的时候,它可能生产能力达到110个亿,就是将近1.2亿吨玉米。”

    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席执行官伯纳德·丹:“玉米价格上升了,更多的人要种植玉米,也就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玉米,所以有人说短期内价格波动比较大,现在我们还很难说短期玉米价格上涨的现象还能持续多久。”

    有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按照世界最大两个玉米进口国——韩国和日本的玉米到岸价计算,美国2月份玉米报价约比中国每吨高出150元。如果美国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将会触动中国玉米出口商的积极性,影响国内玉米供给,带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所以对于玉米的出口,要慎之又慎。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农作物,居然有不少的学问在其中,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这是我们的主编、记者在深入调查了我国玉米现状之后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小小的玉米竟然牵动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产业政策,甚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全球的能源战略,这足以让人相信,控制好玉米的疯狂,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可是,说到控制玉米的疯狂,我们又发现,对这个问题专家们争论很多,有人说,多上马几个玉米加工项目是件好事,这事关农民增收,事关农民种粮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大力发展;可也有人说,玉米加工项目近两年大干快上,不是一件好事,会给整个国家的玉米产业带来风险。那么玉米加工项目到底该不该上马?玉米加工企业正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扩张呢?记者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三、玉米加速度

    在《中国财经报道》组织的研讨会上,玉米加工项目太多、亏损面太多的说法,被一些代表多次提及。

    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现在从我调研得到结果,所有的加工企业全部是亏损的,没有一个盈利的。现在的市场情况如何,加工企业这么一个盲目的过剩,导致,我想,未来到2009年我们深加工企业肯定要推倒重新洗牌的,而且我想国家在深加工,在审批项目的时候,批的项目我觉得也过多了,因为方圆150公里半径之内的,我们重复建设的企业,先看我们吉林省榆树,吉粮集团和中粮集团两个深加工企业只隔30公里,那么松源赛力事达和吉安生化也只隔30米,我又去内蒙了,内蒙的包头周边建了七个加工企业,半径没出过150公里,那么粮源问题是个紧张问题,加工企业这么建的话是不是导致了抢粮源这么一个局面,大家都在想搞深加工嘛,搞完深加工现在下面的产品卖不出去了,现在加工企业基本上处于一个不是满负荷生产的我们统计的一个数据就是,我们的深加工能力,设计能力已经超过6000万吨,但实际的加工能力,我们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我们加工企业是不是,实际上是一种在浪费?”

    玉米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面积亏损的说法让我们产生了兴趣,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前往近三年来“全国产粮第一县”的吉林榆树市一探究竟。在榆林市,记者找到了一家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一年可加工转化玉米100万吨、在2005年10月开工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家企业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90多天,工期足足节省了将近1年半。

    记者:“怎么这么快呢?正常的应该是多少天?”

    长春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指挥吴立军:“正常的它是两年工期。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这么快,就是想早投产,早见效,再一个东北地区,冬季时间比较长,如果跨过一个冬季的话就要有半年的时间,半年的时间,就是维护费用,就是采暖维护费用,没有五千万都下不来。”

    记者发现,在榆树市,又一家同样规模的玉米加工企业也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中。这两个项目加在一起,每年的玉米加工能力将近200万吨,而这个全国最大的产粮县,每年玉米的产量只有180万吨,这个差距给我们带来疑问,当地的玉米会不会不够用?这些项目会不会不赚钱?工厂的负责人答复,他们主要生产一种玉米蛋白饲料,此外还为生产乙二醇提供酒精原料。

    长春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指挥吴立军:“粮食深加工企业应该是赚钱的,我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现在大家有这么一个观点,就说粮食深加工,大家一谈起来,用玉米粮食深加工,大家会想到一个就是生产酒精,但是不是这样,因为玉米用原料生产,它能生产出上千种的产品,有些个深加工企业,他说不赚钱,第一他是选择这个产品结构方向上,考虑的不是那么完全;另外根据这个市场情况的变化,考虑的也不是很多,我想是这样。”

    吴立军坦言,由于玉米原料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确实有所缩小,但依然存在,原本预计两年收回的投资,现在大约需要延长到三年半。相比之下,生产淀粉、酒精等初级加工产品的企业,盈利的压力相对大了些。在采访中,吉林最大的乙醇企业,也道出了他们的担忧。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供应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夏洪波:“应该说,现在通过玉米价格的上涨,拉动了酒精行业的这种无序的,和这个无竞争的投入,和这个大量的,没有盲目的搞这种投资建设,应该说是对酒精行业影响非常大。”

    记者:“从哪方面看出来的?”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供应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夏洪波:“一就是说,他是主要靠这个玉米作为原料呢,酒精行业这种就说,在这个地域区间,就是滥投资,上项目,可能一个地区上了两个,或者三个这种酒精厂,可能会影响到粮源的关系的,就是粮源的收购,给这个收购数量上可能影响非常大。”

    吉林省粮食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吉林全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消耗玉米487万吨,相对2002年增幅高达169%,根据吉林省内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和规划目标,2008年,玉米加工产能1600万吨,消耗玉米也将达到1200万吨。对于这种趋势,吉林粮食产业的龙头企业这样认为:

    吉林粮食集团董事长孟祥久:“现在从数量上看,比较,相对说要多了一些,但是真正发挥了加工能量、能力,有市场,有效益的,大规模精深加工的并不多。现在从我们吉林省,能够数得上有一定规模,真正能够像产业链条,精深加工转化发展的,屈指可数的也没有几个,但是一些小的酒精行业,等等一些,由于前一段时期,近两年吧,这个酒精的价格比较高,市场销得比较好,调动他们的民营企业,等等一些企业的积极性,搞了一些小酒精,这个我认为,在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实施,特别这个行业,这个竞争的格局的变化,小的酒精行业,逐渐地会优胜劣汰,必须向一些大规模的,精深加工的企业发展。”

    记者出发前,本以为玉米加工企业全线亏损,可是采访了一圈回来,并不敢下这个结论,原因是面对镜头,所有的被采访对象都说,钱还是有的赚,只不过玉米涨价,利润空间确实小了,换句话说,要是赔钱,谁会投这个钱呀。这也正是眼下一些地区玉米加工企业数量偏多的原因。对于这件事,国家发改委近期有一份紧急通知预警,明确提出近几年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盲目建设严重、玉米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玉米加工业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将引发粮食总量和结构问题。记者在辽宁锦州就感到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四、港口的“玉米门”

    记者:“现在,我们来到了辽宁省的锦州港,锦州港是东北地区粮食内贸运输的第一大港,也是玉米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玉米的涨价会对港口带来什么呢?我们现在去看一看。”

    辽宁锦州,以港闻名于世,是中国内贸玉米运输的第一大港口,由于中国玉米主产区在北方,南方地区需要大量从北方调运玉米,因而形成了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所以,以玉米运输为主的锦州港,玉米的运量,也是一个风向标。去年锦州港玉米整体运输量达到六百多万吨。针对越来越大的玉米运量,锦州港专门投资10亿元建设了玉米专用码头。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钧:“无论价低价高,它都会有物流行为的。那么,今年锦州港的玉米运输,一月份已经达到90万吨左右,和去年同比,还要略有增长。”

    刘钧介绍,玉米涨价对运量会有一定影响,但是作为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来说,东北经济区的玉米产业怎么合理布局是他们更关注的。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钧:“你比如说,以北粮(港)和锦州港这样的港口,它是玉米专营码头,专业码头,它投资这么大,过去比如说K车,装的是散装玉米,今后我们大家都提出来(玉米)不出省,不出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专业码头),一百亿的总资产,它是专门为我们东北经济区的玉米生产、玉米运输而配套的,那么你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增值,增收增产,从另一个方面考虑问题,国家的资源,特别是物流企业的资源,也同时带来了相应的浪费,或者是闲置。”

    面对记者,刘钧反复提示,锦州港、丹东港等以粮食为主要运输货物的港口,投资规模上百亿,如果玉米加工在东北吃干榨尽,港口建设投下去的资金会面临很大风险。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钧:“深加工企业我觉得还是要在深加工上,在规模控制上,在空间控制上,不能太密,试想每个县都不出县,市不出市,省不出省,我觉得这个观念还是不要一哄而起,不欢而散,那最后,可能也会带来我们投资重复,资源浪费。东北经济区的玉米,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东北的资源,它更是国家的资源,比如像吉林、黑龙江、内蒙,包括辽宁,大约接近两千万的内外贸的运量。这些运量除了我们一部分出口之外,大多数还是到南方做饲料,这些饲料也给我们南方的农牧产品带来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试想,如果要都东北当地消化,你北粮不南运,南粮也会外进、外采。现在的国际市场价格,你外采还不如内贸整体水平。”

    既然东北地区该不该上马玉米加工企业事关全局,甚至对港口物流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那么,东北的玉米加工项目该何去何从呢?在《中国财经报道》举办的研讨会上,主管全国农产品加工的王秀忠和主管国内粮食流通的王莉蓉给出他们的看法。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王秀忠:“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加工这一块必不可少,不能因为它有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把它一棍子打死。也应该必要地对加工问题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要顾及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要进行进一步调控。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重视,一个还是要制定切实可行规范,既符合咱们国情又符合实际,又很科学。切实可行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鉴于目前的能力扩张很快,应该对深加工给予控制,新上项目应该适当控制。第三,就是对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这个项目应该限制。”

    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王莉蓉:“东北的加工业玉米加工发展失衡,这样的话,我们就谈到必须要优化粮油加工的区域布局,应该遵循着空间均衡生态效应和区域协调、因地制宜的调控原则,从国家来说要出来一些产业的政策,进行区域的调控。”

    根据农业部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玉米第一次加工可增值1——2倍;二次加工可增值5——10倍;三次加工可增值10——100倍。比如玉米加工的维生素、抗菌素可增值10——100倍,效益相当可观。但是现在我国80%以上的玉米加工属于粗加工,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从这点来说,必然要调整。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处处长陈剑光:“咱们现在一次加工主要是饲料和淀粉,增值只有一至二倍。二次加工有变性淀粉包括酒精山锂醇,可以达到五至十倍。第三次加工包括维生素、抗生素,塑料,还有服装,我这次去长春大城送了我几件T恤,用玉米纤维生产的,穿的效果特别好,开始进入服装,它的产业链条在延伸,它的增值就想想,可想而知了,那么我们能够把一吨煤当两吨烧,把一吨玉米当两吨用,甚至当成三吨用,当成100吨用了,那你这个时候对整个市场的缓解和物价的平抑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物价。”

    玉米造汽油是近几年大家很熟悉的一件事,很多人甚至都加过这种乙醇汽油,正是因为国际油价上涨,这类项目一时间在各类补贴和优惠之下,促动了很多企业的投资欲望,可是面对涨价的玉米,国家发改委在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对这类项目坚决叫停,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也不得以建设燃料乙醇项目为名,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已经投产多年,制造乙醇汽油的企业,面临怎样的转型呢?

    五、玉米造油惹谁了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是国内第一批经过核准的燃料乙醇企业,也是这次国家发改委严令,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并要求进一步改进现有工艺,实现原料多元化的柔性生产的生产企业之一。在紧急通知发出之后,在这家企业的门前,记者看到,赶来卖玉米的农户不在少数。

    记者:“你是哪儿的?”

    卖粮食的农民:“我是桦甸的。”

    记者:“桦甸离这儿大概多远?”

    卖粮食的农民:“100来公里吧。”

    记者:“100来公里?那您拉的大概有几车呢?”

    卖粮食的农民:“我拉三车呢。”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选择在当地卖?”

    卖粮食的农民:“当地你不抵这儿。”

    记者:“是怎么不抵这儿?”

    卖粮食的农民:“桦甸那头是怎么的,粮库收,赊着,到三月份给钱,这头给现金。”

    记者:“就是不能现场兑现?”

    卖粮食的农民:“对,这头给现钱。”

    在攀谈中,记者发现,这位卖粮人并不种玉米,而是专门从事玉米收购的商人,在当地被称为玉米经纪人。记者大概统计了一下,在排队卖玉米的人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玉米经纪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这儿排队等了两三天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燃料乙醇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当地的玉米种植户带来了不少好处。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发展规划部部长柳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在这个企业没有上之前,那么我们这个玉米价格,在当时来说比较低,这现在从整个我们初步测算一下,那每个农民,因为我们企业上了以后,每个农民每年增收120块钱左右。”

    柳毅所在的企业是2001年9月国家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燃料乙醇生产基地,2006年生产了40多万吨燃料乙醇。国家除了在税收上给这家企业优惠,还从财政上给予了定额补贴,2004年每生产销售1吨燃料乙醇,国家补贴2736元,此后逐年降低,到2006年补贴降到1373元,加上近几年国内汽油几次提价,所以虽然玉米原料涨价,公司利润仍然可观,最近,他们已经开始研制用非粮食作物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发展规划部部长柳毅:“我们公司下一步就考虑这两块,第一个在燃料乙醇,就是玉米秸秆,地缘优势,玉米秸秆,要生产燃料乙醇,现在我们初步三千吨,用玉米秸秆,生产乙醇这个装置,正在设计规划,马上要施工,今年要进行工业化装置实验,我们现在达到这个水平。另外一个呢,就考虑这个甜高粱秸秆,甜高粱秆制乙醇,燃料乙醇。”

    一直对玉米造汽油项目持质疑态度的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对发改委严控玉米燃料乙醇项目的做法给出了进一步的答案。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粮食造酒,酒精来当能源的话,一般你的能源投入和产出比是0.8左右,也就是说你要产出一个单位的能源酒精的话,你投入的能源有0.8个单位,这是很低的投入产出比例。产出很少,其他能源可能至少是1:10,用一份能源至少产出10个能源,甚至有的更高。第二,我觉得中国是不是可以发展农业这种性质的能源产业,我个人认为也要做很认真的分析,中国土地利用状态应该说很紧张,这两年我们农业技术发展,我们现在基本上达到一个粮食稍微可以说喘口气,现在大家不会觉得没有什么粮食吃的问题。所以我们才有能力可以搞一点退耕还林,退农还木还草,这样来保护我们的土地整个资源状态。还有一条就是经济性问题,现在的粮食造酒精实际上国家给补贴。因为能源首先要搞它的热值,还有它的品质,当然乙醇本身来讲还是属于一个相对还是清洁燃料,但是汽油本身也可以做得很清洁,那么乙醇从热值上来讲本身就比汽油低一块,大约70%左右。如果按热值计算,乙醇现在的价格就比汽油高得多得多,这种状态是一种补贴性的政策性的,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

    记者发现,在中国面临控制的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在美国有着另一种境遇。美国总统布什连续两年在国情咨文中重点提到,要加大乙醇汽油生产和技术开发力度,国际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一路飙升,由2006年8月的216美分/蒲式耳一度上涨到了 406美分。

    美国福四通(集团)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魏东:“布什的国情咨文里面,他前天发表的咨文里面就提到了,大家都期望着说要提玉米,但是里面没有出现玉米这个字,都没有提,他只提了锯木屑,只提草,只提了农业废弃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市场参与者,我们看到的问题是什么,最近这两年,你的这些所谓替代品种和能源的来源,有没有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机会,但是从长远来看,美国要投资大概16个亿美元,要投到这种开发当中,这种其他的纤维当中,但这要数年以后,对市场来讲就是这两年时间。所以我们坚信食品和能源的这场战争,食品会胜利,因为人类不会傻到这种地步,我要拿我的粮食去喂机器去。”

    美国福四通(集团)公司亚洲部主任李小悦:“现在美国,农业部科技司他在1月10号的讲话,就发表了美国未来10年的,美国生物能源的发展规划,那么现在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美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现在要变成,就变成可选择性能源,那么这个提法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提可再生能源,他们提的是可选择性能源,可选择性能源他就包括我们的秸秆,那么在1988年的时候,我在拿我的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导师他就参加美国农业部的一个计划,就是用秸杆,就用甜高粱在地里发酵,就地发酵,发酵大概是50%左右,发酵出50%左右的酒精,然后提纯加工,在这种情况下,今后国家如果要走的话,乙醇发展,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秸杆,这个才是发展方向,粮食我认为是没有前途,或者说是前途不大。”

    涨价的玉米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在梳理了一系列问题之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最终的问题上:2007年,玉米价格会走向何方?没想到,这个问题的提出,竟然又牵出了一个中国有多少玉米库存的大问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六、糊涂的玉米

    记者:“这里是吉粮集团的一个中心粮库,原本在我们想象中,收粮季节应该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可是到这里我们却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形,这里的一切静悄悄,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去看一看。”

    记者:“这粮库没有粮啊?”

    吉林粮食集团中心粮库副主任张连志:“有,这是国储粮,国储粮现在轮出了,马上要没轮入呢。”

    记者:“我们看里面走一走,这么空空荡荡的?”

    吉林粮食集团中心粮库副主任张连志:“现在是它轮出,轮出没有轮入,我收了新粮,烘干以后才能轮入装仓。”

    张连志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粮库收购了1万吨玉米。在这个卖粮的高峰期,记者留心数了一下,1个小时的时间,仅看到1个卖粮的人。

    记者:“师傅您好,打扰一下,我刚才看你的车是黑龙江的牌照,你是黑龙江来的吗?”

    卖粮食的农民:“对,黑龙江来的。”

    记者:“那你怎么这么老远到这儿来送粮呢?”

    卖粮食的农民:“这儿粮食价格高呗。”

    记者:“你是车主还是货主。”

    卖粮食的农民:“货主。”

    记者:“货主,那我想问一下你从黑龙江那边收购是多少钱一斤?”

    卖粮食的农民:“收购,装上车得5毛4了。”

    记者:“如果在黑龙江卖是多少钱?”

    卖粮食的农民:“卖也就卖到5毛4。”

    记者:“在这儿呢?”

    卖粮食的农民:“到这儿能卖5毛9、6毛。水分好的多给呗。”

    作为玉米主产地的吉林,当地的收购价格居然比黑龙江高。即使这样,把玉米卖给粮库的人并不多见,这种冷清的情景更让记者不解。

    记者:“现在为什么来送粮的人特别少?什么原因?”

    吉林粮食集团中心粮库主任张连志:“少,现在都是一些粮食经纪人,所说倒腾粮的送粮,不是说老百姓,像过去那么送粮。”

    这位粮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兴起的粮食加工企业对粮库购粮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加工企业的出价往往比粮库高出1、2分钱,把粮食卖给粮库已经不是粮食经纪人唯一的选择。

    吉林粮食集团中心粮库主任张连志:“今年这深加工企业上得特别多,所以深加工企业,收的粮又大,它收的又比较多,价格又比较高。”

    张连志回忆起往年收粮时的热闹场面,颇为感慨。

    吉林粮食集团中心粮库主任张连志:“那成宿的排队,老百姓甚至,那时候过去不是叫卖粮难嘛,老百姓可能早晨,半夜就从家走,为了当天能卸粮能卖粮,车多啊,车还小,那个年代已经没有了,一去不复返了。”

    采访中我们发现,这家粮库今非昔比的状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吉林省粮食协会的一位人士甚至肯定地说,用不了多久,吉林目前的玉米产量和吉林现有的玉米加工能力将会基本持平,再过一两年,玉米主产区的吉林将不得不从外省调运玉米。另一位粮食系统的人士也透露,2001年以后,吉林省玉米出省量逐年递减,2006年不是说没有玉米出省,但是量非常少。以至于过几年还有多少玉米可用,已经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这个数据,也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玉米价格的走势。

    中粮集团玉米部副总经理史洁惠:“这个库存数字呢,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我们觉得呢,我们要呼吁一下,其实国家还是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对权威的数据系统,让我们呢,不管经销商也好,还是使用者也好,对我们将来的市场呢,能做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根据的一个判断,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恶意的炒作。前几天美国好几个大的公司,他们既是全球的这种training house,也是大的玉米加工商,他们讲到,有可能2008年美国的玉米会出现负库存。甚至他们也要成为净进口国,都有可能,这个不是说耸人听闻啊,所以我们刚才讲到,玉米的库存的数字对中国的判断这个行市是非常关键。每年呢,咱们国家也举行很多的玉米研讨会,姜总呢,其实我们经常在会上会见到,大家其实经常会感到非常困惑的就是,到底库存数字是多少?我们得到的一个数字,可能也是跟包括您统计到的这个数字,我们也感觉到很困惑,有很多的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说法,而且出入非常大,每年到底消费多少玉米,多少产能真正得到实现了,是50%吗?是6000万吨吗?”

    这位粮食产业的专业人士一再表示,玉米的库存、玉米的消费量和每年的产量,涉及到的部门、企业十分庞大,各有各的统计依据,可是这些都将最终决定2007年玉米价格的走向,那么这方面的参考数据怎样才能尽量准确呢?姜建华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吉林粮食集团的副总经理姜建华:“要综合考虑。主要是综合什么呢?一个是地方政府报的数,比方说,农业部门报的数、统计部门报的数、这个气象部门报的数、粮食部门还报数,最终我们把这些数综合之后,要去农户去考察,农民认为是丰收,还是欠收。所以这个数字呢,有的时候,你比如说像05年。05年呢,这个大家都认为是一个特大丰收。按照当时的统计数字,1.39,还有个说法是1.41吨,但是我们觉得后来到农村一了解,农民说好像没有那么高,就是他这块地就没有产那么高,像今年,就是06年吧,06年呢,我们到同样的农户去走访,他说去年这块地我拉了四车,今年我就拉五车,那明显是增收,这他已经丰收了嘛。这个是土办法,这个土办法也很管用。”

    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对于玉米的数字感到困惑了,这个事实看上去有些叫人啼笑皆非,不论对一个农户,还是一位企业家,甚至一位远在美国的期货分析师来说,判断一个大宗农作物的价格走向,数据绝对是一个关键,可是偏巧这个数字涉及的区域多,涉及的企业多,涉及的部门多,涉及的农民多,实在有难度算清楚,可是面对玉米价格的一路上涨,这本账还是要千方百计尽早理清,当然,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入世5年的中国而言,玉米的价格又是和金融、能源问题息息相关的,在2006年玉米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上涨神话后,2007年玉米价格又将画出怎样的轨迹?期货市场的“玉米年”真的会来临吗?我们最后来看相关的预言。

    七、2007,玉米是涨是跌

    在经历了2006年的玉米大丰收,又赶上玉米价格上涨后,得到了实惠的农民,2007年仍旧打算继续种植玉米.

    记者:“那明年还会种不种玉米啊?”

    卖粮食的农民:“种,不种它种啥啊?”

    卖粮食的农民:“种,接着种。”

    记者:“还接着种?”

    卖粮食的农民:“种。”

    一般说来,粮食作物价格上涨,会引发农民新一轮的种植高潮,那么玉米价格在2006年上演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后,2007年会给农民继续带来实惠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专家们很难取得一致。

    吉林粮食集团的董事长孟祥久:“目前这个粮食价格,在这个位置上,也基本上比较合理了。再高也高不了多少,再降低我认为也不会降得太多,就基本上保持在这一个价位上,基本平衡这么一个位置上,我认为是这样。”

    吉林粮食集团的副总经理姜建华:“一个观点我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玉米价格在振荡中上扬这是正常的。为什么呢?其理由大体是这样,现在整个玉米需求在增长,玉米需求量每年都在递增,尤其是加工量。”

    大连商品交易所市场发展部部长陈伟:“咱们现在来看玉米价格,要从国际上来看,国际上,从美国来看的话呢,它也是,已经不仅仅它是一个粮食产品,它更多是一个能源概念在里面。这种趋势,我想呢也会在以后一段时间里持续影响中国玉米价格也好,价值也好,这是不能回避的。”

    从决定把玉米的故事讲给大家到今天,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标题上加上疯狂两个字,加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表达涨价的一反常态,更多的是一种期望,期望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别再让我们感到疯狂了,涨价不可怕,就怕没准备地面对涨价,糊里糊涂地赚了钱或者赔了钱,当然,对于这个从能源到金融,从粮食安全到加工技术息息相关的话题,观众朋友,您有什么看法和问题,也欢迎给我们发短信。好,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