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增速回落带动PPI涨幅回落
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增速回落,新开工项目减少。2007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同比增长23.4%,比2006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比2006年全年回落1.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10061个,同比减少14.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72亿元,同比下降35.8%。特别是,市场对投资的制约作用明显加强,煤炭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总体上带动了PPI稳中趋降,2007年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比1月份降低了0.7个百分点。
(二)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带动PPI回落
1、2月WTI国际原油现货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16.7%和14.9%,带动了2月份(滞后1个月)国内PPI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业产品同比下降7.7%,影响PPI总水平下降约0.2个百分点。在原油价格下降的带动下,国内汽油、煤油和柴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8.5%、13.3%和10.5%,涨幅比1月份均有所回落。
另外,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有色金属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1、2月国际铜、铝、锌的现货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带动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回落,PPI涨幅也随之回落。
(三)钢材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和成本推动
从国内需求看,虽然投资整体增速回落,但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与钢铁需求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增速加快。1-2月,房地产业投资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城市公共交通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速,分别达到97.2%、111.5%和69.3%。这些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钢材的需求增长,推动钢材价格回升。
从国外需求看,受国际钢材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的影响,2006年年初以来,钢材出口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1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55万吨,同比增长205%,创历史新高;2007年1~2月份,钢材出口数量和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然分别达到了438万吨和437万吨,同比增速高达142%和136.2%。
从成本推动因素看,2006年12月21日和22日,宝钢分别与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两家铁矿石公司达成协议,2007年进口铁矿石在2005、2006年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又上涨了9.5%,增加了钢材的生产成本。另外钢铁企业的用煤、用电和运输成本也有所增加。
在国内外需求持续增长和钢材生产成本的综合作用下,钢材价格持续回升。
三、房价涨势趋缓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和资本市场分流了部分房地产资金
2007年初房地产价格延续2006年持续上涨的走势,但涨幅趋缓,新房销售价格指数涨幅回落。供求失衡和政策调控仍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供求总量失衡是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
从需求面上看,多种因素促使住宅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一是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居民住房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引致的住房需求愈加活跃,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支出同比增长11.8%,高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农村居住支出同比增长28%,高出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二是婚龄人口大幅增加引致住房需求强劲。三是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相对较低的信贷门槛刺激了部分房地产投资需求。2007年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银行存差11万亿元,存贷比69.3%。四是房地产市场的高回报和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国内外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从供给面上看,住房供给量的增速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虽然2006年国家加大了调控住房供应结构的力度,但是房地产开发的周期性决定了供应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对住房供应总量和结构难以产生明显影响。2000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持续大于竣工面积增幅,2006年销售面积增幅高于竣工面积增幅12.8个百分点。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房价涨幅趋缓
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从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大量投机资本离开房地产市场。此外,六部委从市场准入、经营管理、机构和个人购房等方面规范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进一步限制了国际游资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预期进一步稳定,房价涨幅趋缓。2006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增幅为5.5%,比2005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
(三)资本市场分流了部分房地产资金
2006年股票、基金市场的火爆,吸引了部分投资资本。沪深股指2006年全年分别增长了130%和132%。资本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原打算投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上涨压力。
四、加强流动性管理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保持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同时,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步上行,全年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上升90个基点。
二是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继2006年两次上调基准利率之后,2007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再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以此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三是充分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继2006年下半年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007年人民银行分别在1月15日和2月25日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增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四是发行定向票据。2007年3月,人民银行第五次发行定向票据1000亿元,票据期限也从前四次的1年期增长为3年期,从而延长了资金锁定时间。
总体来看,在以上综合措施的作用下,流动性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投资增速回落,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CPI基本稳定。
第三部分未来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景气指标分析
(一)居民物价满意度创历史新低,对未来物价走势仍然悲观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2月中、下旬对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居民对当期物价的满意度创历史新低
一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5.8%,较06年四季度下降了1.9个百分点。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占比仅为10%,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8、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有25.9%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2和3.7个百分点。
2、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指数回落较大,但仍然比较悲观
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仍然比较悲观,但物价上涨预期指数与2006年四季度相比有明显回落。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38.6%,较上季下降了9.7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8个百分点。有44.3%的居民预测物价上升,仅有5.7%的居民认为物价会下降。
(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购进价格指数略有回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1月份为55.1%,2月份是53.1%,比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数据经验表明55%是PMI的平均水平,其对应的GDP增速大约在10.5%左右。2月份PMI下降预示着GDP增长水平也在回落。总体来看,PMI预示着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同时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同步均衡回落,供需关系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价格将表现出基本平稳的趋势。
二、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国外需求展望
1、出口增速仍然会较高,但下半年增速会略有回落
(1)全球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增长,但下行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4.9%,将比2006年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欧洲与亚洲经济成长势头强劲,而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放缓。由于受到改革带动的就业增长的驱动,欧元区经济将保持持续性增长,IMF将欧元区2007年经济增长率由2006年9月预计的2.0%上调至2.4%。由于房屋市场的降温及燃料成本上升导致IMF对美国2007增长预测由2.9%下调至2.6%。中国经济增长会略有减缓,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可望大体上维持2006年的增长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以下积极因素:①世界经济增长源和动力多元化趋势仍将继续。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稳定。②国际油价仍有可能在波动中回落至较低水平,并在相当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③美国的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表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仍然较好,如果房地产市场降温势头缓和,美联储下半年能适时降息,美国经济摆脱衰退威胁的潜力是存在的。
然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亦面临一些风险:①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恶化仍不容忽视。②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依然严重,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消除,金融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会受到冲击,资产泡沫越来越严重。③世界地缘政治局势有可能加剧动荡,甚至急剧恶化,美国与伊朗的核问题仍然存在冲突的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课题组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