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因素:
销售高峰期再度来临,短期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随着天气的不断转暖,备耕生产工作已经开始陆续展开,农民手中的剩余玉米存储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销售积极性开始增强。目前,国内玉米主产区农民玉米存量依然较大,据调查显示,目前吉林农民玉米存量同比约30-35%,辽宁农民玉米存量约20%左右,黑龙江农民玉米存量约20-25%。而关内山东省农民玉米存量约25-30%,河南农民玉米存量25-25%,河北农民玉米存量45-50%。可见,目前国内玉米产区农民存量依然十分庞大,日前各地销粮积极性普遍高涨,短期内市场供应压力难以减弱,价格很难有上佳表现。
玉米播种面积预期增加,市场看空心理加重
去年10月份以来,中国玉米价格大涨,种植玉米的农民在较高价位抛售了玉米,尝到了暴利的甜头。而去年大豆行情的低迷。据初步统计,2006年,种玉米的收益是种大豆收益的两倍。这种收益差激发了农民今年种植玉米的热情,吉林、黑龙江等地豆农改种了玉米。预计200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740万公顷,较上年的2712 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增幅1.03%。在天气状况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预计2007年中国玉米的产量为14600 万吨,较上年14400 万吨增长200万吨,增幅1.39%。玉米产量的提高,将会增强市场的供给能力。
畜禽类空栏率较高,玉米需求依然偏弱
由于节后我国畜禽类空栏率较高,同时多数地区生猪及肉鸡价格较节前明显降低,节后养殖的低迷短期内仍将持续。节前我国饲料企业玉米库存储备一般为1个月左右,节后我国饲企补库不明显。今年我国玉米价格同比增长200元/吨左右,玉米价格的高位运行对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需求已经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此外,由于木薯和玉米相比具有相近的能量,而价格较玉米每吨便宜200-400元,经过处理后木薯对玉米有较好的替代作用。
国家继续抑制玉米出口,市场利空影响有限
近期,关于国内玉米出口方面的消息纷至沓来,据有关部门预测,2006/07年度(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 国玉米出口数量达到252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2.5%。总体来看,均是预测今年国内玉米出口将大幅减少100-200万吨。这主要是基于国内玉米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的考虑。国家抑制玉米出口,是为了保证国内需求,短期来看国内玉米市场自给自足的局面仍不会改变。出口方面对国内玉米市场拉动作用的减弱将由国内需求的增加来填补,因此后期出口的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利空影响有限。
利好表现:
宏观调控效力不断显现,价格上涨将以稳为主
从国家的政策态度推断,国家意在抑制玉米价格的增长速度,使玉米价格能够保持平稳,同时使各产业平衡发展,减弱因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给下游产业及国计民生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虽有抑制价格上涨幅度和速度之意,但并不是控制玉米价格上涨,如果粮价下跌,政府会进行“托市”。目的是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并不是因为粮食短缺。
铁路建设基金重新征收,玉米采购成本相应增加
今年3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对经山海关入关铁路运输粮食收取铁路建设基金的通知》,经报请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4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经山海关站入关的稻谷、大米、小麦、小麦粉、玉米和大豆收取铁路建设基金,收取标准为每吨公里0.012元,显然这比以前我国确定的征收铁路基金标准(基金从中抽取0.0415元)相对明显降低。如吉林长春到上海铁路距离约2350公里左右,恢复后每吨约增加28元左右。关内其它各地玉米铁路运输也将有一定的提高,到站成本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目前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因素较多,单单指望重新征收建设基金推动整体市场行情回暖显得份量不够,但对于带动局部地区玉米价格提升的可能性较大。
国际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将获得支撑
受干旱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产量下降1.6%,但是,因人口增长、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世界粮食需求量比上年增长1%。世界谷物产需缺口达7500万吨,期末库存已将到历史低点。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回落,大量投资基金转向农产品市场。粮食供求关系偏紧和投资基金大量的涌入,国际粮价将在高位振荡,有可能间接推动国内粮食价格走高。
结论:目前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整体偏弱,东北产区4月进入春播阶段,农民售粮积极性提高。但近期雨雪天气影响玉米品质,保存难度加大。同时深加工企业目前以消耗库存为主,全面收购尚未启动。与此同时,节后畜禽补栏不多,饲料需求低迷。预计短期内玉米市场很摆脱整理格局,徘徊振荡预期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但随着市场供应能力的不断减弱,市场需求的不断恢复,加之国家政策的托市影响,2007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升”途将依旧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