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玉米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6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4000万吨,同比增长263万吨,增幅3.32%。产量实现连续第三年增长。这一产量是综合了各省统计部门粮食产量数据后获得的,因此具有代表性。此前关于国内产量的数据存在很大分歧,从1.40亿吨以下到超过1.45亿吨均有报道,具体的产量争议较大。原因是新产玉米上市后,价格随上市量的增加而上涨,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实际产量水平的担忧。但随着各省统计公报出台,关于产量的争议将归于平静。
从目前各地汇总的产量看,东北三省一区产量增长接近300万吨。其中黑龙江增产192万吨,达到1235万吨。吉林增产131万吨,达到1931万吨。黑龙江的数字可能还要保守一些。因此,未来几个月中黑龙江的玉米可供水平将超过吉林,黑龙江玉米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度也将提高。在2007年,国内玉米的播种面积还将继续增长,在天气情况基本正常的情况下,2007年玉米产量将达到14600万吨,同比再增长200万吨。
2、需求同比增长,但产需基本平衡
2006/07年度中国的玉米消费将继续增加560万吨,达到14050万吨。不考虑出口因素,年度内盈余350万吨。
预计年度内工业加工增长650万吨,达到3400万吨,增长23.64%,饲用消费9500万吨,减少100万吨,主要原因是2006年养殖效益低,造成禽畜出栏数量和比例同比提高,使2007年的空栏率增加,饲用需求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国内生猪供给总量(含期初存栏)约为7.05亿头,较上年减少1200万头,期末存栏预计为5亿头,同比减少779万头。
工业需求方面,酒精出口退税被取消,新增的酒精加工能力和产量必须在国内消化,国内酒精加工企业的加工收益已经明显下降,中小企业加工普遍亏损,幅度在300元/吨左右,大型企业虽然为保持份额而勉力维持,但是经营业绩也仅在盈亏之间。因此酒精加工业的需求不宜对其期望过高。
淀粉加工目前仍有利可图,但企业库存普遍都超过3个月,所以至少在3月份,企业采购的欲望不会强烈。
3、即将面对的现实:玉米的供给水平将逐渐增加
新粮上市后,市场一个较为强烈的声音是:玉米不够用了。所以玉米价格越收越高,大家的神经也先是紧张不敢收,然后是神经兴奋抬价收。刺激大家神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需求多了,供给少了,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但是看看现在的市场:东北地区在春节前后收购价格下跌了3-5分/斤,粮商的热情下降的则更多。悲观的预测:这种局面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扣除5月份国内玉米市场需求受节日效应影响而出现的短期增加,及其带来的价格波动,则玉米价格将在未来的几个月中进入长期下跌状态。
在春节前,国家统计局吉林农调队农安、德惠、梨树、公主岭、四平等9个县、市的农户玉米购销存状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公主岭市被调查的农户户均出售玉米2630公斤,占玉米产量的21%;德惠市农民手中的玉米销售总量不会超过总产量的30%,农安县农民已售粮比例仅占15%。这意味着在春节前上述地区售调查农户玉米售量仅为15-30%,剩余数量在70-85%。这个数字与我们在春节前在一些非官方机构的数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此前大家都普遍认为农户剩余数量应在30-40%。
我们无需对农调队的数字去做更多的质疑,因为统计局在做抽样调查时其专业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市场也最终会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从过去两周笔者接到的来此产区一线农民的电话都是在焦急的询问:为什么没有人来收粮了,家里的剩余的玉米卖给谁。这些电话来自于公主岭,松原和榆树。
随着天气转暖,粮食部门的收购将从节前的“放量收购”转为“以塔定收”,即以烘干能力确定收购数量。市场需求受此影响,还将减弱。而市场实践是:偏弱的需求一定对应着偏强的供给。国内玉米将重新轮入“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之中。
4、春旱:逐渐隐去
此前市场上一直关注的两个因素一是玉米需求增加,二是国内春播状况不好,春旱将影响玉米播种。同样的因素也在影响美国市场。
但是,过去两周东北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降雪无疑提高了土壤墒情。
而且,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东北地区每年都有春旱,有兴趣大家可以在网上查一查过去几年东北地区春旱的情况,因此春旱对当地作物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种子本身含有水分,基本可以应付春节干旱。
5、关于价格:
2006年,玉米价格在上市后有了反季节的上涨,则必然有反季节的下跌。
此前笔者曾判断:玉米收购数量进入稳定期,是价格下跌的开始;玉米收购数量进入衰退期(同期是玉米售量数量增长期),是价格加速下跌的阶段。(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