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次高点分别是:1974年10月的4美元/蒲式耳、1980年12月的3.96美元/蒲式耳、1983年8月的3.76美元/蒲式耳、1988年7月的3.7美元/蒲式耳和1996年7月的3.89美元/蒲式耳。现在的价格是第六次冲破3.5美元/蒲式耳,投资者自然关心的是,历史会重演吗?这个高点仅仅是短时的峰值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以前几次高点出现时的历史背景,所幸的是笔者所能参考的美国农业部报告可跟踪到1972年。我们以
CBOTl2月玉米期货作为分析对象,因为这个月玉米期货是新李玉米,面对当年的生产形势。CBOTl2月玉米期货第一次冲突3.5美元/蒲式耳是在
1974年10月,最高价达到4美元/蒲式耳,至今仍然是12月玉米合约的历史最高记录。根据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当年的玉米产量为1.18亿吨,比
1973年减少2600万吨,减幅达到18%,原因是7、8月份的干、热天气使玉米单产下降。可以想象这样的减产幅度对价格的冲击。有利因素还不仅限于此,上世纪70年代还发生了前苏联在美国大肆购买谷物事件。从1973年至1975年,由于前苏联粮食欠收,在国际市场上疯狂购买谷物。美国玉米的出口数量因此成倍增加,带动美国玉米价格上涨。当时,美国农场的玉米价格由此前的1.08美元/蒲式耳涨到3.02美元/蒲式耳。由于减产,加上出口倍增,使美国1974年玉米库存降到了920万吨,是历史最低的库存,按当时的消费量计算,还不够一个月的用量。如果查看1974年10月的月度供需报告,库存数值最低只有800-850万吨,存消比仅为6.5%的水平。CBOTl2月玉米期货第二次冲破3.5美元/蒲式耳是1980年12月,据当年11月的报告,该年玉米产量因为干、热天气降为1.6亿吨,比上年减少3300万吨,库存由4056万吨减至1381万吨。当时该月份的库存报告数比后来经过修正的数值还要低1245万吨,说明当时的,库存预测被大大低估了。这一年12月份,玉米期货价涨到3.76美元/蒲式耳止步。CBOTl2月玉米期货历史上第三次越过3.5美布的月度报告,当年玉米产量由上一年度的2.09亿吨降为1.06亿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减产,这与当时美国的农业政策有关。在1983年春播前,荚国联邦政府为了处理过大的国内粮食库存,出台了一个叫“PIK"的计划,也就是谷物面积调减计划。目的是降低过于膨胀的谷物库存,减少储存费用支出,防止谷贱伤农。该计划要求农民减少玉米、小麦、水稻等谷物的播种面积,美国政府则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农民们可以从政府获得种植上述作物正常收益的
95%的补贴。这一政策实施使当年玉米播种面积由8190万英亩调减到6010万英亩,也使谷物产量下降了35%。再加上千、热天气出现使玉米单产降低,最终玉米总产下降一半。可以说,这是一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为成功调节。玉米期货第四次的高点出现在1988年的7月份,由于干、热天气,美国玉米产量从上年的1.79亿吨减至1.32亿吨,减幅达26.5%,库存也减少了4800万吨。第五次高点发生在1996年7月份,最高价为3.89美元/蒲式耳。跟踪美国农业部报告发现这一年玉米产量并没有下降,但库存仍处于1668万吨的低水平,存消比接近7.4%。真正减产年是1995年(玉米产量下降了
27%),库存和存消比数值较1996年更低,记载的存消比仅为5%,是历史最低的。但是玉米期货价格冲破3.5美元/蒲式耳不是发生在1995年而是在
1996年,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一是1995年的转入库存较大,二是1995年的月度供需报告高估了当年的期末库存,以影响当年12月玉米期货价格的过程数据看,1995年11月和12月的月度报告中玉米期末库存均为1567万吨,按照这个库存与消费比,数值为7.4%,而不是后来经过修正的
1082万吨库存和5%的存消比。美国农业部在进入1996年后才开始调整、向下修正1995年的期末库存,过程最低时只有817万吨,所以从动态的信息价格影响看,美国农业部向下修正1995年的期末库存对1996年的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1996年刺激玉米大涨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因素。尽管当时中国玉米并不缺,但由于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效应,中国仍旧大量购买美国玉米。由于中国的购买,使美国人又想起了70年代初苏联大肆购买美国粮食的一幕。
1995年下半年,美国经济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发表了他的专著——《谁来养活中国?》,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想法。
通过分析CBOTl2月玉米前5次上涨的历史背景发现,它们均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上涨的原因基本上都与供应量减少有关,主要是产量下降使玉米供应量减少,而产量下降都是遭遇天灾——干、热天气。
而今年CBOTl2月玉米期价上冲3.5美元/蒲式耳却没有减产原因,因为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达到了2.73亿吨,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本次上涨是在新玉米上市期间。为什么?原因出在消费的增长出乎人们的预料。最新的美国农业部报告预测06/07年度美国玉米消费量达到了3.02 亿吨,这个量远超过产量。这使玉米的库存与消费比降至7.93%,处于较低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看到了玉米未来的增长的巨大潜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石油价格的飚升使燃料乙醇步入成品油市场、在替代汽油供应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玉米的生物燃油概念给市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美国的情况看,2002年乙醇加工消耗玉米为2529万吨,至2006年消耗玉米就达到5460万吨,这已是美国王米产量的20%了。从
2002年开始,经过短短的4年,乙醇加工玉米消耗量就翻了一番。看看历史图表,CBOTl2月玉米呆在3.5美元/蒲式耳以上的时间累计只有90余周,可以说,3.5美元/蒲式耳绝对是高价区,仅从统计概率角度分析,玉米回归,回到一个大箱体区域是有说服力的。问题就出在玉米的能源转化空间上。这个问题不仅仅美国在面对,同样中国也要面对高油价及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最近,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完成了一项题为《燃料乙醇的使用对未来玉米市场的冲击》的研究,该报告于2006年11月6日发表。报告指出,如果原油价格停留在60美元/桶,而美国政府目前的生物燃料补贴政策(燃料乙醇的补贴高达1.53美元/蒲式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可以承受4.05美元/蒲式耳的玉米价格,换句话说,只要玉米价格低于4.05美元/蒲式耳,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还将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