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豆类品种领涨 国内农产品节后“开门红”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27  
     时间 总持仓 基金持仓 商业持仓 投机持仓 基金 净多 多头 空头 套利 多头 空头 多头 空头

    2007-1-3 398484 106770 35488 65112 177919 223175 48683 74709 71282

    2007-1-9 391999 104630 38494 62623 177355 215736 47391 75146 66136

    2007-1-16 416414 114828 42095 63198 180928 229381 57460 81740 72733

    2007-1-23 430593 129173 41205 63882 179818 242292 57720 83214 87968

    2007-1-30 441976 128492 36451 71038 181540 249565 60906 84922 92041

    2007-2-6 461503 143740 36050 68990 185742 266713 63031 89750 107690

    2007-2-13 475776 146228 43064 74851 188052 264309 66645 93552 103164

    2007-2-20 496764 148612 44055 83100 198667 278835 66385 90774 104557

    美国CFTC大豆今年持仓结构表

    不出所料,在外盘走强的刺激下,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国内农产品市场在大豆品种的强势领涨下全面飘红。

    昨日,国内农产品市场在大豆三兄弟的领涨下,走势强劲。其中,大豆主力合约涨幅接近3%,成交量、持仓量同步放大,而大豆附属品种豆粕、豆油也强势跟进。与此同时,其他农产品玉米、小麦等也纷纷上扬,演绎着全面开花的好戏。

    分析师认为,节后国内市场走势多是跟随外盘出现的补涨行情。近期,由于CBOT市场对于通货膨胀以及对美国夏季作物生长季天气干燥的担忧,引发农产品市场涌现大量投机性买盘,基金借机入市做多,加上市场上对拉尼娜天气后果的炒作,后市看多气氛依然强烈。

    记者统计,自2月16日到23日,6个交易日里,CBOT中大豆上涨了4.2%,玉米涨幅为6.7%,小麦更是达到了7.8%,尤其是大豆和玉米期价迭创新高,分别创下了近两年半和10年以来的新高。

    “昨日国内农产品大涨是对外盘的消化。”五矿实达农产品分析师孙敏涛表示,农产品已经突破前期高点,大量买盘的跟进抬高了价格,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使大量资金转移到农产品市场,从不断增加的持仓来看,农产品所积蓄的资金力量已经超过以往。不过他也表示,由于农产品价格突破前期高点,又加上外盘4天的强劲上扬,因此有可能在近期出现回调确认的行情。“回调到3月份之后将又会出现上涨。”孙敏涛预测。

    农产品基本面总体利多,而大豆供求形势尤显紧张,市场对此已成共识。分析师指出,CBOT大豆的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美豆出口销售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南美大豆近期连续降雨导致收割延误,将可能造成高达20%的减产。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对燃料乙醇行业的看好,减少大豆面积改种玉米、小麦的积极性增加,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农民可能减少12.5%的大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570万英亩减至6610万英亩。

    玉米方面,原油价格的重新走高使其生物能源属性再次成为炒作话题。目前,玉米需求旺盛,畜牧业、出口和乙醇生产对玉米消费刺激强烈。而《油世界》近日也称,因相对大豆来讲,玉米生产的利润有所改善,加上南美大豆出口关税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玉米的吸引力。

    小麦虽在基本面上没有多大变化,但从整个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的背景下来看,分析人士对小麦尤其是国内小麦后市仍持乐观态度。孙敏涛认为,强麦期价技术图形的多头形态和外盘强劲走势将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加上今年国家将继续在实施托市收购政策,以及冬小麦播种面积同比减少44万公顷等因素影响,节后小麦价格上涨亦有可能。

    “尽管存在市场对前期涨幅过高作出修正的可能,但决定农产品走势的本质原因一定是供需,而决定供需的根本动因首先是天气。”金瑞期货分析师詹志红指出,目前的全球性暖冬天气以及厄尔尼诺现象肯定会对农产品的产量造成影响,2007年将出现农作物歉收的情况被多家分析机构所确认,因此,对新年农产品走势乐观是可以接受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