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吉林粮食的主打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近年来,我省玉米产量一直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商品量1500万吨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出现的粮食“卖难”主要是玉米卖难,玉米产业也正是在不断解决玉米卖难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78-1986),主要标志是饲料工业的兴起,饲用玉米大大超过了食用玉米。二是快速成长阶段(1986-2001),主要标志是建成了黄龙、新源两个当时全国最大的淀粉厂,逐步走上了玉米精深加工之路。三是产业转型阶段(2001年至今),玉米加工整体上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大集团规模化生产转变,主要标志是以燃料乙醇、化工醇等为代表的玉米生物化工产业的兴起,以及大成、华润、中粮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加入和迅速扩张。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的玉米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玉米加工业产品发展到淀粉、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化工醇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其中,赖氨酸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居世界首位;发酵酒精生产规模115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一。产品除满足省内市场需求外,大部分销往上海、四川、广东等地及出口国外。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出口创汇2亿美元,2006年将达到2.5亿美元。玉米经济雏形已经形成。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牵头,合力推动。2002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省第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和原料为重点的玉米经济。成立了以主管省长为组长,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粮食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制定了全省玉米深加工发展规划,很快在全省形成了合力推进玉米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局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先后成立了订单办和工业办,并在省粮食行业协会设立了玉米专业分会,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抓好玉米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2003年12月,我局对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三个专用玉米商品标准进行了研制,其成果《专用玉米商品标准的研究》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为我省发展玉米经济提供了专业依据。
(二)政策倾斜,扶优扶强。为推动玉米经济发展,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向重点地区、重点龙头企业倾斜。省发改委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支持项目以及其它专项支持项目重点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金融部门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积极给予贷款支持;税务部门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免征所得税,对企业开发新产品以及产品出口,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国土资源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临时用地减化手续,减免了相关费用;财政部门还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由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2006年,在禽流感疫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局把陈粮的拍卖方式由竞标改为邀标,直接面向受禽流感疫情严重影响的吉林德大等6户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大的禽类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三)粮企参与,打造龙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网点多,分布广,收储能力强,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可以为企业在购销市场化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客观上也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其提供玉米原料收储服务。2005年,粮改初战告捷,14万多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平稳分流,企业债务顺利剥离,库存“老粮”处理进度加快,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迅速融入到玉米产业创造了条件。当年,长粮集团以2.68亿元的价格把所属23个粮库的产权转让给了长春大成,揭开了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紧接着,榆树市粮食局把所属的31个粮库租给了中粮生化能源及长春天裕两个当地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也正是由于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参与,现有的仓储设施和加工能力才得以进行有效的整合,我省的玉米经济才能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在我们的引导和推动下,全省已有300多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入股、转让、租赁、合作等形式,与当地的玉米加工企业联手,合力打造产业龙头。
(四)研发创新,拉长链条。我省的玉米经济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归功于企业对玉米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开发。2003年,长春大成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2万吨多元醇的示范生产线,生产1吨化工醇仅需1.6吨玉米,比用石油提取节省成本50%,大成自主研发的玉米加工设备不仅自用,还对外销售。正是靠着对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化工醇、聚乳酸、乙烯等“平台产品”的不断研发,打通了玉米产业与汽车、轻纺、食品、医药、电子、能源等产业之间的关联,我省玉米产业的链条才得以不断延伸。
(五)招商引资,多元发展。发展玉米经济,不仅靠自身努力,还要借助外力的推动。这几年,我省先后引进了泰国正大、美国嘉吉、日本三井、华润生化、中粮油、中储粮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其中,泰国正大与当时我局的直属企业合资兴建的吉林正大是我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于政策到位,环境宽松,泰国正大又先后在我省新建了敦化正大、梅河正大、永吉正大、吉林德大等几家饲料企业,推动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我们还鼓励民营经济进入玉米加工领域,四平红嘴、杭州纸友、四川沱牌等省内外一批知名民企纷纷投资建厂,参与玉米产业国企产权重组,为我省的玉米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初步成效
玉米经济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我省的玉米库存压力。据统计,仅玉米深加工一项,2002年-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加工转化玉米由292万吨上升到了750万吨,而同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玉米库存量则由2903万吨下降到了828万吨。多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始为玉米加工企业代收代储玉米。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解决了长期困绕我省的“农民卖粮难、企业存储难、铁路运输难”三大难题,还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和催生了一批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长春大成、吉林德大、乾安生化、松原赛力事达、吉林燃料乙醇等一批龙头企业就是在玉米经济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其中,长春大成1998年建成投产,不到10年的时间,产能扩大了10倍,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目前,我省玉米加工企业中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
二是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和创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品牌。过去,吉林的玉米大多是以原粮的形式进入到流通领域,没有什么品牌。现在,通过加工转化,已经衍生出300多个产品,其中,黄龙玉米淀粉、长春大成饲料级赖氨酸已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帝达变性淀粉、天景速冻玉米、德大饲料、乾安酒精等品牌也是享誉省内外。
三是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和强化了粮食产销衔接。过去,农民种什么,企业就得用什么。现在,许多加工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建立种植基地,通过订单与农民签约,生产高油、高淀粉、高赖氨酸“三高”玉米,既优化了种植结构,又使玉米的内在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由于品种适销对路,产业链条延长,我省告别了连续15年的卖粮难,粮食生产与流通实现了有效衔接。
四是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整和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过去,我省的经济主要靠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市场稍有变化,经济就起伏不定。以玉米经济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使我省的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增加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另外,随着龙头企业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规模较小,以生产饲料、淀粉、酒精等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由于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正逐步退出市场。2005年,全省玉米加工企业有300多万吨加工能力开工不足或退出玉米加工行业,玉米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五是玉米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粮食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于玉米产业的不断壮大,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急剧增加,玉米的市场价格已由政府主导转为市场主导。据统计,2005年我省玉米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0.05元/斤左右;2006年玉米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又上涨了0.15元/斤左右,仅两年的时间,玉米价格上涨了0.20元/斤。据测算,按今年的玉米产量1900万吨计算,玉米价格每上涨1分钱,我省农民就可增收3.8亿元。在玉米加工转化不断升级的刺激下,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4350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今年计划种植4400万亩,比上年再增加50万亩。同时,政府也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增加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我省的玉米经济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玉米深加工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省里高度重视,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要严格限制酒精及淀粉等消耗型加工项目。对那些生产有规模、加工有深度、技术有创新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要大力扶持,省财政还要拿出2亿元作为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对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予以贴息。我们预计,我省的玉米经济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10年,玉米深加工转化能力将增加到1200万吨,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精深加工的比重由现在的30%提高到80%。吉林有希望成为国内外资本聚集、技术创新活跃、制度环境优越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玉米深加工中心,粮食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