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气候回暖且偏高,新一轮卖粮高潮有望形成。据我国气象局发布的2006年气象监测统计报告称,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摄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摄氏度,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由于气温偏高,这样根据习惯,东北农民一般在3月上旬以后卖粮,而3月6日为农历“惊蜇”时节,届时我国大地回暖,万物回春,雨水也逐渐增多。而目前东北玉米水分仍大多在25%—30%,一般农民储存条件较差,以致后市随着气温继续回升,东北部分地区农民玉米将加快销售,而中小型贸易商囤积的玉米也将在4月左右加快抛售,因此新一轮卖粮高峰将有望形成。
其二,东北玉米普遍“四高”,深加工企业收购受限。由于气温升高后,农民留存玉米销售步伐将加快,加上春播前多数农民也需要销售绝大部分玉米,变现资金,购买生产资料。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目前吉林农民玉米存量约为30%—35%、辽宁农民玉米存量约为35%左右、黑龙江农民玉米存量约25%—30%。届时农民玉米将大量上市,但深加工企业却难以大量收购。其主要原因:一是当前玉米库存相对偏高。目前东北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普遍较为充足,继续大量收购提高库存受到仓库、场地限制;二是二是玉米水分含量偏高。由于近期收购玉米水分大多在30%左右,且气温开始回暖,企业只能根据烘干能力、日常玉米使用量来限量收购,继续大量收购难以为继;三是气温相对明显偏高。由于今年我国气温普遍偏高。2月上旬,东北大部分地区白天气温升至零度以上;四是玉米价格同比偏高。目前吉林长春玉米收购价为1360元/吨,水分14%,黑龙江哈尔滨玉米收购价为1350元/吨,辽宁沈阳地区玉米收购价为1400元/吨,同比每吨仍高出160元—240元/吨不等,涨幅为13%—21%。深加工企业盈利水平大幅缩水,酒精企业大多亏损严重,高价格玉米企业承受能力大为减弱。
其三,畜禽存栏大幅降低,饲料需求较往年明显低迷。前期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受到猪的无名高热综合症影响,加上近期国内畜禽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仍然高企,使得养殖收益明显降低,此外,由于季节性原因,我国畜禽存栏量相对大幅降低,据了解,目前我国生猪存栏率与往年正常情况相比,规模化养殖约下降10%—30%,散养户下降约30%以上,以致我国饲料销售量同比约减少年儿5%—15%,且节后一段时间内,畜禽补栏仍将缓慢,国内养殖市场还将经历一定的低迷期,饲用玉米消费量短期仍难明显增长。
其四,出口利好逐渐消失,且部分玉米出口可能违约。据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我国玉米出口量为94万吨,而去年11月和12月分别出口玉米为26.1万吨和46.9万吨,这样11月至今年1月国内玉米出口量约为167万吨,按照前期签订的430—45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量,后期仍有263—283万吨玉米需要继续出口。如果按照如数兑现,今年2月至3月价平均月出口玉米量将达到131.5万吨或141.1万吨,看来出口合约是无法全部履约的,尽管近期东北玉米价格有所下跌,但目前大连港玉米平仓价约为1510元/吨—1520元/吨,较前期价格1540元/吨,每吨仅下跌了20—30元;相对出口玉米价差仍然较大,贸易商出口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短期内大量玉米集中出口,大连港粮食码头也难以如数完成,这将使国内部分玉米出口合同可能违约,而使东北玉米市场供应量相对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由于今年我国玉米水分含量偏高,春节又相对较晚,这样节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农民留存的高水分玉米将加快出售,但深加工企业日用玉米量和烘干能力有限,大量收购玉米受到制约。而目前我国畜禽存栏量相对前两年同比明显偏低,且短期内仍难明显增长,这使饲用玉米消费疲态近期难改。另外,前期国内出口玉米支撑和拉动价格上涨的利好因素,近期也难以再现,加上玉米期货多单平仓价格风险,以上种种利空因素共振,预计节后国内玉米将会呈现一波较为明显的下跌行情,玉米价格将不同程度走低,但长期看好的基本面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