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很正常
但是,从对亚太地区的观察来看,食品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当地市场情况而不是全球市场的条件,不太可能如石油和矿产资源的价格那样暴涨暴跌;另外农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的最大推动力(比如中国)并没有任何反常的迹象。
亚洲的食品价格压力指数也表明,在亚洲地区并没有出现食品恐慌。
首先,在去年12月份,平均的食品通货膨胀率对整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有轻微的向上推动——但是力度非常得小。
其次,事实上亚洲地区在2003年~2004年期间曾经经历过一次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当时的情况比现在严峻得多。但不知何故,当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引起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也没有显示出会带来全球通货膨胀的整体上扬。
再次,食品价格几乎没有对整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走势构成类似于能源价格那样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年里,亚洲的食品价格压力指数平均值和整体的CPI保持了严密的吻合态势,从来没有超过整体的通货膨胀率两个百分点。同样条件下,在过去的十年间,能源价格总是比整体的CPI快或者慢至少5个百分点,在有些时候甚至超过了10个百分点。
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食品价格的变化会给全球通货膨胀带来动力。
我们还可以对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压力指数做一些对比,并将比较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欧盟经济体。从全球和亚洲能源价格趋势的走势来看,在最近20年中的绝大多数年份,两者保持了统一趋势,同样的高点和同样的低点,相关系数达到了77%。当然,亚洲和全球的食品价格背离的时候很少,基本上保持了同一方向。不过,在最近的三次亚洲食品价格高点的时候,美国和欧盟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统计的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小于30%。这只能证明绝大多数食品价格的波动更多地表现为地方性和国家性。
中国会怎么样?
在绝大多数观察家看来,能带来波动幅度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中国对食品的需求。
伴随着土地供给的减少、水资源短缺、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更加紧张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强劲的食品需求,这些因素已经推高了食品价格,结果将是中国内地未来对农产品只能是大量进口。不用说,这样的局面将会迅速推高全球的谷物和软性食品(泛指咖啡、可可、糖等商品)价格。
另一方面,受到中国因素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持续影响,我们也修正了对全球软性食品市场的价格、数量等方面的预期。但是原因却和能源以及矿产资源不一样,中国的食品进口是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开始增长的,不论是从占全球贸易的份额来看,还是从占中国国内整体的需求的份额来看。
更何况,中国似乎并未开始大规模进口食品。图二显示了中国内地对农产品进口的支出并没有迅猛增长,2004年是中国进口食品的高峰年,但是在最近两年里,进口总量在直线下降,并没有重拾升势的迹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球或者地区性的农产品危机并没有来临。
(陈程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