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粮市价走势呈阴
大米是吉林省城乡居民口粮的主体品种,占口粮消费量的60%以上。吉林省价格监测中心今年元旦期间对全省9市州主要粮油副食品集贸市场价格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12月30日全省大米平均价每市斤1.54元,较上年同期上涨8.48%。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长春市城调队的数据统计,由于需求加大,种粮成本上升和运费上涨,12月长春市粮食价格同比上涨9.6%,达到2006年最高。而同期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较米价和粮价涨幅分别高2.55和1.4个百分点。按照收入购买力评价指数衡量,当前吉林口粮市价走势不升反降,拉出阴线,对此应该有一个理性判断。
全国性粮食供给不在可能出现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12月发表的《粮食展望》报告预测,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19.94亿吨,比上年减产2.7%,而利用量将比产量高3.3%。世界粮食库存将连续第3年出现下降,全球粮食供求形势进一步趋紧。但该报告撰稿人世界粮农组织专家阿巴桑2007年1月4日指出:"2006年中国很幸运,世界粮价走高,但中国粮食收成很好。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非常好,储备增加。目前中国粮食储备是充足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调控粮食价格。"2006年12月15日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透露:"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年至2005年累计增产1000亿斤的基础上,2006年仍然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人均784斤。"如果按照80%出米率计算,人均成品粮603斤。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人均日消费成品粮不足1斤,折合全年为365斤。2006年我国的粮食安全供给系数为165.2%。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表现为每5年3丰1平1欠,丰欠波动振幅不超1000亿斤。如此看来,"十一五"期间,如果不出现全局性重大自然灾害,我国则较难出现粮食供给危机。
农民种粮成本缺位
汇总有关资料,2006年吉林省粮食主体品种玉米全年平均出省价较上年上涨了11%。而同期种子、农药、农膜、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最低上涨了20%,最高上涨了70%,全都高于粮价涨幅。2006年12月吉林省农用柴油零售价达到每升5.47元,较上年同期上涨了2.07元,涨幅高达60.9%。粮价走着涨,农资跑着涨,如果没有中央高强度的支农补贴,种粮仍然亏本,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第四季度出现的全国粮价小幅上扬是对农民种粮成本的合理补偿,是价值规律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化下正向作用的显露,为保护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机制基础。
吉林发展玉米加工业有利于增强全国粮食供给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食品消费在量上已经达到饱和。从战略角度判断,决定粮食供求的基本因素一是人口数量的增减,二是食品消费结构模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呈下降态势,2000年达到0.6%,预计2010年下降到0.5%,2020年下降到0.2%,2030年以后将转为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食品消费正在向合理化和多样化转变,呈现粮食摄入量减少,水果、肉、奶和水产品增加态势。摄入量增加品种主要依赖植树造林、草场和水资源扩大,并不直接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
2006年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预计,中国粮食增长潜力很大,伴随科技进步,投资力度加大以及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我国粮食单产将不断提高。以玉米为例,2005年我国每公顷单产5.15吨,仅为美国9.29吨的55%。这预示着未来不长一段时间内,在耕种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玉米产量有可能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当前玉米消费占我国城镇居民口粮消费的比重不足10%,即使吉林玉米加工业把全国玉米全部消耗掉,也较难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体系。如此看来,玉米由口粮和饲料向工业原材料转化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为缓解玉米产、储、销矛盾。近年上了一些玉米深加工项目。大成集团10年的运营实践表明,按目前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加工后的玉米产品较原粮出省本土化增值达每斤1.6元。2006年吉林省已经具备了年300亿斤的玉米生产能力。初步估算,玉米加工业每年可给吉林人增加收入480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96倍。玉米多了,钱包鼓了是吉林农民从近年种粮实践中悟出的真谛。
应该承认,如果正在谋划中的玉米加工项目全部开工达产,吉林玉米原料的本土化供给将会出现缺口。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开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工业原料向高增值加工区集聚是大势所趋,玉米这种工业原料也不例外。同时,货币是万能商品,通过玉米加工有了钱的吉林人增强了玉米市场的购买能力。如此看来,吉林玉米加工业带给我们的决不是粮食供给量的减少,而很可能是供给能力无限扩大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