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需求结构变化
“十五”期间,吉林省年均粮食消费量152亿公斤(其中:城镇人口口粮18亿公斤,农村人口口粮34亿公斤,饲料用粮44.5亿公斤,工业用粮54.5亿公斤,种子用粮1亿公斤),粮食产销剩余106亿公斤。其中,口粮消费呈递减趋势,饲料消费先升后减,工业用粮逐渐递增。2004年和1990年相比,饲料用粮增长55%(2005年与2004年相比,饲料消费下降是因禽流感影响),工业用粮增长289%,口粮消费下降13.4%。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粮食需求仍将呈现“两增一减”态势,即饲料用粮增加、工业用粮增长,口粮消费总量下降。“两增一减”的幅度虽会有差异,但总的趋势不会改变。从主要品种看:全省2005年小麦生产量0.5亿公斤,消费量8亿公斤;稻谷生产量47.5亿公斤,消费量34亿公斤;大豆生产量13亿公斤,消费量16.5亿公斤;其他杂粮生产量17.5亿公斤,消费量3亿公斤。“十一五”期间这几类粮食的需求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主要矛盾在玉米。
2005年玉米生产量为180亿公斤,全省粮食实际加工量超过100亿公斤,其中玉米加工能力达到92.5亿公斤斤,实际加工量60亿公斤左右。主要产品是淀粉及衍生物系列、酒精系列和食品系列;畜牧业玉米消费量在50亿公斤左右。根据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省玉米实际加工能力将达到150亿公斤。随着饲料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按现有速度扩张,未来五年畜牧业玉米消费量将增加到70亿公斤。“十一五”期间,全省年过机、过腹转化玉米量将达到220亿公斤以上,再加上口粮、种子消费和损耗,玉米需求量将达到235亿公斤以上。但是玉米工业加工的副产品还可抵消15亿公斤饲料玉米用量,玉米实际需求量预计为220亿公斤。按2005年玉米生产量180亿公斤计算,玉米将由“十五期间的产大于消转为产不足需,缺口为45亿公斤,需要通过增加供给量来解决。
粮食生产潜力
“十一五”期间,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对粮食生产都比较有利,预期粮食生产潜力为275-300亿公斤。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1.提高单产,挖潜于地。“十一五”期间,吉林粮食总播种面积确保不低于6800万亩应不成问题,而单产还有较大的提高潜力。从吉林省的地域分布看,西部潜力比较大。白城市实有耕地面积1100万亩左右,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0万亩,总产量26.5亿公斤,为历史最高。但粮食平均亩产只有32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60多公斤,比气候特点相近的松原市低145公斤左右。白城地区光热条件比较好,最大制约因素是干旱,如果解决全程灌溉问题,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亩产提高到400-425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可增产粮食7.5亿公斤左右。同时,白城地区还有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和高产作物面积的空间,2005年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3%左右,比全省和相邻的松原市低10个百分点,玉米和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68%,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白城地区未来五年内至少还有10-12.5亿公斤的增产潜力。
在中部,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2005年粮食平均亩产都超过了500公斤,辽源市也达到了460公斤的水平,同时,粮食作物和高产作物比重都比较大,四个市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7%,再扩大空间有限。在现有结构、产量和品种的基础上,短期内单产再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但粮食作物内部还有扩大高产作物的面积空间,四个市未来五年内预计增产的潜力在12.5亿公斤左右。
中部的吉林、通化两市实有农作物播种面积135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1160万亩左右,近两年粮食产量都是历史最好水平。吉林市粮食平均亩产在340公斤左右,通化市在385公斤左右,提高单产还有一定的潜力,未来五年内预计增产的潜力在3.5亿公斤左右。
延边和白山两市,气候冷凉,光热条件差,山地多,地力低,如果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水稻抵御低温的能力,未来五年再挖掘增产潜力,可增产粮食1-1.5亿公斤。
综上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全省还有增产25-40亿公斤左右的潜力。
2.减少损失,挖潜于库。现在农村储粮的状况是“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即储存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技术条件差,造成产后粮食损失大。据国家粮食局测算,吉林省农户储粮损失率大体在8%-10%之间,若降低一半的损失率,就等于粮食增产4%-5%,如果节粮的实用技术有突破,就能挖潜4亿公斤左右。
3.改良创新,挖潜于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一方面加大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品种上寻求突破。重点是超级稻、高产专用型玉米和杂交大豆品种的研究和推广。超级稻已有品种及后备品系,在未来五年有望在全省得到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如果全省推广超级稻面积达到50%,至少可以增产5亿公斤以上。另一方面是在现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上提高到田率,大力推广玉米、水稻、大豆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垅双行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旱作节水技术。全省常年因玉米螟和鼠害损失粮食17.5亿公斤左右,如果能得到有效防治,可有效降低粮食损失,起到稳产、保产和增产作用。
适应需求变化,调整种植结构
通过扩大高产作物玉米的面积是解决玉米供求矛盾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42万亩。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258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公斤,商品量213.5亿公斤,商品率达81.4%。以占全国1/60的劳动力、1/50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8的粮食,提供了占全国1/10的商品粮,1/20的国家专储粮和1/2的出口粮食,为保证全国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按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100万亩、粮食作物面积不低于6800万亩测算,要实现275-300亿公斤的产量目标,粮食作物种植应保持这样的结构:玉米4600万亩,水稻1093万亩,大豆750万亩,杂粮200万亩,杂豆150万亩,薯类150万亩。
1.2005年玉米耕种面积是4300万亩,“十一五”期间,玉米要增加300万亩面积,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从经济作物面积中拿出100万亩;二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主要从长春、四平、松原三个产粮大市调减。同时,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前景看,满足对玉米的需求是主要矛盾,对全国来说,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4600万亩玉米,按平均亩产450公斤计算,正常年景玉米总产量可达到207亿公斤;如果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正常年景亩产达到475公斤,年总产量就能达到218.5亿公斤。除了能够满足省内需求外,还能有50亿公斤左右用于出口或销往外省。
2.水稻面积短期内扩大的空间有限,主要是受蓄水工程承载能力制约。但提高单产还有一定空间,重点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如果高产优质型品种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单产可比目前提高15%以上,总产量可达到50亿公斤以上,比“十五”期间增加2.5亿公斤左右,仍有15多亿公斤的剩余,是供大于求的格局。
3.大豆从中部地区调减后,种植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单产保持在目前水平,750万亩大豆可实现12.5亿公斤左右的产量,基本维持“十五”期间的水平,供求缺口4亿公斤左右。
4.按上述结构,杂粮(高粱、谷子等)和小麦可实现产量6亿公斤左右,杂豆1.5亿公斤左右,薯类5亿公斤左右,根据“十五”期间的需求结构判断,杂粮将有10亿公斤左右的剩余。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十一五”期间:
1.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能少于6800万亩,如果突破这个底线,将会使供给与需求失去平衡。
2.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为275-300亿公斤,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灾难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预期目标将会受到影响。
3.全省粮食外销总量将递减,如果满足前两个条件,仍可保持在50亿公斤以上。(作者: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 李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