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06年玉米市场盘点07年市场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02  
     2006年,国内玉米需求继续增长,市场行情走势好于2005年,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也大于2005年。

    一、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2006年玉米市场大体呈现出一种涨-跌-涨的走势,2005/2006年度新玉米上市之后,价格一波三折,但总体呈现出震荡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在2006年4月份之后,受玉米深加工题材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价格出现了快速的上涨,在5月末玉米价格出现一个峰值,当时吉林省玉米现货价格在0.58元/斤左右,高于去年同期5分/斤;之后,由于受国内现货集中抛售的影响价格快速下跌,从高点下来,期货总共下跌200多点,而当时现货价格只是进行了小幅的调整,价格每斤仅下跌了2-4分钱;玉米期货价格8、9月份一直在低点徘徊;直到2006年10月份,受国际小麦减产的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再度高涨,国内玉米价格也随之上涨,11月末我国新玉米上市之后,受出口抢购等因素的影响,新玉米开秤高于去年同期5-8分钱,之后价格也是稳步上涨,直至今日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270-280点,而现货每斤上涨了5-7分钱。

    1-2月份: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在众多粮油品种中可谓一枝独秀。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183元/吨,比上月上涨0.51%;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72.5元/吨,比上月上涨0.17%。2月上旬开始,国内玉米期货市场行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势头,不仅上涨幅度大,而且上涨持续时间长。由于去年国内玉米生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尽管产量依然增加,但是质量明显较差,达到期货交割标准的玉米更是紧缺。因此,玉米期货价格的上涨,促使企业注册仓单的积极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玉米现货市场行情,尤其是高质量玉米。二是农民惜售心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3月:国内玉米市场前期继续上月的上涨行情,后期稳中趋跌;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05元/吨,比上月上涨1.86%;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85元/吨,上涨1.11%。

    4月: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出现地区分化。华北黄淮地区的玉米市场行情以上涨为主;东北地区玉米市场行情略显低迷;南方销区玉米市场行情以小幅下跌为主。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18元/吨,比上月上涨1.0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97.5元/吨,比上月上涨1.1%。4月中下旬伴随着关内产区农民手中余粮的不多,玉米上市量的减少,关内产区玉米市场价格率先增长,销区玉米市场价格在振荡中维持弱势。养殖业在本月中仍没有好转,养殖户仍普遍处于亏损之中,补栏积极性不高。另外4月份的饲料销量较3月份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好转,相反部分地区猪饲料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行情。

    5月:尽管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玉米产量达到创记录的1.3937亿吨,但仍然阻挡不住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上涨步伐,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呈现较为明显的涨幅。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76元/吨,比上月上涨4.7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243元/吨,比上月上涨3.76%。主要影响因素:1、东北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上涨。2、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转暖。3、能源再度涨价拉动燃料乙醇需求。

    6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上涨。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37元/吨,比上月上涨4.7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08元/吨,比上月上涨5.23%。主要影响因素:1、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转暖。2、玉米小麦价格倒挂替代关系出现。

    7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止涨趋稳,部分地区出现下跌;大连玉米期货价格步入下跌通道。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2元/吨,比上月上涨1.87%;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37.5元/吨,比上月上涨2.29%。主要影响因素有:1、东北地区加工企业采购并不积极。2、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仍较疲软。

    8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稳中趋升,部分地区小麦、玉米比价再度失调。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7元/吨,比上月上涨0.37%;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47.5元/吨,上涨0.75%。主要影响因素有:1、华北黄淮玉米青黄不接价格坚挺。2、东北陈粮出库增加价格以稳为主。3、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复苏。

    9月:华北黄淮地区新玉米陆续收获上市,收购价格高开低走。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总体来看继续稳中略升。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6元/吨,与上月基本持平;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75元/吨,上涨1.85%。主要影响因素有:1、出口退税政策利好玉米市场行情。2、华北黄淮玉米收获价格高开低走。3、华北黄淮陈玉米价格仍保持坚挺。4、吉林陈化玉米拍卖全部底价成交。

    11月:国内玉米市场较为活跃,市场行情一波三折,波动较为明显。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32元/吨,比上月上涨1.8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20元/吨,比上月下跌1.64%。主要影响因素有:1、东北地区新产玉米上市高峰推迟。2、东北地区加工企业积极采购玉米。3、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4、销区玉米到货不均价格以涨为主。

    12月:国内玉米市场较为活跃,市场行情涨幅较大。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433元/吨,比上月上涨7.5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430元/吨,比上月上涨8.64%。主要影响因素有:1、国内玉米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态势。2、东北玉米市场购销两旺价格坚挺。3、华北黄淮玉米需求良好价格上涨。4、国家加强玉米乙醇项目建设管理,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2006年玉米供需状况分析

    一、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1.今年我国玉米产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为2650万公顷,但受到各种天气以及灾害影响,单产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我国玉米产量至1.42亿吨,预计2006年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705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较2005年增长69万公顷,增幅为2.6%。玉米产量预计为1.42亿吨。

    2、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消费玉米增长潜力很大,虽然工业饲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玉米消费增长速度仅比上一年度略有下调,预计2005/2006年度我国玉米消费继续保持5%的增长速度。

    3、国内玉米消费结构有所变化,饲料消费不断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玉米消费量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但玉米消费的结构却出现了轻微的调整。饲料用玉米仍是玉米消费的主要部分,占70%以上的份额,但随着淀粉深加工行业和酒精行业,特别是燃料酒精行业的快速发展,玉米工业消费的数量正逐渐上升,并且上升的速度较快,占据的份额也不断上升。

    (3)玉米库存将进一步下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饲料消费量在8950万吨,比上年增长200万吨;工业消费量20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国内消费量为1.270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465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5/2006年度新增供给量不能冲抵当年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动用库存来解决缺口355万吨的玉米。

    因此,国内玉米库存将进一步下降,这对玉米价格将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由于我国玉米供给和消费量暂时大体相当,因此,在需求如预期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的出口就成为左右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

    (4)我国玉米进出口状况

    1、我国玉米出口同比下降供需偏紧格局初现端倪

    此前,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政策,连续的出口导致国内玉米库存量连年下降。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玉米期末库存在1999/2000年度达到1.24亿吨的历史高点之后,开始连续多年持续下降。另外,汇总当前市场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亿吨,当年消费1.28亿吨,剩余200万吨;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9亿吨,当年消费1.37亿吨,剩余150万吨。需求连续两年增速分别达到4.9%和7%,按照6%的年增长幅度测算,

    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再次增加822万吨,达到1.45亿吨;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产量按1.42亿吨计算,则我国玉米市场在下一年度将出现300万吨的供应缺口,国内玉米市场供不应需格局将再露端倪。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玉米出口量为310万吨,同比下降64%。

    2、另外中国玉米出口减少对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

    中国对外玉米出口的减少将对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形成长期的利好支持。中国和美国的玉米出口是一个第三方市场竞争关系,即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中国出口的减少为美国玉米的出口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这自然会引领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而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将反过来带动中国玉米价格的涨势,形成国内外玉米价格联动效应。未来中国玉米的出口数量存有减少的趋势,而且在未来的2-3年的时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之一。

    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供求趋紧。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8873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401万吨;消费量首次超过7亿吨,达到约7.232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2455万吨。由此可见,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达到约3554万吨,为1988/1989年度以来的最大缺口。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约12.4%,处于历史低点。需要注意的是,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造成全球玉米供求趋紧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玉米消费量增加较快。国际市场的供求趋紧,为价格上涨奠定了底部支持。

    除了供求因素外,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供求情况。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而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2007年度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达到2.455亿吨,较上年提高1498万吨,增幅约6.5%。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美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形势也表现良好。从供求看,美国玉米供求较上年趋紧。因此,从美国的情况看,也支持国际玉米价格走高。

    2007年玉米市场走向

    1、全球玉米市场供求趋紧支持国际玉米价格上涨

    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供求趋紧。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约为6.8873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401万吨。消费量首次超过7亿吨,达到约7.232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2455万吨。由此可见,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达到约3554万吨,为1988/1989年度以来的最大缺口。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约12.4%。处于历史低点。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造成世界玉米供求趋紧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玉米消费量增长较快。最新的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供需缺口是38.55百万吨;全球期末库存为86.44百万吨,也是继2003/2004年度之后又一个低点,国际玉米市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除了总的供求外,影响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供求情况。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而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2007年度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达到约2.455亿吨,较上年提高约1498万吨,增幅约6.5%。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美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形势也较好。从供求看,美国玉米供求较上年趋紧。

    2、全球玉米炒作工业题材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进入2006年,玉米市场发生革命性变化,虽然禽流感对玉米饲料消费构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但全球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崛起,使得玉米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开始成为投资者热捧的明星品种,在今年上半年,CBOT玉米持仓量便超过百万手,是2002年的4倍。

    资料表明,全球饲料需求持续多年刚性增长,这已经很大幅度地消耗了玉米的产能,而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玉米又多出了许多下游产品,且产能都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例如玉米淀粉、玉米糖、工业乙醇等等。在此情况下,玉米供需关系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正基于此,国外基金大量持续买入玉米。与此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后,世界主要玉米出口国纷纷收紧出口政策,例如阿根廷宣布暂停玉米出口登记,印度限制玉米出口而准备放开玉米进口,中国也采取观望态度,对于明年的出口配额始终也不予明确。这样造成国际市场一片恐慌,玉米进口国纷纷采取提前大量买入的策略,防止未来价格更高。这也导致玉米市场供需形势进一步紧张。

    进入10月份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农产品价格全面暴涨,在各类农产品的涨幅中,以玉米涨幅最大,从230美分一线涨至12月中旬的390美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关注点已从初期引发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小麦转向玉米。

    3、国内玉米生产形势向好,预计2007年供需基本平衡

    (1)供应方面,从2000/2001年度以来,我国玉米市场连续五年产不足需,直到2004/2005年度播种面积持续增加才使得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短暂的少量剩余。200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为26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3%;产量为1.39亿吨,同比增长7%左右。此外,由于2006年以来玉米工业化题材的疯狂炒作,使得玉米价格飞速上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估计,200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为2705万公顷,产量预计为1.42亿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玉米供求形势由产大于需向产需平衡趋紧的转变,我国对于玉米出口的热情有所降低,并且开始试探性地少量进口。

    (2)在需求方面,虽然今年我国玉米市场总体供应趋紧,但主要是今年新上马了许多深加工企业,在其他传统需求方面,比如饲料消费、食用消费等方面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甚至有微幅下降。

    (3)后市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玉米行情大方向上与国际一致,但是最近一阶段,出口企业、深加工企业和饲料消费需求不积极,而接近春节农民急于出售等因素,制约了国内玉米价格短期内出现上涨的可能,即使上涨那么幅度也将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玉米的价格走势,我们需要从生产、消费、出口、库存、政策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生产方面来看,前面提到过,由于玉米比价效应好,新年度种植玉米的面积可能增加,届时现货市场可能出现回落,时间大概在3月末;消费方面各地深加工企业收购库存已经接近70%,后市补库速度将放缓,当前正是饲料厂年前备货时期,价格处于短期的高点,在农历新年前后,由于消费的减弱,价格有可能出现滞涨或回落;从出口角度来看,后期国内出口减少,将不会出现与国内消费争粮源的现象,国内供应将相对充足;而近期玉米受政策影响,可能也会有所体现,控制乙醇项目的发展及稳定粮油价格等政策因素,在2、3月份将会有所体现。

    (4)国家政策对后市市场价格的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1、出口政策方面

    2006年11月份,由于全球库存紧张,加上天气等原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呈反季节上涨,从而引发农民惜售,使原本紧缺的货源更加紧张。此前,7月份我国签订了船期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40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因收购量不足,加上价格频频上涨,玉米出口面临洗船危险。为了控制国内玉米价格的过快增长,也为了满足国内出口和加工采购需求,国家出台政策,暂停了2007年3月之后的玉米出口登记,这也是国家调控玉米价格举出的第一棒。中国暂停出口政策出台不久,阿根廷、印度两国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先后宣布暂停玉米出口许可证的颁发。三大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限制,使玉米出口的重任落在了美国身上,进口商在美国集中采购,对美国玉米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

    2、能源加工政策方面

    由于国内消费大幅增加,带来国内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玉米价格频频刷出新高。国家通过抛售小幅库存的行动,依然不能抑制价格的上涨。于是,国家先后出台了限制消费过快增长的政策,其中增长最快的乙醇加工行业首当其冲。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还要对玉米加工项目进行清理,任何地区的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和建设一律要报国家审定。国家发改委限制并紧急叫停玉米加工制造乙醇燃料项目,虽然意在规范市场,并不是缩小和限制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来看依然会限制诸多乙醇加工企业的玉米消费,因此对抑制玉米价格的增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生物燃料乙醇

    “十一五”发展的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该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扩大发展规划,而生产生物乙醇燃料的原料,将以薯类、甜高粱、纤维资源等“非粮”为主。

    总体来看,2007年在2-3月份价格可能将出现下跌,5、6月份价格在消费的引领下,具备再度上涨的可能性,而下半年玉米价格则要承受出货和收获的压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