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盘农产品从1月12日开始,结束了为期8周的牛市第二波调整,价格继续试探从去年9月开始的牛市新高。价格上涨的推动力仍然主要是玉米强劲的需求预期、小麦的供应紧张。同时,大豆基本面的逐渐转变,也使得豆类产品逐渐成为农产品牛市未来的新星。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国际农产品如此强悍的持续上涨行情?毫无疑问,是国际大型基金在左右着国际农产品价格。国际基金买入明显受到了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和2007年1月发表的两次《国情咨文》的宣传鼓动。
基金尽享巨额浮盈
资金是价格变化的缔造者。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农产品持仓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农产品总的持仓量、成交量持续创出历史新高。显然,这个市场里已经有不少基金大鳄出没。根据1月16日CFTC的报告,美国大型指数基金的净多头头寸已经占据市场总持仓量的20%-40%。其中,玉米为17.4%,大豆为24.2%,小麦为36%。这样的比例如果在股票市场,几乎能够达到基本控盘的程度。
回顾2006年初,指数基金大规模介入农产品市场时,市场仍处于极端悲观的气氛之中。持续数年的世界性粮食丰产,让当时大部分投资者很难预期牛市这么快就能够来临。基金在进场后,也经受了2006年上半年农产品持续阴跌的考验,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基金们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浮盈。
大资金操作总是先知先觉的,基金正是基于未来农产品继续恶化的供求前景,才大规模介入农产品,并稳固持有着这么多的多头头寸。而更为重要的是,基金对宏观政策的把握是具有高度的。不可否认的是,去年初大型基金大规模介入农产品市场,正是发生在2006年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演讲中大力号召“农业能源”建设之后。
布什呼唤生物燃料
2006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演讲,首次郑重其事地将粮食与石油划上了等号,引发2006年美国乃至全球乙醇工厂的建设热潮,推升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使玉米结存量降到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并引发了国际农产品市场持续的上涨行情。
2007年1月22日晚,布什新的《国情咨文》再次给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动荡。布什再次呼吁扩大乙醇及生物柴油的消费量。但是,与去年演讲引发一波大的上涨不同的是,今年在《国情咨文》发布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发布后,市场却因为预期兑现而大幅下跌。布什在《国情咨文》中陈述道,“在2017年至少会有350亿加仑的替代燃料代替传统燃料,如此能够替换15%的汽油使用(有的报道认为是20%)”。
2006年《国情咨文》演讲前后,美国国会出台《能源法案》强制规定,能源公司必须要在2006 年的汽油中混入40 亿加仑的可再生燃料,到2012 年这个数字要增加到75 亿加仑。但是现在,布什说,到2017年至少会有350亿加仑。
正如今年的《国情咨文》发表前,布什对自己的演讲内容的评价:“我将谈到一个大胆的举措,这个举措确实能鼓励美国人民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350亿的乙醇产量是2006年50亿的7倍。如果这些乙醇全部用玉米来生产,就美国目前的玉米产量来说,需要1.5个全美的玉米产量!由此,美国需要增加4000万英亩的种植面积。不管市场短期怎样表现,2007年的《国情咨文》再次为玉米乃至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长期牛市奠定了基础。
整体走强大约在春季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一直弱于国际农产品。关键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是国内粮食供应相对于国际宽裕,过去三年国内玉米、小麦连续大丰收,2006年上半年还形成了库存积压,这些库存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其二,部分农产品期货价格受制于仓单数量庞大的制约。截至1月19日,大连大豆未注销的仓单数量仍达到35.8万吨。最后,受制于资金短缺的制约。从去年开始国内股市火爆,导致大量期货资金暂时外流。但是,这一状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稳步回升、玉米价格仍然坚挺,部分活跃投机资金开始逐步介入农产品远期合约,未来导致国内农产品市场补涨的因素正在积累中。
总的来看,投资者已经身不由己地进入到一个农产品价格大涨的时期。原油价格的回升、南美农作物气候的变化等随时都可能成为牛市第三波上涨新的主导因素。牛市中波动最大的第三波可能不再是因为基金的购买,而是因为缺乏卖盘及恐慌的最终用户抢购。
到目前,我们看到农产品中全球玉米、小麦的供求关系已经转为紧张,大豆的供求关系也将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紧张(如果南美天气不利,2007年上半年就会出现紧张),再加上布什两次《国情咨文》对全球农业能源需求的激发和推动,农产品的基本面已经开始顺应了价格牛市的发展。资金面上,大型基金已经入驻市场,只等着真正的需求用户的拉抬。这包括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崛起的乙醇、生物原油工厂、众多的饲料终端用户等等,最后必将发展到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对日常食品的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