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国内玉米市场行情逐渐进入弱势通道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25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大部分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有所波动。特别是东北产区和广东等南方港口地区玉米市场弱势特征较为明显,目前上述地区玉米价格跌幅已达40-50元左右,而与此同时,关内华北、黄淮部分产区玉米价格已经停涨趋稳,个别地区也出现下滑迹象。不难看出,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经过去年较长时间攀升之后,随着市场利空因素的逐步释放,其价格走向已发生悄然改变而开始步入弱势通道,具体情况现分析如下:

    东北产区玉米上市量增加,企业收购受限,玉米价格弱势走低

    目前,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东北地区大多农户为变现资金购至年货,销售玉米积极性有所提高,玉米市场供给能力较元旦期间明显提高。但用粮企业收购量并未随着市场供给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反而出现限量压价收购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今年一些中小型企业贷款较为困难,使得玉米收购活动难以顺利展开;二是作为收购主体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尽管资金较为充足,但由于前期放量收购,目前库存大多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一般库存量约为3个月以上,继续收购积极性有所降低;三是今年是暖冬天气,高水分玉米库存过多,开春后难以保管,使得近日部分深加工企业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并控制收购数量;四是出口贸易商采购基本结束,纷纷退出市场。

    从收购价格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下滑迹象。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吉林长春大成玉米挂牌价每吨(下同)为1380-1390元,水分14%,较中旬价格每吨下跌了40元,且日收购量从前期的1.5万吨降至目前的7000吨左右;黄龙玉米公司挂牌价为1370元,每吨下跌了10元,日收购量在4000吨左右;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收购价为1070元,水分29%,每吨价格下调了20元,日收购量2000多吨;吉林榆树地区国储库玉米挂牌收购价约为1390元,水分14%,日收购量约1400-1500吨;黑龙江华润酒精玉米收购价为1060元,水分32.5%,日收购量2000吨左右;辽宁沈阳地区国储粮库玉米收购价为1190-1200元,水分含量25%,日收购量400吨左右。

    南方玉米港口到货集中,水分偏高,玉米价格走弱

    近日,由于广东玉米到港量较为集中,且大多数玉米水分含量约在17%-18%,明显偏高,导致玉米价格弱势走低。其中广东蛇口港水分含量17%的二等玉米船板价为1630元,水分18%以上玉米船板价为1590元-1600元。部分水分15.5%左右玉米1650-1660元,相对本月中旬初价格每吨下跌了50元左右。本周每天都有一船玉米到港,预计1月份广东到港玉米量约有55-70万吨,而深圳到港玉米约占90%,且目前畜禽存栏继续降低,玉米需求不佳,这使得南方港口玉米价格近日持续下跌,特别是高水分玉米价格跌幅更为明显。

    备货即将结束,关内产区玉米价格振荡趋弱

    据了解,关内产区玉米价格前期主要受当地深加工企业节前备货,增加收购和南方需求采购补库影响,大型深加工企业周边及部分铁路沿线地区玉米价格有所上扬。其中山东泰安、兖州玉米站台价每吨(下同)为1500元,较元月初上涨20元;河南郑州地区农村玉米收购价1460元左右,站台价1500元;新乡玉米收购价1460元-1470元,站台价1500元左右,基本与月初持平;周口玉米收购点价格1340元,饲料厂进厂价1380元吨,站台价1390元,较元月初上涨了10元。但随着用粮企业玉米备货接近完成,加上近日南运玉米车皮吃紧,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前期涨势逐步趋稳,局部地区开始小幅下跌。截止1月23日,山东临沂饲料厂玉米进厂价为1520元;山东潍坊酒精厂玉米进厂价1560元;河南南阳玉米收购价为1400元,均较上周价格每吨下跌了10元左右。

    畜禽养殖业恢复增长缓慢,对玉米价格拉动作用不大

    近期国内外疫情频发,我国及东南亚地区频现禽流感疫情,加上愈演愈烈的猪高热病,使国内养殖户补栏更加谨慎。去年7月份开始我国生猪养殖逐步从亏损周期转入盈利周期,不过受疫病影响,日前生猪养殖依然恢复缓慢,尽管生猪养殖利润仍达到200元/头-400元/头以下,但不少地区生猪养殖补栏观望心态仍较严重,特别是猪的无名高热综合症在东北部分地区仍有蔓延,以致补栏更不积极,东北饲料、养殖市场相对国内其它地区更为疲弱;而南方地区疫病虽有所缓解,但也只有少数规模化养殖户略有补栏。同时国内家禽养殖恢复也较为缓慢,受周期和气温下降影响,各地蛋鸡补栏积极性普遍低迷,大部分养殖户补栏仍处观望等待之中,各地饲料销量也不断下滑,其中元月份以来很多地区下滑了10%-20%以上,因此对玉米采购的步伐也有所放缓。

    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实,人民币升值致出口玉米利润削减

    近日有消息称,令人关注的43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目前基本落实完毕,出口商前期面临的收购压力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余下的部分缺口在随后的二十天时间里也基本补齐,出口玉米的需求提振效应已经释放完毕。此外,自今年初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近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玉米利润削减。今年我国的玉米出口合同多数为2006年9、10月份签订,当时我国玉米出口签约价格为150-170美元/吨。2006年10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7.92,截止本周四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7.78,按照上述两汇率计算,当前我国每吨玉米出口利润减少21-24元人民币;按此推算,如果我国玉米出口数量达到400万吨,则外贸企业出口玉米将因人民币升值损失8400-9600万元。

    现货供需压力增大,大连玉米期货行情表现疲弱

    上周受美国玉米期价涨停并创出10年新高的刺激下,大连玉米期货市场全线涨停,期价也创出合约上市以来的新高,此后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出现回落。1月23日,0709合约开盘价为1725,较昨日收盘价高出7个点,盘中价格小幅震荡,波动区间在1719-1727,最后收盘价为1724,成交相当平淡,只成交了321568手。而持仓小幅增加8018手。从整体上看,大连玉米近期的疲弱表现,不只是来自外盘的调整所致,更重要的还是来自内因方面,就是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压力已经开始出现。目前现货市场较之前期已经明显趋冷。缺乏现货市场的有力支持,大连玉米期货将难有作为。

    总的来看,由于春节临近,东北农民玉米销售较为积极,但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却相对有所缩减,且出口玉米收购暂停,粮库、贸易商收购谨慎,促使东北玉米价格弱势走低。而南方广东港口由于到货集中,水分偏高,价格有所下跌。而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近日也因部分用粮企业采购需求减少,销往南方玉米量降低,局部地区出现下滑。同时畜禽养殖业恢复增长缓慢,对玉米价格拉动作用不大;此外,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实,人民币升值致出口玉米利润削减等方面都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利空压制,因此预计短期内国内玉米市场仍难走出弱势通道;但从中长期来看,由于腊月中旬以后,产区农民玉米大多暂停出售,用粮企业采购也基本停止,随着国内玉米市场购销趋于平淡,其价格也将重新回归平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