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2006年行情年初的上涨行情:受节日消费拉动,价格在现货市场的支撑下,承接上年末的上涨走势,出现了短暂上涨。
2月底至4月中旬的阶梯式下跌行情:随着春节消费高峰的远去,农民积极售粮变现备耕,使现货供应充裕。3月初全球大面积爆发禽流感疫情,对玉米价格形成较大打击。受美国玉米种植面积高于政府前期预测的影响,加上天气适合美国玉米种植,给市场带来双重压力,从而引发基金的大量抛盘,多头离场引发价格下跌。国内市场也由多转空,价格快速下跌,回到年初水平。
4月下旬至5月末的快速上涨行情:伴随着利空因素逐渐消化,跌势有所缓和,在“五一”黄金周消费高峰的影响下,部分养殖户开始谨慎补栏。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原油突破70美元,使具有能源属性的玉米价格获得支撑,而国内外因降雨降温天气影响,延迟了播种进度,对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同期,央行宣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部分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在消费需求和诸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整个农产品期货市场整体好转。
6月初至8月初的“跌跌不休”行情:国内爆发猪瘟疫情,使活猪存栏大幅降低,猪价也进入了年度最低。7月全国普遍降雨,缓解了前期的干旱墒情,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良好,产量上调,南方受台风影响玉米销售进程缓慢。玉米价格趋弱的同时,其替代品小麦价格节节下跌,部分饲料企业逐渐以小麦取代玉米的饲料用量,这对玉米价格更是雪上加霜。利空消息的打击加上技术性压力,价格顺势走低,市场二次陷入低迷。
利空消息淡化后,市场出现了压抑已久后的止跌缓涨态势。半年时间里,经历了两次禽畜疫情的打击后,国内养殖业陷入极度低迷状态,饲料消费虽有增加但得不到有效缓解。传言已久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在9月中旬正式出台,对刺激国内农产品的出口,无疑是一大利好。9月正值玉米生长期,国内出现了类似早霜的寒流天气,成为投资者做多的炒作热点,价格也在此支撑下交易重心不断上移。9月中旬的吉林陈粮拍卖,虽也在炒作之中,但对市场影响不大。整体而言,消费需求匮乏,限制了价格上涨空间。
国庆节后,在全球小麦处于近年最低库存的影响下,小麦价格创出10年新高,基金大量持有多单进行托市。在小麦的导火线作用下,在玉米出口需求拉动的配合下,国内玉米市场一跃突破节前的三角形整理形态,启动了一轮疯狂的上涨行情。起初是寒流天气影响了玉米生长,推后了玉米成熟期;收割期阴雨天气拖延了玉米收割进度;脱粒时期,由于全国天气普遍温和,大部分玉米不能如期脱粒上市。天气因素使玉米上市时间一再拖延,更加剧了青黄不接时期的供应短缺问题,从而继续支持玉米价格呈反季节上涨行情。上涨行情也坚定了农户对后市的看涨信心,农民开始惜售。在天气和心理的共同影响下,国内消费供应出现空前的紧缺行情,并在乙醇深加工的炒作下越来越严重。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许多下游产品潜在的上涨可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国家接连下发宏观调控政策,才使价格上涨势头有所缓和。
2006年末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反季节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气因素推迟玉米上市时间。2006年粮食收获晚了一个月,同时受暖冬影响,新玉米大量脱粒困难,上市与往年相比晚了一个多月;二是出口拉动。2006年11月初,国家颁布400万吨玉米出口计划,完成期限在2007年2月底前。为了完成出口计划,出口企业急于采购粮源,玉米需求量放大,导致玉米价格反季节快速上扬;三是深加工企业需求增加。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东北玉米省内转化能力迅速增加,工业消费的迅速增长使东北由商品粮基地向玉米深加工业基地转化。以吉林为例,2005年吉林玉米年加工能力在170亿斤,实际加工转化150亿斤以上,随着一些新建和扩建加工转化项目开工并投产,2006年年底吉林省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将超过200亿斤,实际转化玉米将达到170亿斤左右;四是农民惜售。2005年以来,随着各项农业补贴的实施以及多种农业税的取消,农民手中余钱增多,收割之后农民并不急于马上出售,而是将湿粮变为干粮后储存起来待价而沽。此外,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膜、农药、柴油等农资物品价格上涨,加上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涨,使得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农民惜售心理变强。售粮方式的转变,可以使农民避开售粮高峰,适时而售,增加收入,从而对玉米价格产生一定支撑作用;五是玉米库存大幅度下降。由于近几年玉米产量增幅有限,而消费却连年增长,加之国家加大玉米出口力度,国内玉米库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玉米库存连续下降,对市场粮价将产生重要影响;六是期货市场带动。2006年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2006年11月份之后,玉米价格上涨速度不断加快,到年底前达到当年最高点。期货价格的上涨现货市场价格具有联带作用;七是国际市场影响。据美国农业部2006年12月份的数据显示,2006/07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为9274万吨,比上年度下降3288万吨,降幅达26.2%;2006/07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为2376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630万吨,降幅达52.5%。全球玉米库存大幅下降,特别是玉米主产国期末库存下降,使玉米价格变动更加敏感。
二、国内供需状况分析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日前预测,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产量将增加300万吨,增幅2.1%。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我国玉米市场供应和需求基本平衡,价格总体上将表现平稳。由于能源日趋紧张,在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2006年玉米价格全线飙升。据统计,截至12月下旬,玉米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25%。目前虽然春节临近,但东北一些地区农民仍然较为惜售,部分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相对偏低,盈利水平普遍大幅降低,少数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2006年我国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市场供应总体趋紧,主要是因为2006年新上马了许多深加工项目,而其他传统的需求如饲料消费、食用消费等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甚至有微幅下降。在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坚持非粮为主”后,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玉米工业需求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根据市场数据测算,2004/2005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亿吨,当年消费1.28亿吨,剩余200万吨;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9亿吨,当年消费1.37亿吨,剩余150万吨。需求增速分别达到4.9%和7%,若按照6%的年增长幅度测算,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增加822万吨,达到1.45亿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月份预测,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735万公顷,较上年的2705万公顷增加30万公顷,增幅1.1%。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效益高于大豆,使一部分大豆播种面积转移到玉米中。在天气状况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预计2007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45亿吨,较上年1.42亿吨增长300万吨,增幅2.1%。
2007年我国玉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总体表现平稳。变数将主要在于世界玉米消费量增长较快,国际市场供求可能趋紧,因此出口对市场的拉动作用仍将有所体现。
1、养殖业消费
2006年上半年受禽流感和其他动物疾病爆发影响,养殖业低迷,猪粮价格比下降至4.37:1,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养殖业的负利润,致使国内存栏量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饲料消费需求。自8月份开始,国内饲养业景气度明显回升,玉米消费需求趋旺。9月份,猪粮价比升至5.52:1,养殖业初见利润。目前,随着春节的临近,而且又值生猪、牛羊、家禽育肥期,在利润的促使下,养殖户再次大幅补栏,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将进一步增加。去年饲料消费玉米1653亿斤,今年全国饲用玉米的消费数量有可能达到1700亿斤的水平。
2、深加工消费
近两年,受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需求拉动以及加工效益丰厚的影响,以玉米为原料的酒精、淀粉、赖氨酸、燃料乙醇等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发展迅速,并且多数新增产能集中在东北玉米主产区。玉米深加工实际转化数量增大,玉米粮源越来越少,这将对玉米价格上涨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全国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亿斤左右,实际加工消耗玉米577亿斤;预计2006年加工能力将增加到1400亿斤,预计消耗玉米700亿斤左右;2007年加工能力将增加到1700亿斤,预计消耗玉米750亿斤。现阶段,我国玉米工业加工产品主要有淀粉和酒精两大系列,2005年我国生产淀粉900万吨,消耗玉米1300万吨;酒精含燃料乙醇290万吨,消耗玉米890万吨。
3、出口方面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5/2006年度我国出口玉米总计37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1%;2006年前10个月共出口玉米235万吨,同比下降68.7%,主要是由于我国内需增强导致出口减少。
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供求趋紧。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8873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401万吨;消费量首次超过7亿吨,达到约7.232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2455万吨。由此可见,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达到约3554万吨,为1988/1989年度以来的最大缺口。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约12.4%,处于历史低点。需要注意的是,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造成全球玉米供求趋紧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玉米消费量增加较快。国际市场的供求趋紧,为价格上涨奠定了底部支持。
除了供求因素外,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供求情况。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而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2007年度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达到2.455亿吨,较上年提高1498万吨,增幅约6.5%。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美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形势也表现良好。从供求看,美国玉米供求较上年趋紧。因此,从美国的情况看,也支持国际玉米价格走高。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1、出口政策方面
2006年11月份,由于全球库存紧张,加上天气等原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呈反季节上涨,从而引发农民惜售,使原本紧缺的货源更加紧张。此前,7月份我国签订了船期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40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因收购量不足,加上价格频频上涨,玉米出口面临洗船危险。为了控制国内玉米价格的过快增长,也为了满足国内出口和加工采购需求,国家出台政策,暂停了2007年3月之后的玉米出口登记,这也是国家调控玉米价格举出的第一棒。中国暂停出口政策出台不久,阿根廷、印度两国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先后宣布暂停玉米出口许可证的颁发。三大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限制,使玉米出口的重任落在了美国身上,进口商在美国集中采购,对美国玉米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
2、能源加工政策方面
由于国内消费大幅增加,带来国内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玉米价格频频刷出新高。国家通过抛售小幅库存的行动,依然不能抑制价格的上涨。于是,国家先后出台了限制消费过快增长的政策,其中增长最快的乙醇加工行业首当其冲。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还要对玉米加工项目进行清理,任何地区的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和建设一律要报国家审定。国家发改委限制并紧急叫停玉米加工制造乙醇燃料项目,虽然意在规范市场,并不是缩小和限制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来看依然会限制诸多乙醇加工企业的玉米消费,因此对抑制玉米价格的增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生物燃料乙醇“十一五”发展的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该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扩大发展规划,而生产生物乙醇燃料的原料,将以薯类、甜高粱、纤维资源等“非粮”为主。
三、2007年走势预测
从全球供需及期末库存来看,整体呈现供应逐年减少、需求逐年递增态势。其中,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主产国和消费国,因对燃料汽油的需求,本国乙醇加工工业发展迅速,其原料以玉米为主,这将大大增加全球的玉米需求。笔者预计,2007年美国玉米产量继续减少,库存也将大幅下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本国对外的出口量,从而更加紧了全球玉米供应的短缺问题。
同样,我国玉米市场也因乙醇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供应紧平衡状况。在养殖业和出口增加的配合下,我国玉米市场将走出年度上涨行情。但从近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国家因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对乙醇加工企业和出口进行了严格管理和审批控制。从国家的政策态度推断,国家意在抑制玉米价格的增长速度,使玉米价格能够保持平稳,同时使各产业平衡发展,减弱因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给下游产业及国计民生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虽有抑制价格上涨幅度和速度之意,但并不是控制玉米价格上涨。此外,预计2007年,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将会继续,特别是玉米能源特性和资源属性使玉米自身价值提高,玉米价格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水平。预计受玉米供需紧平衡关系的影响,2007年我国玉米价格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全球库存大降易使玉米市场波动,对新年度产量将产生影响,将会影响到玉米价格。总体来看,预计2007年玉米市场在供需相对紧平衡的主导作用下,其价格将会平稳趋升,但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并不排除有高位振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