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燃料乙醇专项规划》论证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李十中。
2006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加工玉米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十一五”燃料乙醇专项规划》论证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教授。
不存在争粮的嫌疑
2006年中国玉米产量1.385亿吨,其中饲料用量是9600万吨,3020万吨是工业用量,燃料乙醇所用的玉米量只占工业用量的1/10,总玉米产量的2%多一点。所以不存在争粮的嫌疑。
新京报: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十中:“十五”期间,建设的4家燃料乙醇企业均已经满负荷生产,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共27个地市在使用乙醇汽油。2005年,我国生产了102万吨燃料乙醇,仅次于巴西,美国,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可达到130万吨。
新京报:玉米的价格并不低,国内为什么选择玉米作为燃料乙醇的主要生产原料?
李十中:主要用玉米做原料加工乙醇,是因为其副产品仍然有比较高的价值,叫做蛋白质饲料,一吨可以卖到1000多元,3.2吨的玉米可加工一吨燃料乙醇,副产一吨左右的蛋白质饲料,而且比较好加工。另外,玉米胚芽还可以加工成玉米油,得到的副产品总的价值都比较高。虽然玉米相对其他原料价格较高,但是从总的成本收益合计,选择玉米对于企业来说相对比较划算。如果用玉米大规模生产乙醇,确实会造成玉米供应紧张,但实际上,目前生产燃料乙醇使用的玉米量并不多。
新京报:但现在有这样的观点,即乙醇产业发展迅猛,大量消耗了玉米,有争粮的嫌疑。
李十中:这个观点是不对的。2006年的乙醇产量为130万吨,其中一部分是用小麦和薯干作为原料生产的,玉米的最多用量也就是300万吨,2006年中国玉米产量1.385亿吨,其中饲料用量是9600万吨,3020万吨是工业用量,燃料乙醇所用的玉米量只占工业用量的1/10,总玉米产量的2%多一点。所以不存在争粮的嫌疑。
非粮为主方向早已明确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七条原则,第一条就是“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石元春院士和我一直在倡导这个产业发展,一直提倡“不争粮、不争地”的原则,这是与“十五”期间最大的不同。
新京报:燃料乙醇在国内尚属试点阶段,这次国家发改委叫停玉米为原料的乙醇非试点项目,是因为最近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吗?
李十中:我觉得不是。“十五”期间,发展燃料乙醇的初衷是为了消化陈化粮,另外是解决环境问题。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七条原则,第一条就是“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石元春院士(国家《“十一五”燃料乙醇专项规划》论证专家组组长)和我一直在倡导这个产业发展,一直提倡“不争粮、不争地”的原则,这是与“十五”期间最大的不同。而且燃料乙醇在试点过程中,“定点生产,定向流通”的执行也比较严格,这对调控产业发展、防止“一哄而起”造成资源浪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新京报:坚持非粮为主,那么我们今后将主要采用哪些原料?
李十中:以后将主要用甘薯(俗称红薯或白薯)和木薯、以及甜高粱进行替代,这些都不会占用好的耕地,在十一五期间,将有300万吨燃料乙醇是通过木薯和甘薯这些非粮原料来生产的。例如甘薯,2005年种植1.1亿亩,产量是1.5亿吨,由于缺乏产业拉动,有1/3产量烂掉浪费了。如果按照10吨鲜薯出一吨燃料乙醇算,烂掉的5000多万吨甘薯能生产500万吨燃料乙醇。另外,目前在内蒙古的甜高粱乙醇生产试点也比较成功,发酵时间比用玉米还短,乙醇产出率也与玉米相当。
新京报:企业发展甘薯、木薯等非粮生产乙醇的动力是什么?
李十中:关键是产业的拉动,如果有一个很好的产业拉动,一是产量可以提高,另外就是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因为这些都是利用边际性土地,如盐碱地、荒地等来种植的。尤其在国内乙醇的价格和国际进行接轨之后,对国内该产业的拉动将更明显。目前国内燃料乙醇的价格是每吨按照90号汽油出厂价的0.9111的比例换算,加工企业就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中石油、中石化,然后国家再补贴企业每吨1373元,总的价格大约是5700元到5800元/吨,而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此。
浅层玉米加工最应该被叫停
玉米深加工中的浅层加工方式,技术含量非常低,仅仅是淀粉糖的生产,工艺非常简单,而且,这种浅层的加工企业还有很大的污染问题。严格控制这些企业才是最重要的。
新京报:进行燃料乙醇试点,企业自身是否有较好的经济利益?
李十中:企业是有利可图的。当然,如果玉米的价格一路上涨,假设达到1500元/吨,3.2吨玉米出一吨乙醇,那么仅是原料成本就将达到4800元/吨,再加上加工费用等,那么有些企业可能就会承受不了,也会自动进行调整。
新京报:既然有利可图,是否如外界所传,燃料乙醇产业有过热的倾向?
李十中:目前国家监管很严格,“定点生产,定向流通”,所谓“过热”无外乎是很多企业在开始筹备建设,以等待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而目前审批已经被严格限制了。
新京报:有数字显示,2001年中国玉米工业用量为1250万吨,2006年达到了3020万吨,实际增长的工业用量在哪里?
李十中:就是这些所谓的玉米深加工,它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最迅速的主要还是深加工中的浅层加工方式,技术含量非常低,仅仅是淀粉糖的生产,工艺非常简单,严格控制这些企业才是最重要的,这也会抢占一部分乙醇生产的原料份额。而且,这种浅层的加工企业还有很大的污染问题,如小型淀粉厂的废水。将来如果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将使这种浅层加工企业大量垮台。
新京报:浅层的玉米加工造成玉米库存的大量下降?
李十中:应该说是的,当然也包括燃料乙醇,陈化粮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试点企业根据当地的价格和产量,自己去采购,已经进行了五年的生产,因此现在基本是新粮进行生产加工。
新京报:相对于这些浅层的加工方式,发展燃料乙醇产业好处在哪儿?
李十中:除了这个产业能成为新的经济拉动点,能够带给农民利益之外,这个产业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它能够代替石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不愁市场。但产业发展坚持非粮为主要方向是肯定的。在做规划的时候就明确了这个方向。
燃料乙醇是粮食产销的调节器
燃料乙醇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器,是一个粮食产销的蓄水器,如果粮食丰产,就可以多消化一些粮食,如果粮食歉收,就可以停下来,或者发展其他的原料。
新京报:那么在“十一五”,具体将怎样展开这一计划?
李十中:2006年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生物燃料乙醇以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包括14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一致支持这个计划,到2010年,我国将以薯类、甜高粱等非粮原料为主生产522万吨燃料乙醇,届时乙醇汽油使用量将占全国汽油用量的75%.新京报:你认为这个数字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讲,是高是低?
李十中: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现有就已经有了130万吨,再发展薯类的300万吨,那么就是430万吨,离预期的差距不到100万吨,而且会发展多种原料,比如当前已经在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甜高粱,与玉米相比,它除了不争粮、不争地外,生产过程不产生废水,成本低,更具经济竞争性。
新京报:目前,从燃料乙醇在我国的能源发展角度来讲,是一个什么身份?有无达到能源替代的高度?
李十中:燃料乙醇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器,是一个粮食产销的蓄水器,如果粮食丰产,就可以多消化一些粮食,如果粮食歉收,就可以停下来,或者发展其他的原料。在“十一五”规划中,燃料乙醇可达到能源替代的高度,522万吨燃料乙醇已经有一定的显示度了。但是粮食并不会作为主要原料,所以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链接
什么是燃料乙醇
乙醇汽油是以玉米、小麦、薯类等含淀粉质植物及糖蜜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脱水和变性处理之后,作为品质改善剂与汽油混配而成,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
国家发改委提出,针对国际原油供应趋紧和价位偏高,以及我国油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状况,发展可再生车用燃料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选择推广乙醇汽油的理由是: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在我国完全适用;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改善了油品的性能和质量,技术上成熟安全可靠;环保效益显著,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酮类、苯系物等)排放浓度明显减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农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与转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体现循环经济思路的新型产业。
我国燃料乙醇生产现状
我国推广乙醇汽油最早是在1998年,当时粮食库存积压严重,于是在国际原油价格逐步攀升之时,政府开始考虑用陈粮加工乙醇添加到汽油中给车辆提供动力。
2001年4月,我国宣布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批准了4个产能共为每年102万吨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4家企业分别为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化(6.29,0.00,0.00%)公司以及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后来,4家企业对产能都进行了扩建或者规划,截至目前,丰原生化的产能为44万吨,吉林燃料乙醇产能为40万吨(其设计产能为60万吨),河南天冠为30万吨,华润酒精为25万吨(其新增15万吨产能生产线尚未投产)。
上述4家企业是全部用粮食作为原料,除河南天冠以小麦为原料外,其余3家均以玉米为原料。
200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颁布了《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由此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涉及试点工作的9个省(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为全省,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为省内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
(作者:胡红伟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