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丰收之年吉林玉米告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09  
     粮食部门报告称,港口无库存,饲料企业无米下锅;玉米(1664,-18,-1.07%)大省吉林供给出现紧缺

    乡间玉米小贩看好玉米行情

    2006年12月28日,吉林长春。这天,30出头的小伙潘青拉了满满一卡车玉米驾车70多公里赶到长春。他是吉林省德惠市万宝镇农民,也是倒卖玉米的小贩,从田间地头收购玉米,倒手卖给粮库、企业。玉米经过化验后,收购点给了潘青每斤5角3分3的价。由于最近玉米行情看好,一块来的人就觉得这个价有点低。和潘青一块贩卖玉米的人都看好春节后市场,觉得玉米行情还会涨。潘青觉得现在价格已经不错了,他告诉记者2003、2004年以前,一斤玉米也就3角多,可现在都5角多了。

    由于农户、小贩囤粮待价而沽,玉米收购场也就很难收到玉米。玉米收购场门口保安告诉记者,现在卖玉米的人少了很多,以前卖玉米的人要在收购场门前的马路上排起几公里的长队,连交通警察都要过来维持秩序。

    “这段时间送玉米的少了很多,农民都在等行情,可我们觉得现在玉米行情有点高。年后吧,过完春节,我们肯定要收了。再不收,玉米就没了。”长春大成集团总经理助理李维刚告诉记者。该集团的玉米加工能力世界第三,也是吉林省内的玉米收购大户。2006年,大成差不多消耗了300万吨玉米。而就在2006年12月31日,长春大成集团将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上调至1420元/吨,以刺激农民抛售玉米。

    

    2004年10月29日,长春大成玉米深加工公司门口前的交粮车队。由于农户惜售2006年收购场面变得异常冷清。图/CFP

    

    玉米价格不断抬升

    “抢粮抢疯了!我们不得不收缩贷款规模抵御风险。”

    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部门一位人士说。

    “昔日农民卖粮难正在转变成现在粮食企业买粮难,领头企业大成集团、黄龙公司、平东粮库等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概念:抢粮。”记者掌握的一份吉林省粮食局的资料中如此描述。

    中国玉米第一大省吉林,平均年产玉米1800万吨,2006年又收获玉米1900万吨,已经是连续第三个丰收年,但粮价却不断上涨。2005年11月,吉林省玉米开始收购时,每斤4角2分左右起价,直到2006年1月份才涨到每斤最高5角2分。而2006年11月刚刚“开秤”收购,起价就在5角2分左右,直至今年1月5日全省平均收购价格攀升至每斤5角7分,较去年每吨高出100元-200元,创2000年以来该省玉米收购历史最高价位。

    丰收年粮价理应下调,但玉米价格不断飙升给粮食企业带来巨大经营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吉林省农发行从2006年12月开始紧急建立了玉米价格分析机制,每天一次报告玉米价格,分析风险。这在该行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在全国范围的。早在2006年11月初,山东玉米市场价格率先带头上涨,最高价格曾经涨至1600元/吨,收购价格普遍在1480元/吨。而广西钦州港的二等玉米成交价格都达到了1650元-1700元/吨,而且仍然有价无市。

    “港口无库存,饲料企业无米下锅。”吉林粮食部门报告中如此描述。

    玉米工业能力出现过剩

    发改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显示的全国数字是,2001年我国玉米工业加工转化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5年增加到2300万吨以上,比2001年增长了84%,年均增长16.5%;而同期玉米产量增长了21.9%,年均增长率5.1%,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扩张的速度。“随着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已显现加工能力过剩的倾向。”

    有人说,扩种玉米可以应对。据国家粮食部门统计,2004年起,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就已经出现增加,2005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超过2600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已经超过小麦(1854,-1,-0.05%),第一次创纪录。到了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2730万公顷、小麦2180万公顷,进一步拉大了二者的差距。

    对此,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已经预警:玉米加工业的过快发展,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改变玉米和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比价关系,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会导致挤压小麦、稻谷生产的发展空间,引起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资料显示:2004/05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亿吨,当年消费1.28亿吨,剩余200万吨;2005/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9亿吨,当年消费1.37亿吨,仅剩余150万吨。需求连续两年增速分别达到4.9%和7%。按照6%的年增长幅度测算,2006/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再次增加822万吨,达到1.45亿吨;2006/07年度我国玉米产量按1.42亿吨计算,则我国玉米市场在下一年度将出现300万吨的供应缺口。

    事实上,2006年的玉米进口数量已经出现激增。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份我国出口玉米234.3万吨,同比减少68.9%;同时试探性地增加玉米进口。据统计,1-10月份的进口总量为6.16万吨,同比提高整整36倍。

    玉米大省吉林开始紧缺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还在突飞猛进中。吉林省粮食协会数据显示,2005年,吉林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消耗玉米487万吨,比上一年增加了35.6%,相对2002年增幅高达169%,年均增幅达56%。

    据吉林省粮食协会人士估计,2006年,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产能是1200万吨,实际消耗的玉米是750万吨,而根据吉林省内的目前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和规划目标,2008年,玉米产能1600万吨,消耗玉米也将达到1200万吨。

    按照以往经验,在玉米消耗中,饲料要耗去450万吨,三留(即国家收购,农民口粮等)耗去150万吨,共计600万吨。

    即便以2006年的1900万吨的高产数字计算,只有1300万吨进入流通,如果1200万吨玉米加工业产能完全释放,那么吉林仅剩下100万吨玉米“节余”。

    如果再按照吉林省粮食系统内部2010年全省玉米深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的规划,则意味,届时吉林这个全国最大的玉米生产省份也将不得不引进至少200万吨玉米。

    吉林省粮食协会某位人士甚至肯定地说用不了这么久,吉林目前的玉米产量和吉林现有的玉米加工能力基本持平,但是再过一两年,吉林就将不得不从外调运玉米。

    吉林省粮食局人士也透露:“2001年后,吉林省玉米出省量逐年递减,2006年不是说没有玉米出省,但是这个量非常的少。”

    发改委通知也指出,一些玉米主产区已经出现了加工能力超过玉米生产能力,需要从外省调玉米或出现进口趋势。

    ■政策影响

    吉林玉米产业面临再调整

    吉林规划将玉米深加工为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官员称政策将对当地玉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吉林省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黄金玉米带”,得天独厚盛产玉米,但2000年前后吉林为玉米丰产而发愁。此前5年时间,吉林省完成了从“玉米困惑”到“玉米经济”转型。然而,现在却大有陷入了“玉米经济”瓶颈之势。

    玉米大省曾愁卖

    “2000年前后,农民盼丰收,可一丰收粮价就下跌,农民的积极性和收入都受到很大影响。”粮食系统人士说。

    “当年我们的粮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跑玉米销售,去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跑外销。”

    吉林省粮食局市场处副处长张长城回忆道。有时为了搞到紧俏的车皮,官员们也不得不参与“车皮公关”。即便如此,2000年左右,吉林省玉米库存长期累积在4000万吨的高位。而且每年吉林还要收获玉米1500多万吨。

    2000年开始,国家尝试推广乙醇汽油。随后有关部门欲在全国建立4家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当时吉林省的领导为了拿下这个试点,说‘跑断腿,磨破嘴’一点不夸张。”吉林省政府人士说。

    2001年4月,国家批准4家成为定点生产厂。2001年9月,吉林省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随后的事实证明,吉林省此举是未雨绸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南方沿海地区纷纷不再依赖东北玉米,市场形势更加严峻。“玉米三毛多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眼见着老农民急得嗷嗷叫。”

    一位粮库工作人员回忆。

    发展深加工自销玉米

    2002年,当时省长洪虎提出了“要改变玉米的粮食属性,突出玉米的经济属性”的观点,要求加速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进程,农产品加工被提到与汽车、石油化工并列的吉林省第三大支柱产业的位置,玉米深加工则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

    此后,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吉林大规模铺开。

    玉米深加工主要分为两方面。按照加工流程,玉米首先被加工为淀粉,然后由此分支:一支为进一步酒精,酒精可以制造燃料乙醇,吉林市燃料乙醇加工厂为这一支的代表。另外一支为淀粉深加工产品,将淀粉转化成糖、赖氨酸、化工醇等等其他提取物的产业路径,以长春大成集团为代表。

    目前,吉林市燃料乙醇和长春大成集团这两家企业的玉米加工能力已经达到450万吨。而据当地粮食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末,吉林省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共有106户,年加工转化玉米能力达到1050万吨。2005年实际消耗玉米635万吨,比2004年增加了26.5%,比2002年增加了117%,翻了一倍还多。

    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意料中的结果。2001年后,吉林省玉米出省量越来越小,逐年递减,“2006年不是说没有玉米出省,但是这个量非常少。”吉林省粮食协会某位人士告诉记者。

    深加工产业受挫

    “吉林省正规划将玉米深加工作为支柱产业的节骨眼上,遭遇这样的政策,必然会受很大影响。”2006年12月28日,吉林省粮食局某官员一脸忧虑之色。

    大成集团总经理助理李维刚经常出入东北和关内。

    “看看那些运出东北的火车,不是木材,就是煤炭,要不就是大量的粮食。难道吉林就该着永远只作原料产地?”

    李维刚认为,玉米价格上涨对农民是个福音。“去年每吨赚40元就有人卖了,今年每斤多5分钱,每吨至少多赚100块,还有农民在观望。”他说,“以2006年为例,吉林省玉米产量为380亿斤,每斤多一分钱,全省农民就增收3.8个亿。农民增收的效果是显著的。”

    吉林省舆论也对当地玉米深加工产业充满期待。2006年9月,吉林当地媒体评价玉米产业形势可喜,“吉林省彻底摆脱了单纯玉米调出省的劣势,依靠先进技术实现了本地资源的高值化加工,同时增加了资源利用的自主权和市场控制力。”

    “如果吉林不突出发展玉米加工,玉米大省的农民奔小康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大省未来经济支柱在哪里?”吉林省一位官员这样感慨。

    产业出路增产并进口

    李维刚建议,发改委与其清理项目不如釜底抽薪———只要停止对燃料乙醇的补助,生产酒精自然无利可图。

    因为目前酒精的上游产品淀粉价格为2000元/吨,而玉米价格约为1400元/吨,每吨玉米可提炼出70%的淀粉,那么每吨淀粉的原料成本价格约为1960元,加上水电和人工成本,“如果没有补贴,企业仅生产淀粉、酒精亏损无疑。”

    至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玉米供应不足,他认为,一方面可以改良玉米品种。目前国内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所使用的均是普通玉米,而工业用的玉米完全可以利用产量大、价格低的转基因玉米。“因此可以适度推广转基因玉米,可以增产30%左右。”

    另一方面可以从国外直接进口转基因玉米。大成集团董事长徐周文介绍,未来大成要在港口做玉米深加工,便于直接从国外进口玉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