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冷静看待粮食市场涨价正确决策应对市场变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05  
     冷静看待粮食市场涨价正确决策应对市场变化

    发布时间:2007-1-5 浏览次数:2

    

    不久前,笔者赴黄淮海平原的粮食主产省河南、安徽就现代农业制度和现代粮食流通问题进行调研。一路走来,看到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深得民心,广顺民意,民情振奋,一片欢欣。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对今年粮食增产而粮价却上涨的现象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人开始担心粮食收购量不实、粮源不足、粮食供求及粮食安全是否发生了问题?那么,我国粮食市场的供应状况究竟如何?粮价上涨是否会对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就此加以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近年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粮源增加足以保证市场供应

      保证市场供应和基本稳定,开源增产是基础。在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之后,国家始终掌握充裕的粮源,足以保证市场供应。就笔者走访的豫、皖两大主产省来说,今年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均创历史纪录。河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和调出省,小麦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左右,2006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超过5050万吨,同比增长10.3%左右,该省国有粮食部门今年夏季收购小麦数量超过1800万吨。安徽省是我国主要水稻、小麦生产和调出省,2006年粮食总产量同样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2830万吨,同比增长8.6%;其中小麦总产量增长到967万吨,同比增长19.4%。从全国看,2006年,预计除大豆减产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均有增长。其中:小麦达到1.03亿吨,同比增长5.7%;稻谷达到1.81亿吨,同比增长0.1%;玉米达到1.42亿吨,同比增长1.9%;大豆达到1550万吨,同比下降5.2%。再从2006年主要粮食作物秋播面积及其他条件分析预测,2007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品种产量将继续增长,其增幅在2.1%?

    

    3.4%之间。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态势表明,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日益增强,商品粮源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将会进一步得到保证。

    

      我国粮食流通效率明显提高 粮食供应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保证市场供应和粮价稳定,高效流通是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稳步发展,实现了向全面市场化的平稳过渡。国有粮食企业制度不断变迁,形成了多渠道、多成分、多形式、多元化的粮食流通网络,改善了粮食现代物流系统,提高了粮食供应效率。与此同时,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也不断健全,国库存粮充足,其数量超过FAO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其结构大体合理,作为口粮的小麦和稻谷为主要储粮品种。就粮食加工能力来说,遍布各地的小麦、稻谷、玉米加工厂数量众多,加工能力巨大,可以迅速加工制作出各种成品粮。就粮食应急措施来说,国家已经建立了粮食预警方案,做好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准备。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网络的效率足以保证供给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此次粮价上涨是受市场牵动 市场经济机制得到正常反映

      既然我国粮食可以充分满足供应,现代粮食流通效率又不断提高,那么,近期市场粮价何以上扬?笔者认为,这次市场粮价上涨由以下主要因素所诱发

    

      一是国际粮食市场行情的影响。今年,澳大利亚发生干旱,阿根廷暂停玉米、大豆出口,法国冬小麦收获面积缩减3.9%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今年全球小麦产量缩减,需求坚挺,价格上涨。例如,从今年7月份以来,欧盟小麦价格涨幅累计高达50%左右。受国际市场粮价上升的拉动,国内小麦、玉米期货价格明显上扬,粮食期货价格上涨拉动了现货市场价格上扬。

    

      二是国家对粮食市场积极调控的效应。鉴于今年夏初市场粮价低迷,国家对6个主产省的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国有粮食部门共托市收购小麦4121.8万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商品小麦。农户不仅踊跃交售新粮,而且还积极出售原有的存粮,致使社会商品粮食库存减少。当国家还未公开拍卖粮食的时候,加工企业难以采购到原料,国家的积极干预托升起市场粮价。

    

      三是国内玉米工业转化量猛增的强烈刺激所致。近年来,我国玉米精深加工能力,特别是玉米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精深加工能力迅速扩张。我国最大的玉米黄金带吉林省已经建成10个大型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高达600万吨。另外,还有10多个大型玉米加工项目正在快速建设中,一两年内投产后还将新增玉米加工能力600多万吨。从全国看,2000年玉米总加工量仅为1380万吨,2005年加工消耗玉米量猛增到2500万吨,2006年玉米加工能力增长势头不减,上半年已增加到1560万吨。玉米主产区加工能力膨胀,导致当地玉米需求量猛增、外销量大减,供求关系趋向紧张,市场价格自然相应上涨。

    

      四是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所致。当国际市场粮价坚挺、国内社会粮食库存下降的时候,又遇到一些大省(如山东、四川等地)发生严重干旱,于是加重了人们的紧张心理。

    

      由上分析可见,这次粮价上扬是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反映。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新的意识: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正确运用价格杠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价格的适当升降是正常的。

    

      市场粮价演变呈现五大特点 积极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从河南、安徽以及东北等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近两个月的市场粮价演变状况可以概括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恢复性。即粮食价格由过去的长期低迷合理回归性上扬,各地小麦、玉米涨价幅度不一,小麦在10%~17%之间,玉米在15%~23%之间。11月份,全国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为4.5%。

    

      二是局部性。即在部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及主销区粮食价格高涨,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及东北地区。

    

      三是连带性。即与小麦、玉米及大豆等原料相关的一些食品(如面粉、大豆油等)和饲料价格也相应上涨。

    

      四是平稳性。即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呈现平稳性,消费者对粮食涨价的心理承受力增强。迄今,市场稳定,人心稳定,消费者反映平静。

    

      五是可控性。即国家在郑州、合肥等国家粮食交易市场上先后5次公开拍卖粮食之后,市场小麦价格便“应槌而落”,普通小麦价格随即下降1.3%左右,价格上扬势头便得到抑制。

    

      由上述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具有提升市场粮价、增加农民收入、维持粮食市场正常运转、振兴粮食产业的积极效应。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尚不成熟 需要正确决策应对粮价上扬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粮食市场体系成熟度还相当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市场制度不健全;二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所以,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扬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从涨价中总结经验,以正确择取应对良策。总的对策应是:树立现代市场观,提高粮食市场成熟度。现代成熟的市场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市场宏观调控制度;市场组织管理制度;市场交易行为制度;市场信用制度等。市场成熟度是指市场制度完备、市场体系完整、市场机制完善,有效调节粮食产供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代粮食市场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为高级形式的粮食市场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粮食市场10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粮食批发市场有30余家。这些大型粮食批发市场较好地发挥出全国性和区域性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传递中心等“三个中心”的功能。

    

      培育规范整治发展措施并重 推动我国粮食市场走向成熟

      提高我国粮食市场的成熟度,必须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结构转变为动力,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提高效率为目标。

    

      一是要大力抓好“四个培育和规范”。即:培育和规范成熟的市场主体;培育和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培育和规范完备的市场制度;培育和规范发达的市场中介。]

    

      二是加强整治粮食市场的力度。标本兼治,以法治粮,是提高市场成熟度的必要步骤。当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尤其需要调整和健全粮食市场结构,还要加快培育和完善多元化、多成分、多类型、多形式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优化和强化粮食企业走向成熟市场化的环境条件和必要载体。

    

      三是积极发展专业粮食合作组织。如:农民粮食专业协会;粮食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农民或社区自办的农产品(包括粮食)合作购销组织;彻底改造成真正属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经纪人建立的合作购销组织。

    

      适度调控粮食工业转化规模 避免产生冲击粮价负面效应

      适量地用适宜品种的粮食和油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其他产品,具有多种优越性。然而,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以新思维认识粮食工业转化、发展粮食工业转化。

    

      一是要坚守利用国内资源的基线。即我国粮食工业转化要立足于国内自有资源,并且以粮食主产区为主,以国内粮食可供量决定工业转化量。

    

      二是要确立工业转化的合理数量。发展以相关粮食和油料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要切实控制总规模,力戒盲目布点和重复建设,粮油深加工的数量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三是要继续实行“四定”、“一减”的规定。即“定向生产、定向流通、定区使用、定向补贴”和“逐步减少补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不断降低成本,逐步减少至“零补贴”。

    

      四是要大力开展科技自主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新的原料来源,向淀粉含量高、成本低、不与粮食作物争良田的木薯、红薯等资源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造的速度,增强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提高粮食工业转化的科技含量。

    

      五是要制定全面协调、开发利用的规划。以确保粮油资源工业转化速度稳步增长,数量适度扩大,使其既产生拉动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又避免产生过度冲击粮食市场价格的负面效应。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