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2006年国内粮油市场综述: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05  
     编者按:2006年前三季度,受2005年粮食丰产的影响,国内粮价总体一直在低位振荡运行。进入第四季度后,伴随着国际粮价的飞速上涨,国内粮油价格也开始出现恢复性上涨势头,但由于价格回升迅猛,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部分市场人士甚至认为在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今天,工业需求将助推农产品迈入“高价”时代……尽管市场对今年的行情走势态度不一,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入世5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市场。 

    

    2006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首次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稻谷主产区继续实行这一政策。预计2006年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总量将达到50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按计划收购的年度定购粮数量。国家收购政策调控力度之大、收购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实施政策时的预期,从而对抑制市场粮价下跌、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2006年国内粮油市场综述

    1.生产形势:2006年国内粮油生产形势保持良好

    我国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达到历史峰值10246亿斤之后,几乎逐年走低,2003年总产量降至8613亿斤,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产量也由824.8斤降至666.6斤。连续多年粮食减产且价格持续低迷,最终引发了供求关系和粮价走向的质变,由此引发了一年多的粮价上涨。随着价格的上涨,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粮食连续三年保持增产,粮食生产形势也得到极大改善。

    

    据监测数据显示,2006 年我国我国粮食产量预计超过4.90亿吨,其中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品种总产量为44009万吨,比去年粮食总产量增加683万吨,增长幅度为1.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23503.99千公顷,总产量为10370万吨,比2005年产量增产7.1%;玉米播种面积为26800.17千公顷,总产量为14000万吨,比2005 年产量增产0.45%;稻谷播种面积为31079千公顷,总产量为18089万吨,比2005年产量增产0.4%;大豆种植面积为9250.32千公顷,总产量为1590万吨,比2005年产量减产6.47%。

    

     2.政策方面:政策托市收购,确保产区种粮积极性

    由于今年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三年保持丰产,对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如何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确保来年粮食生产正常进行无疑是今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2006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首次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稻谷主产区继续实行这一政策。

    

    根据统计,1-9月份,主产区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下同)70.23元,比上年略降0.68%。其中,早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平均收购价分别为71.71元,74.53、91.55元、68.69元、57.7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早籼稻、晚籼稻、小麦价格分别下降3.15%、2.57%、6.08%,粳稻、玉米价格分别上涨1.12%、9.28%。不同品种价格走势有所差异,稻谷价格稳中略涨,小麦价格略有下降,玉米价格涨势明显,9月份与年初比,稻谷、玉米收购均价分别上涨0.59%、23.70%,小麦收购均价下降1.51%。

    

    由于产区粮价总体保持上涨,对今年和来年的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来自农业部的信息称,2006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预计稳定在3.88亿亩,其中冬小麦3.24亿亩,均与上年持平。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7年国内粮食生产仍会稳定发展,产量将继续保持稳定。

    3.价格走势:阶段性供需趋紧,第四季度粮价暴涨

    粮油品种  一季度  环比  二季度   环比  三季度  环比

    三级白麦  1440.43 -1.08%  1418.64  -1.47% 1417.67  -0.15%

    二等玉米  1195.54 1.18%  1280.46  7.58% 1365.12  6.72%

    标一晚粳米 2781.3 -1.31%  2764   -0.62% 2792.66  1.03%

    二级粳稻  1830  0.25%  1831.25  0.07%  1868.13  2.01%

    三等油大豆 2644.81 -0.02%  2533.08  -4.22% 2515.18  0.71%

    

    2006年前3季度国内主要粮油品种批发价格统计,单位:元/吨,数据来源:中华粮网价格中心。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市场承受着来自2005年的供应压力,但由于国家的托市政策,使得粮食市场价格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较大幅度下降,主产区甚至稳中略涨。进入第四季度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期现同涨的局面。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11月份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7%。

    

    此次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受外盘大涨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来自供需面的支撑因素。小麦市场主要表现在进入第四季度后粮源相对集中,造成市场阶段性供应趋紧的局面,玉米市场则是由于东北新粮上市时间延迟,加上市场对玉米工业化题材的炒作。在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带动下,随着比价关系的改变,油脂油料市场也出现暴涨行情,豆油冲破8000元/吨的关口,菜油价格也表现不俗,紧跟豆油上涨。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种植业生产价格上涨4.6%。在种植业产品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6%。成本的上涨也对粮食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4.进出口: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经降到15%,而世界农产品关税的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我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我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200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同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转变为逆差,改变了长达20年我国农产品外贸顺差格局。2005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558.3亿美元,贸易顺差14.7亿美元,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在主要农产品交易中,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1至11月份进口大豆25,845,009吨,比上年同期提高7.7%,出口大豆324,001吨,同比降低9.7%。小麦进口573,450吨,同比降低83.3%,出口902,990吨,同比提高3.73倍。玉米进口64,340吨,同比提高33倍,出口2,604,597吨,同比减少了67.5%。大米进口622,521吨,同比提高52%,出口1,069,585吨,同比提高76.5%。

    

     二、2006年我国粮油市场出现的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1. 国内粮油企业布局继续调整,产区特征正在淡化

    随着入世以来我国与全球市场农产品交流的加速,国内粮油企业布局有所调整,部分国内供需严重失衡的品种,如大豆,基本完成了沿海设厂的布局;而部分国内产量充足的品种,如玉米,则正在逐步实现产区控制粮源的格局,由此也导致国内粮油产区特征逐步淡化。

    

    据了解,截至2006年初,我国大豆压榨业已逐渐形成五大压榨圈共存的格局。这五大油脂压榨圈包括:以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和吉林德大油脂公司为代表的东北压榨圈;以大连华农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山东益海油脂公司和山东黄海油脂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环渤海压榨圈;以江苏东海粮油公司和南通宝港油脂等企业为代表的江浙压榨圈;以东莞华农油脂、东莞嘉吉油脂、南天油粕和南海粮油等企业为代表的华南压榨圈;以四川金石油脂和陕西邦淇油脂为代表的内陆压榨圈。其中,日处理大豆1000吨以上的榨油企业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沿海地区。这7个地区共有千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63个,大豆日处理能力为14.4万吨,占全国千吨以上榨油企业总加工能力的73%。

    

    而在在玉米产业里,产区深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北粮南运”格局正在慢慢发生改变。以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商品率最高的吉林为例,仅榆树地区就有200多家中小型酒精厂,昔日农民卖粮难正在转变成现在粮食企业买粮难,大成集团、黄龙公司、平东粮库等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概念:“抢粮”。也许不久以后,当地玉米将仅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甚至有可能出现短缺。产区特征正在弱化,粮食外运减少,未来格局有望形成“南进北调”。

    

    2.工业需求正在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市场供需结构有所调整工业需求成为新的增长点有两点含义:一是传统消费如食用、饲料消费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二是工业需求增长迅速。首先在食用消费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短期内也不能出现人口数量的大增或大减,其次消费习惯也不会突然发生改变,因此整个食用消费将保持稳定。

    饲料消费方面,根据我们对黄淮、内蒙、东北地区玉米在饲料中的消费比例统计显示,近三年整个饲料消费量所占当年总消费比例相对稳定,绝对值稳步增长。表明目前我国养殖业已经形成规模,产需基本平衡。

    

    在工业消费方面,有关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以来,我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从2000/2001年度的1110万吨上升至2005/2006年度的3250万吨,增长192%。在饲料需求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工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无疑助推玉米走出上涨行情,而今年前三季度以来的行情走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由于国际能源资源相对有限,未来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工业消费,在传统消费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未来来自工业的需求将成为农产品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

    

    结构调整一是各种消费所占比例的调整,二是相关品种的替代性。各种消费所占比例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未来随着工业消费的稳步增长,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将会有所提升,饲料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也会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所占比重可能会略有回调,食用消费所占比重有望实现稳步下降。相关品种的替代性主要是指玉米将会伴随着工业需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食用消费市场上所占的比重。

    

    3.外资强势入驻国内大豆压榨业,民族产业发展敲响警钟

    大豆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业品种,在2006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整个大豆产业面临外资垄断的困境。 据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使我国大豆总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目前约为7000万吨,实际加工总量约为3500万吨。进入我国市场最快的是美国的ADM、新加坡的Wilmar,还有嘉吉、邦基、来宝等大公司。由于这些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这些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加工业或独资或参股经营,参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我国进口大豆2023万吨,是当年国产大豆的1.27倍;去年进口2650多万吨,是当年国产大豆的1.6倍,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1/3;2006年上半年国产大豆销售困难,而进口总量同比却增加15%,达到1400万吨。进口大豆已对我国大豆产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伤害,大豆加工企业已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豆贱伤农已使大豆种植面积锐减。一旦我国大豆产业衰退,当我们完全依赖进口大豆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大豆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或许是由于我们缺乏国际农产品贸易经验所致,但接下来的玉米产业将更值得我们的关注。由于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玉米供需形势日趋紧张。据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朱长国称,由于乙醇和淀粉生产能力提高,玉米饲料用量增长,到2010年,我国玉米消费量将提高26%,这可能会迫使我国到2010年进口1000万吨玉米。

    

    综合来看,2006年国内粮食生产继续呈增长态势,但由于农产品工业用量的迅猛增长,粮食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供求关系有逐步趋紧的态势。同时,在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下,国内产业结构开始逐步调整。受此影响,未来国家宏观农业政策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