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年末盘点农产品 解读玉米价格谜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2-21  
     本报讯 在20日举办的第34期北京地区期货沙龙上,来自中谷集团、美国福四通集团公司、经易期货的农产品期货专家就大豆、豆粕、玉米、豆油的2006年价格走势和2007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形成2006年10月份以来迅速上涨的玉米价格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此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新格局

    在沙龙上,来自美国福四通集团北京首席代表魏东认为,2006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品种,如玉米,大豆,小麦,蔗糖,油料产品(包括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等),都强烈地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世界油价的持续上涨和大幅波动,导致与能源相关的农产品价格被抬升至高位;二是投资基金大量涌入农产品市场,有机构估计今年基金在商品期货上的资金达750-1,000亿美元,估计明年还会有500亿新资金流入商品期货市场,另外,一些交易所放松了基金持仓限制,如CBOT将基金持仓从原来单一品种的5,500手增至7,500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波动;三是农产品季节性规律减弱或消失,今年玉米大豆在收割季节出现反季节性大幅上涨,就是很好的说明。他认为,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创新高,大大刺激了这几年蓬勃发展的玉米乙醇加工。玉米是今年投资基金最为追捧的农产品之一。只要原油价格不低于45美元/桶,乙醇生产势头就不会减弱。按照目前年增5亿蒲用于乙醇加工的速度计算,到2010年美国玉米乙醇用量将超过1亿吨,这样目前充裕的库存将很快消耗殆尽,导致美国及全球供需平衡紧张,2006/07年度美国玉米库存低于10亿蒲,这一水平为是否削减用量的重要标尺。因此,各大投资基金长线看好玉米,尤其是2008年后的市场,这也是造成今秋玉米反季节大幅上涨的主因。要缓解明年的玉米供需紧张,要么大幅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要么削减需求。从扩种玉米角度考虑,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这个最大的生产国,到2010年至少要增加2,500万英亩(1,000万公顷)以上种植面积,才能维持乙醇需求拉动的玉米供需平衡。美国扩张面积可来自两方面:一是从其他作物转向而来,另一来源是目前总量达3,670万英亩的休耕土地。即使面积大幅增加,也要求单产达到趋势产量157蒲/英亩以上,才能保证来年库存超过10亿蒲,否则,明年玉米价格可能上涨。

    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的“困惑”

    今年10月份新产玉米东北地区的上涨超过市场预期,让人“困惑”,因为从基本面来看,2006年国内玉米的供需关系是过去几年中最好的一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6年的玉米产量是在1.42亿吨,从需求角度来讲,今年玉米的饲用消费量在9600万吨,产量数字所体现的基本面和现在市场上价格所走出的实际状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背离,这正是“困惑”所在。围绕着这个问题,与会专家展开了讨论。一位市场资深人士分析了这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现在的库存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粮的藏粮于民。现在农民并不是惜售,而是不敢销售,因为上市以来每天价格都有新的变化,农民不敢现在大量销售。截止到目前,吉林地区玉米收购进度只有20%,从实际收购量来看,目前东北地区整体玉米收购量在吉林省只有200多万吨,去年同期收购量已经超过了450万吨。截止到12月中旬黑龙江的收购进度是21%,但是去年同期黑龙江省的收购量已经达到31%的水平,从绝对收购数量来看目前黑龙江省的收购数量还不到200万吨,而上年同期收购量已经接近300万吨,这两个玉米生产大省,市场上农民售粮的数量同比减少了将近400万吨的水平,这是市场上供给比较紧张的原因。从出口角度来讲,今年10月份到明年2月份之间中国累计玉米出口装船量在110万吨左右,去年同期出口量是接近290万吨,2003年玉米价格第一次上涨,在这个期间出口接近670万吨。可见玉米出口数量并不足以拉动价格涨这么高。二是南方地区的销售,南方地区贸易商的采购数量比去年同期降低,由于豆粕数量少造成在东北地区一旦出现价格上涨,广东地区港口存量开始回落,特别是到12月中旬时广东地区港口存量降到5万吨以下,广东地区饲料养殖企业不惜代价在东北地区大量发货。

    这位人士表示,农民的售粮习惯是春节前和春播前,现在存在着出口商和内贸加工企业抢粮的局面。市场上出价最高的是出口企业,其次是加工企业。在春节以前市场上会表现为这两大集团在市场中的博弈,春节后出口压力小,那时更多表现是内贸用粮。农民在市场博弈过程中,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后期是处于次要地位。后期会更多地回归到基本面的状况上来,藏粮于民的这种状况是不会持续的。

    饲料企业如何应对

    经易期货公司副总经理曹胜回顾了2006年大豆、豆粕的走势,他说,玉米从10月份之后开始起动的,澳麦减少带动了玉米、小麦上涨,农产品有一个快速普涨的过程,最后是生物柴油的题材,到了顶部的时候由于原油的下调、天然气的下跌,最近大豆开始下跌、回调。那么,在新的原料供求形势之下,饲料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谷集团饲料公司总经理刘晓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原料紧缺的格局日益形成,饲料成本不断提高的趋势难以扭转,最大宗的玉米,需求增长快、产量增长慢,但是需求的增长这两年除了饲料一直在稳步增长以外,深加工企业上马速度、扩张速度非常快,导致玉米供求发生变化;豆粕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外商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饲料企业集团化越来越明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前十名的饲料企业在2005年大概占中国饲料总产量的25%左右,预计到2010年这个比重可能会达到30%,大的会越来越大,小企业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大型企业的原料采购跟小型企业完全不一样,一旦判断失误或者是操作失误,影响很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同时新的原料和利用新原料的技术不断出现,以上这些因素决定饲料企业对原料采购应该给予远远超过以往的重视。他建议,一是大型饲料企业必须要和大的原料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因为过去是随机采购,是不稳定的关系;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都在参与期货,并且对期货的认识逐步加深,越来越深,甚至有的企业有专门的部门做期货。他说,同样两个企业,如果一个参与套期保值,一个不参与套期保值,它的结果可能是致命的,套期保值的结果实不在于绝对的盈利大小,而在于跟同行业比谁的原料成本能够更低一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