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06/2007年度来讲,美国和中国玉米已经收获,本年度玉米生产最大的变数在南半球,所以我们从12月份的玉米供需报告中,能够看到的调整均来自南半球——南美和南非,那么南美和南非玉米生产在全球玉米生产中占有什么的样的地位呢?美国农业部对以上两个地区的调整会对全球玉米供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从上图来看,南非玉米产量在近30年中波幅不大,基本维持在900万吨左右,高的年份可达到1200万吨,低的年份仅为500万吨不到的水平。从12月份美国农业部的调整幅度来看,基本把南非的产量调整到了一个正常水平。
南美国家中巴西的玉米产量最大,基本上每年维持在4000万吨的水平,今年玉米生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比去年增加了150万吨。阿根廷玉米产量在2000年前后有了很大的增长,当前常年产量为1700万吨,高的时候可以达到2000万吨,低的时候为1400万吨,美国农业部把阿根廷2006/2007年度玉米产量由上月预测的1750万吨上调至1900万吨,开始向阿根廷玉米总产的高限调整,这个预测数字比上年的产量增加了320万吨。
在最近的几年,玉米需求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的很厉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饲料业的扩张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燃料乙醇需求的大幅增加。对于商品特别是对于初级农产品市场而言,基本上不可以从政策上抑制需求(比如号召大家少喂猪、少吃粮),调节需求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通过价格的高企来抑制需求;二是要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需求。那么对于玉米来讲,除了市场本身价格调整的作用之外,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玉米产能的扩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但由于中国和美国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玉米产能扩张的潜力已经有限,未来焦点仍会像大豆市场一样,仍指向南美。
让我们看看世界最大的玉米产区——美国玉米的生产情况。在最近的10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70百万-80百万英亩范围内,最近3年内美国玉米产量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从美国玉米单产趋势上来看,虽然美国单产水平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单产水平在2004年创下160.4蒲式耳/英亩的新高之后,2005年开始回落。
美国玉米单产历史图中显示的是玉米单产趋势线,截止到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单产已经在单产趋势线之上爬行了4年的时间,这种现象在过去的36年中也出现过两次,但这两次都导致了美国玉米下一年度单产水平的下降。换句话说,美国玉米在经历了连续4年的丰产之后,玉米单产水平继续提高的可能性已不大。美国2006/2007年度单产水平较上一年度的提高并没有明显作用于总产的提高,因为与2005/2006年度相比较,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却出现了意外的下降。美国靠单产来提高总产的潜力已经有限,另外,美国农业种植面积又受到美国严格的农业规划管制,所以美国玉米总产增加的幅度不会大。
中国的玉米单产水平虽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在提高,但是土地是制约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瓶颈,因此中国玉米要在短时间内实行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难度也很大。
今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与往年不同,往年玉米价格上涨基本是由于供应方面出问题造成的,比如遇到了自然灾害,但今年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玉米生产都比较正常,造成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全世界玉米需求扩张到了一定的程度,并给供应造成较大压力的体现,因此这种上涨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产区的产能扩张能够应对全球日益扩大的强烈的玉米需求。
美国农业部12月份的调整给了我们以下方面的启示:第一,在2006/2007年度,美国和中国两大玉米生产国的总产已经尘埃落定,而在今年能够平抑玉米需求的玉米增产的重担就落在了南美地区,因此,在未来2—3个月内,南美玉米的生产是决定全球玉米供应总体状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把目前玉米强烈的上涨比作“烈火”的话,那么急需来自南美“增产之水”来救它,但是万一南美玉米生产出现问题,那么麻烦可就大了;第二,如果南美玉米不增产,在高价的威逼之下,人们会寻求玉米的替代品,比如小麦等,同时玉米下游产品和行业利润也会对玉米的需求作反向调整,因此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下一个月美国农业部的供需报告及谷物的季度库存报告,因为从那个报告中,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从季度库存水平的高低可以评估今年价格水平上涨对饲料需求等所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及程度,且我们还可以从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报告中,体会对新季玉米和大豆的面积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