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粮集团大豆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粮油价格快速大幅上涨,“都是生物能源惹的祸”。大豆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位后,受能源替代战略的影响。玉米、大豆等油脂作物能够提取出乙醇、乙醚等生物能源,有能源性质的农产品自然能够在高位油价下面获得利润空间。
有评论人士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由“烃”经济向“糖”经济转变的趋势,也就是基础的化工原料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碳水化合物转变,而玉米是碳水化合物最为基本的原料。
鉴于玉米用途广泛,再加上一些国家的产业扶植政策,玉米加工业正在世界许多国家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玉米需求约4亿吨左右,今年玉米的需求达到了7亿多吨。
期货人士认为,国际对冲基金正从金属能源市场撤离,进军农产品期货市场。如果说今年的期货市场是“金属年”的话,明年有可能是“玉米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认为,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由资本对能源性质的粮油农产品看涨所引起的。农产品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提高产量,并且长期被低估,下跌的空间不大,国际期货市场对农产品的持续做多和大量资本向农产品的流入导致粮油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的玉米价格已经开始受到影响。今年,美国新玉米上市时,玉米现货价格超出以往正常情况下的报价10美分。业内人士认为,乙醇加工吸收玉米货源成为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美国的能源替代法案,到2010年,美国要生产75亿加仑的乙醇,而目前仅为40多亿加仑。
而在国内,中粮集团进口的大豆相当一部分就直接用于生物质能源加工。利用此前从华润集团收购来的华润生化和华润酒精,中粮集团强势搭建生化能源事业部平台,图谋生化王国。
在前述中粮集团大豆项目负责人看来,生物能源战略的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城市化,农民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能源战略的实施很可能会导致国家对农业的重新定位。
但是农产品具有生活必需消费品和生物能源双重属性后,农产品价格到底和哪种属性的产品挂钩是个问题。农民容易受利益的盲目驱动,可能真的会像某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农民会从种粮变成“种石油”。
如果农民真的从种粮变成“种石油”,在短期内能提高我国农民收入,但是从长期来看,农民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方面到那时候农产品的价格将受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波动剧烈。另一方面,我国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弱,对国际市场的波动也不敏感,而且这一底层群体十分庞大,种植周期长,一旦遭受损失可能不能即时刹车,“船大掉头难”。
一场既能适应市场变化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证城市居民正常消费需求的来自粮油方面的变革正在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国家粮食局顾问李思恒也对纷纷上马的玉米变乙醇项目表示担忧:“我们的农业还是吃饭农业,我国的玉米产量也是有限的,一下子上这么多乙醇项目能保证原料供应吗?”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大问题。“我们既缺石油,又缺粮食。与其两样都缺,不如先保粮食。我的看法,玉米深加工产业不要离食品行业太远。”
据介绍,这一轮的玉米涨价主要受国际玉米期货价格影响,从7月份开始全球玉米价格就不断攀高。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正面临着玉米供不应求的挑战。今年美国玉米产量为2.77亿吨,而预计消费量则达到3.02亿吨;今年8月份美国玉米库存5000万吨,预计明年8月份储量将减至2500万吨。
“很大一部分就是乙醇项目耗掉的。现在美国玉米变乙醇项目800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开工率不足40%,我国应该借鉴这个教训。”
在日前国家粮食局玉米收购工作座谈会上曾有专家建议,解决玉米需求紧张的办法有二:一是将燃料酒精的加工减下来,二是提高玉米价格。
因为前者难以做到,这或许意味着,玉米期货的价格明年、后年还要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