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期货价格的上涨自有其本身的道理。首先是全球玉米目前正处在一个上升循环之中,这一点对于博弈的双方来说可能均无异议。根据USDA11月报告,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2%左右,这是30年的最低水平,与此对应的是CBOT玉米主力合约在370美分/蒲式耳附近交易,这个价格比今年9月250美分/蒲式耳的低点高出了120美分。换句话说,CBOT的玉米已经上涨了48%。
大连玉米9月的低点为1400元/吨,假如大连玉米期货价格按照CBOT玉米48%的增幅上涨,那么目前大连9月合约价格应该为2072元/吨,事实上目前1650元/吨以上的期货价格已经让现货商们“义愤填膺”了。
改头换面的贸易格局
大连玉米的价格不会按照CBOT的玉米的增幅而上涨,因为与国际市场玉米供应短缺的局面相比较,国内的供需状况要宽松一些。根据USDA 11月报告,虽然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2%左右,但中国2006/2007年玉米库存消费比为22%左右。所以我们看到,在过去1年中,大连玉米与CBOT玉米的比价由原来的6∶1直线下降到目前4∶1的水平。
但中美之间玉米的比价不会无限制的下跌,因为中美玉米市场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互相依赖关系,海运费价格上涨以及芝加哥期货价格高企削弱了美国玉米的出口竞争力,这使得韩国等国家的玉米进口转向中国,中国玉米的现货价格从而得到支持。虽然国际国内玉米现货价格的上涨幅度不同,但同步上涨的节奏是一致的,特别是当中美玉米比价即将下降到历史最低(在3.8左右),而世界范围的贸易流将因此改变的时候,国际玉米对中国玉米现货市场的影响更多体现的是向上的推动以适应新的贸易格局。
中国特殊的国情
但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这注定中国玉米不能与国际市场同步同幅上扬。随着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逐年增加,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会逐步下降,而玉米的种植面积会同等增加,因为中国的土地面积有限,能够让大豆腾出更多的土地去生产粮食,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而且在未来的几年中,这将表现为一种趋势。
中国养殖业和饲料业近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只是一个绝对量的增长,中国是一个养殖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养殖强国,许多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仍十分有限,对于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能力比较弱,如果玉米现货价格过分上扬,那么养殖业将被迫自动收缩。另外,政府对玉米的收购价格也会作一定的调控,例如目前由于产区玉米收购价格上涨,农发行开始调控发放贷款的额度以控制粮食企业的收购风险。
巨仓对峙的决战姿态
虽然期货价格的上涨给现货套期保值商们很大的利润空间,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套保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今年又是一个暖冬年,早霜来得较晚,玉米收获期比往年推迟了近半个月左右。同时由于气温偏高,东北玉米迟迟不能脱粒,这影响了现货商的仓单收购。农发行的贷款限制也使得东北产区的玉米收购没能如期大规模进行。现货商仓单采购的受阻,给多头以信心,多头已经摆出“全资收购”的接盘姿态开始全线对空头施压。
100多万手的巨仓对峙显然是一种决战姿态,但这种局面不太可能持续太久,这是因为:虽然国际玉米市场供需紧张,但由于今年玉米的短期供应还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果CBOT玉米价格在明年3月之前仍维持在400美分/蒲式耳以上的水平,那么南美近13亿英亩的闲置土地将大有用场了。另外,今年中国的玉米产量并不少,而且早霜的推迟使得今年玉米的质量较好,如果期货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的话,那么在未来的三四个月内,将有许多的L180型散粮运输车马不停蹄地奔向大连,一场巨量交割将不可避免。
多头避免巨量交割的惟一方法也许是在套保商的火车没开来之前尽快结束战斗,这意味着接下来多头的推进将是强攻性的,这对套期保值商们的资金管理和现货运作能力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