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4/2005年度这一数字达到了1800万吨,约占当年玉米总消费量的13.8%,而2005/2006年度预计为2000万吨左右,占当年玉米总消费量的14.9%。
这些单调数字背后,就是工业化生产在起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一些不可再生能源供应趋紧,玉米以及大豆等可以作为替补能源原材料的科学技术支撑下,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玉米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况且,在很多工业投资项目都被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卡住的时候,与农业种植业相关的工业项目,却得到了政策鼓励和支持。
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今年6月份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签订了投资5亿元的3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吨淀粉、10万吨口服葡萄糖、5万吨谷氨酸的生产规模。
几乎同时,河北燕南集团承担的邢台市“酯化玉米淀粉”项目日获得科技部星火办颁发的优秀项目奖。该项目是河北省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麦芽糖脂肪酸酯、酯化淀粉与食物纤维口服液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的重要成果。
据介绍,这一项目研制成功,可使巨鹿县和邻近的任县、隆尧、南和、南宫、平乡、广宗等六县一市的116万户农民年均增收120元,总增收13920万元。
近日,省发改委同意张家口华亨玉米深加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备案,项目建设总投资达5.5亿元。
相信随着玉米深加工项目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广大种植户从玉米中得到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玉米不仅高产稳产,生产潜力大,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难怪有专家称,玉米是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谷物。
在一派大好形势下,也有人对玉米产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10月25日在大连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粮食市场论坛上表示,近几年来,国内大批玉米加工企业迅速上马,很多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投资超亿元。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在建设时,缺乏充分论证。此外,这些企业的工业用水大幅度增加,一些企业建在河流沿岸,排污大量增加,如果治理措施跟不上,就会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前两年油脂加工业大洗牌的局面,很有可能在玉米加工业重演。
专家分析,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现代生物技术资源相对分散和整合不足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上台阶和农民增收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他们提醒说,要整合资源,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把玉米深加工业推向一个新水平,这不仅是当前玉米产业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也是玉米产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与其他“谷贱伤农”现象不同,玉米产业的忧患更多的是在于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产业水平雷同的格局下,会不会因为竞争加剧而影响玉米的市场价格。到时候,受伤的不只是玉米种植户,还可能波及到企业甚至提供项目建设贷款的金融行业。
对此,有专家呼吁,要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市场本身调剂作用外,对纷纷涌起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也到了应该考虑的时候了。
已经卷入产业洪流中的玉米,已经没有退路。而对作为直接生产玉米的农户而言,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需要仔细提防玉米身后宏大的产业前景下,那波诡云谲的市场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