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深加工企业新玉米收购情况概述
2006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新玉米收购最早是从长春大成开始的,开始于9月27日。随后,公主岭黄龙和松原赛力事达10月8日开始收购,吉林燃料乙醇10月15日开始收购。目前,深加工队伍中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挂牌收购新玉米。
截至10月31日,各深加工企业收购情况如下:
长春大成及金成公司国标二等新玉米收购价为1200元/吨,国标三等新玉米收购价格为1190元/吨,较开秤时及一周前降60元/吨。30收购量为2000吨;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标准质量新玉米挂牌价格为1080元/吨,较上周涨20元。30日收购量为2000吨;松原赛力事达国标二等新玉米挂牌价格为1270元/斤,较上周23日前涨10元,30日收购量为1000吨左右;乾安酒精30%水分新玉米收购价格为0.50元/斤,30日新玉米开秤,收购量为几百吨; 公主岭黄龙国标二等玉米挂牌价格为1200元/吨,30日收购量为2000多吨,价格保持稳定;四平天成国标标准质量挂牌价格为1260元/吨,30日收购量为几百吨。另外,还有少数几家大型深加工企业仍未收购新玉米,比如吉安生化酒精、在今年年底将达产60万吨的吉粮天域、年底部分达产的中粮榆树等。
2、湿玉米收购太多 大成不得不降
10月25日起,长春大成及金成公司新玉米收购价格几日内连续三次下调,降幅达60元/吨,国标二等玉米收购价从1260元/吨下调为1200元/吨,国标三等玉米收购价格从1250元/吨小调为1190元/吨。
据了解,由于当时大成收购量不断增大,导致高水分玉米积压增多,不能及时消化,有的玉米已经在库里存放4、5天了,甚至有出芽现象,而正常情况下,湿玉米应该在3日内消化。基于轮换压力考虑,大成开始降价限量收购新玉米。收购量从最多时的3000吨/日,降到最少时的1000吨。经过5天的限量收购,大成新玉米库存水平已经达到合理状态。于是,30日,大成收购放量,恢复到2000吨,31日恢复到2300吨。
3、新玉米难求 多数企业想降不敢降
在大成连续降价之后,其他深加工企业却风平浪静,甚至吉林燃料乙醇还把收购价格上调了20元,这有点出乎市场的意料。这回,原来是原料的地区间不平衡导致了大成领跑而不能领降。这一不平衡包括地区产量不平衡和上市习惯不平衡两个构成因素。
吉林燃料乙醇在调价前挂牌收购价格为1060元,日收购量不足1000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收购量少主要有三点:1、地区产量低。吉林市2005年玉米产量为162.8万吨,几乎仅有长春地区的1/4,甚至比长春所辖农安这一个县的玉米产量还低,同时地区分布广、产量密度小,可收购绝对量远远小于长春地区。2、农民上市习惯。长春地区农民守着多家深加工企业,并有了多年向深加工送粮的习惯,在加上强大的市场需求,早上市多收益的观念传播的更广。吉林市地区只有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一家深加工企业,需求量不及长春地区,新玉米开秤时间也要晚很多。当地农民早卖玉米的意识不如长春地区强。3、吉林燃料乙醇挂牌价格较低。当然,我们首先要对吉林燃料乙醇对农民这样实在的作风表示尊敬,即使挂牌价格比其他企业低200元时,农民获得的收益基本没有差异,在上调价格后该公司实际支付价格甚至达到中上水平。不管怎么样,这对于收购量不是件好事。正是由于收购量增长的比预计要慢,而目前的收购水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产计划,所以吉林燃料乙醇的提价与大成降价相继而出。提价后的第三天(10月30日),吉林燃料乙醇的日收购量上升到2000吨。
再来看松原赛力事达,该公司在大成降价前一天(10月24日)将价格上调了10元,达到目前全省深加工领域最高的1270元/吨。而大成连续降价后赛力事达自岿然不动,当然,其独踞高点的“风光”下面也透露着无奈。赛力事达所在松原地区也是吉林省前三位的玉米大市,玉米年产量在400万吨左右。但本地农民由于不习惯早上市,而致使该企业价格高企却少有本地新粮,新玉米粮源主要来自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以及长春地区。即使价格达到了全省最高,日收购量也只是在1000吨左右,这距离该公司目前1200多吨的日生产量还有很大缺口。所以,为保证库存安全,挂出高价是必要的;而吸引外地粮源,还必须得把其运输成本考虑进来。所以,不是不想降,实在不敢降。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在同属松原地区的乾安酒精厂。该厂2005年实际消费玉米达55万吨,目前日生产需求量将近2000吨,可整个乾安地区玉米产量才50多万吨,松原地区还有赛力事达、吉安生化和几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竞争粮源。10月中旬以来,该厂库存严重不足,甚至达到过5000吨的低位,不得不高成本地从外地调入陈玉米,对新玉米可以算得上如饥似渴。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筹划,在30日才开秤收购新玉米。主要原因还是本地没有早上市的习惯。近两日,该厂所收新玉米都是从长岭和德惠等地运送过来。30%水分0.5元/斤的价格,其中得考虑进多少的运输费用!
总体来看,除了长春大成和公主岭黄龙,其他已收购新玉米的深加工企业目前还是半饥半饱。相对于大成降价限量的“奢侈”,他们也只有咬牙硬挺过这一阵了——好在新玉米的洪峰已经没多远了。
4、后市预期离新玉米上市集中期已经越来越近了,深加工的坚挺又给市场增加了几分迷雾,下坡路还会那么深吗?
今年新玉米早熟品种上市比去年晚了近一周。主要原因是早霜来迟,农民推迟收割以促进后熟,增加产量;而到后熟结束农民集中收割开始时,全省出现了频繁降雨,降雨使收割期再次拉长和推迟;另外,降雨又使玉米普遍水分较高,并无法得到较好晾晒。同时,近日以来全省气温回暖,玉米无法冻实,脱粒即会造成不小的重量损失。几个因素加起来,致使十月底新玉米上市情况仍未有明显好转。
不过,据中央气象台预测,11月4-7日起东北大部分地区将有4-8摄氏度的降温。这将会加速玉米脱粒和新粮上市,对深加工企业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所以近日东北天气有必要着重关注一下。另外,最近几日吉林省天气晴好,加快了水分散失,从近几日中华粮网对深加工企业收购情况的监测就能看出来,新玉米水分总体已经有1.5-2%的降低。预计本周末新玉米上市量将开始迅速放大,下周开始将能看到集中上市的前锋。而随着供应量的快速增加,预计下周深加工企业将拉开新一轮的收购价格调整。在丰产和集中上市的强大压力下,玉米价格将跌落加快,甚至出现“跳水”的情况,直至达到市场预期的开秤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