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黑龙江各地区新玉米收割工作均接近尾声,新玉米上市区域较前一周明显增多,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开始入市收购,但其开秤价格较往年高近200元/吨,而省内周边粮点、粮商也纷纷有所动作,收购价格略有抬头,但很奇怪的是:开秤价格高企、成交量却较小;新玉米水分偏高、农民却十分惜售。黑龙江省在粮食市场继续放开的第三年、收购主体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农民较为惜售等因素的作用下,2006年秋季玉米收购市场似乎与去年又有所不同,放开后的黑龙江玉米收购市场将更为理性和成熟。
特点一:新粮开秤价格较往年明显偏高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新玉米收割进入收尾阶段,新玉米上市的区域明显增多,各收购主体陆续入市收购,并且开秤价格较高,截至上周粮商报价普遍较去年同期每吨(下同)高出60~100元,个别企业高出近200元。据中国大豆网最新了解,今年黑龙江省主产区新玉米由于受秋初成熟期雨水较多的影响,水分普遍偏高,一般为33%~35%,而去年新粮水分一般为28%~30%,今年比去年高了5%。而且今年省内入市收购主体的开秤价格明显偏高,甚至高得让外省粮商看似有点离谱。据中国大豆网了解,10月中、下旬,黑龙江部分玉米主产区收购主体陆续入市收购新粮,其中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宾县、尚志新玉米收购价为860~900元、水分在34%左右,去年开秤价为740~760元,水分28%,在不对比水分的情况下,单单是价格就较去年高出120~140元。另外,10月19日肇东华润酒精公司公开报价收购新玉米,水分含量30%的报价930元,去年华润酒精于11月4日厂门公开报价收购、水分含量30%的玉米价格为740元,以30%水分为标准,今年新玉米价格比去年高出190元。
特点二:省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异军突起
2006年黑龙江省玉米加工转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一定区域内主导收购市场价格。当前省内玉米深加工企业俨然成为玉米的收购主体,对省内玉米收购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各类玉米加工企业1300多家,年玉米加工能力为1197万吨,实际加工量在650万吨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有12家,加工能力258万吨,加工企业正逐渐取代粮库成为东北玉米收购市场的主角。许多加工企业还有部分在建项目,按照当前速度发展,几年后玉米深加工企业将成为重要的玉米收储单位。另外,由于加工企业效益好,玉米加工费用相对较低,收购价格高于流通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将主导粮食收购市场价格。加工企业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使得产区玉米收购竞争加剧,今年各企业新玉米开秤价均高于去年,现在玉米尚未大规模上市,粮源争夺战已经开始,各企业收购负责人对后市看跌的越来越少。
特点三:农民售粮心态、方式彻底改变
从2005年以来新粮的收购情况来看,农民的售粮心态和售粮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今年农民售粮心态、方式彻底改变。据中国大豆网最新了解,尽管今年开秤价高于去年,但现在黑龙江主产区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已收割完毕的农民已经开始搭起玉米栈子降水,做好长期储存的准备。黑龙江省往年此时只要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农民就积极准备售粮,可今年到目前为止收购主体已经陆续入市收购,但玉米收购却迟迟难以展开,也是继去年以来的少有现象,可见农民对今年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惠农补贴力度,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相应政策的实施,使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之去年玉米增产,后期价格又上涨,农民收入增加,自身还贷能力提高,手中有了闲钱,急于变现的人数大大减少,就使得集中售粮的情况不复存在。
特点四:各地区之间收购市场有所差异
受地域、运输、农民售粮心态等因素影响,黑龙江各地区间的粮食收购市场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运输主干线的周边地区,多元收购主体之间竞争比较激烈,新玉米上市开秤价格较高,农民的惜售心理较强;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玉米收购价格较低,农民惜售心理较弱。而在大型深加工企业可以辐射到的周边地区,玉米收购价格较高;在缺乏深加工企业及粮食收储部门的地区,主要依靠小商贩到田间地头收购,玉米收购价格相对较低。在以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的地区,农民对玉米收购价格较敏感,惜售心理较强;在以大豆和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地区,农民对玉米的收购价格相对不敏感。在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民售粮意愿不强,对后期玉米收购价格期望很高;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农民迫于偿还贷款或者急需资金,售粮意愿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