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东北玉米:上市数量逐渐增加价格面临理性回调(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1-01  
    新玉米上市增加深加工企业欲留粮源

    10月上旬,东北地区新玉米收割工作陆续展开,中旬随着收割工作进展过半,少量脱粒玉米上市,至下旬上市数量有所增加,并且采购主体入市收购的数量也开始增多,但由于深加工企业收购报价过高,使得商业性收购工作进展困难。截至目前,东北三省仅有个别本地粮商、粮库入市采购,还没有外省企业进入,可以说,东北深加工企业制定的采购策略暂时得以实现,达到了将地产玉米留在本地的目的。

    陈玉米供应偏紧新玉米“需求若渴”

    据中国大豆网调查了解,9月初农民手中就没有多少陈玉米库存,粮商和购销企业也基本销售一空,仅个别粮库拥有为数不多的库存,并且用粮企业中除大型深加工企业有近1个月的存货之外,中小型深加工企业以及饲料企业大多没有抑或仅有少量存货,维持到新粮批量上市难度极大,东北玉米市场供应状况总体偏紧。而今年秋季干旱以及霜冻来得较晚,使得玉米收割工作直至10月上旬才陆续展开,脱粒上市时间自然推后,新、陈玉米断档间隔被无形拉大,这更加剧了供应紧张状况,个别缺粮的企业只好通过提高价格来尽力采购陈玉米,而陈粮存量为数不多,使得企业被动对价格一提再提,至9月下旬局部地区企业收购价已经达到每吨(下同)1350元,个别高价达到1400元,成交量相对较少。此时收购新粮成为企业的最大期盼,因此深加工企业率先报价,占领价格制高点,争取粮源。

    新玉米价格虽高但生产成本相对降低

    近两年东北市场玉米价格水平逐年提高,一方面体现了需求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昭示着粮源的供应略显偏紧,可以用“供需趋于紧平衡”进行概括。东北深加工企业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在新粮上市之际,将争取粮源放在工作首位,无论在价格方面还是人员投入方面都加大了力度。以长春大成公司为例,2005年9月下旬自然水玉米开秤价为每吨(下同)900元,折合成干粮1160元,较2004年开秤价高出100元;2006年10月中旬自然水玉米开秤价920元,折合成干粮1240~1250元,较去年开秤价高80~90元。虽然新玉米与陈玉米价格基本相当,但是使用新玉米生产加工,成本却有所降低,尤其是对大多用湿法进行加工的淀粉企业和部分湿法加工的燃料乙醇企业来说,浸泡过程变得容易,不仅节省水资源,而且缩短了整个生产时间。

    加工能力扩大为新厂开工做粮源储备

    随着燃料乙醇以及淀粉需求的持续增长,很多集团公司将工厂建到东北,以生产原料为依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建设起来,并且产能越建越大,玉米需求不断增长,本地间粮源竞争也越发激烈。以黑龙江省肇东华润酒精为例,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后年加工玉米数量达到75万吨,并且三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设计产能45万吨,预计2007年5月投产,届时年总产能预计达到120万吨。如果工程能够按照预期完成,于5月份顺利投产,预示着华润酒精2006/2007年度玉米收购量将比上年度增加45万吨。吉林燃料乙醇2005/2006年度玉米消耗量90万吨,预计2006/2007年度达到180万吨,增加了90万吨玉米加工量。东北还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扩建,不过一般在粮食上市旺季进行收购并存储,今年市场粮源竞争预期更加激烈。

    上市量不断放大预期价格将理性回调

    随着秋收工作的结束,农民有时间卖粮,因此本周企业收购成交量较中旬明显增加。其中长春大成公司由收购之初的日成交量百吨左右,提升至目前的2000吨,览于这种状况,该企业于10月27日当周连续三天下调报价,日平均降幅为20元/吨,尽管如此,送粮车辆仍有增无减,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近日收购量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价格可能继续下调。东北其他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购销状况与大成公司基本相似,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企业玉米需求旺盛、新玉米加工优势明显,但新玉米上市所带来的压力在所难免,价格势必出现回调,尤其是11月中旬左右,东北农民面临还贷压力,售粮积极性将有所提高,不过价格下跌幅度不会太大,主要基于今年东北粮源竞争激烈、大多数农民惜售心理严重、出口签单数量较多等方面的考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