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瑛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矛盾有所缓和,但从长远看粮食问题仍面临极大压力。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将逐步趋紧,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近两年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有了明显改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从粮食供给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今后一段时期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反映,1996年我国人均耕地为1.59亩,2001年降至1.49亩,2005年继续降至1.40亩,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建设用地仍以每年400万亩的速度在占用耕地,而且占的多是好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余地越来越小。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200立方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平衡,南涝北旱现象十分明显。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另外,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强,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48%,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的水平。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今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将面临巨大压力。从粮食需求看,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按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水平及发展变化趋势初步测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10300亿斤和11200亿斤左右。按规划粮食生产能力,届时当年粮食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300亿斤和800亿斤左右。由于产需缺口逐步扩大,粮食供需品种结构和区域不平衡矛盾将更加突出,也将进一步加剧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基本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曾丽瑛指出,目前全国粮食供求形势比较平稳,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从总体看,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缺口继续缩小,品种结构平衡状况出现新的变化。从生产看,今年国家继续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2276亿斤,同比增产148亿斤;早籼稻总产量637亿斤,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75亿亩,增长0.7%。初步预测,2006年粮食总产量可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消费看,由于人口增加、粮食加工转化增长较快等因素,今年粮食消费继续平稳增长,预计全年粮食消费量将突破1万亿斤,这样当年产需仍有一定缺口。考虑净进口因素后(预计全年粮食净进口仍将超过400亿斤,其中大豆进口继续保持500亿斤以上),当年粮食供需将基本平衡或呈现供略大于需的形势。同时,粮食供需在品种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小麦由于连续3年产量大幅度提高,消费量有所下降,小麦连续6年产不足需的局面已改变;大米在口粮消费中的比例继续有所上升,但总体保持稳中略降的趋势,今年大米有望达到产需基本平衡;玉米消费由于加工转化继续快速增长,平衡有余的状况趋于缓解;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主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从粮食购销和市场价格情况看,今年国家继续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首次将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积极开展粮食购销工作,购销量均有所增长。据统计,2006年1~9月,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1818亿斤,同比增加348亿斤,增长24%;共销售粮食1817亿斤,同比增加171亿斤,增长10%。粮食收购增加,主要是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数量较大。截止2006年9月30日最低收购价结束,河北等6省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小麦819亿斤,安徽等4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75亿斤。目前,主产区小麦、早籼稻价格大体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新粮上市后,粳稻收购价格将明显高于0.75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并将保持基本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也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从粮食库存情况看,由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产不足需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国家粮食库存开始止跌回升。尽管当前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但存在着地区分布和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一是粮食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主销区粮食库存比较薄弱,2006年9月末,13个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近77%左右,而北京等7个主销区粮食库存仅占11%,远低于其在粮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商品周转库存持续下降,最低收购价粮食库存大量增加。三是全国大米库存占粮食总库存的比重偏低,明显低于大米在粮食消费量中的比重,特别是大米商品库存同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