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天气晴好,新玉米收割进入高峰
国庆前后,东北地区天气晴好,对玉米的收割十分有利。9月28日以来,沈阳、吉林等地玉米陆续进入收割高峰,黑龙江地区基本从10月5—6日开始收割,较去年推迟了5—6天,预计大部分地区玉米收获将在10月20前结束。
从目前的收割情况看,东北地区新玉米质量明显好于预期。
二、2006/2007年度玉米市场供需两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06/2007年度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690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较2005/2006年度增长54万公顷,增幅为2.1%。玉米产量预计将增至1.41亿吨,较2005/2006年度的1.39亿吨增长163万吨,增幅为1.2%。今年我国玉米需求将会达到1.415亿吨,创下历史记录,比2005/2006年度的消费量提高3.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玉米的消费增长速度远快于供给能力的增长,需求的增加对玉米市场的支撑力较强。据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预测,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产量为1.38亿吨,较2005/2006年度略低。玉米需求为1.41亿吨,其中有300万吨的缺口。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国2006/2007年度玉米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对玉米的价格具有较强的支撑。
三、需求旺盛,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随着工业用玉米量的不断增加,玉米收购已经由季节性收购转变为常年收购。从2005年玉米上市后,玉米市场收购价格一路上扬,由开秤时的0.40元/斤开始走高,到今年3月份达到0.50-0.56元/斤,最高有的地方上涨到0.60元/斤。并且至今年9月中旬,玉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吉林、黑龙江车板价格基本维持在1220元/吨以上。2005年来玉米价格一路走高,导致农民对今年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惜售心理增强。同时,玉米的种植成本也较去年有所提高,使得农民心理接受价格相应提高,与收粮企业低成本收购的愿望相背离,必然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四、工业用玉米需求量增加,将提升市场价格
世界能源及汽油需求量的快速上涨,为乙醇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动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05/2006年度粗粮的工业用量继续快速扩张,除了用于淀粉以及增甜剂的需求强劲之外,基于玉米的乙醇生产也呈现出指数式的增长态势。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乙醇生产国,2005/2006年度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用量创下4000万吨的历史新高。而在中国,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玉米加工行业的需求将达到3000万吨,高于2005年的2630万吨。2005至2006年度,东北三省生产燃料乙醇消费的玉米量为427万吨,这一用量预计将以10%到15%的速度增长。由于中美玉米工业需求扩张迅猛,当前全球玉米供需偏紧,从而为价格的长期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畜牧养殖业进一步恢复,对玉米价格走强有所提振
自7月份以来国内生猪和家禽养殖形势呈现回暖势头,对于玉米需求形成了远期支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06年用来生产饲料的玉米用量将达到9200万吨,高于去年的8900万吨。目前多数地区的猪料销量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养殖户的基本盈利为50-200元/头,国内市场对于今年第四季度的生猪养殖形势依旧看好,预计补栏积极性将会在第四季度逐渐好转。同时由于禽流感的阴影逐步消除,以及“双节”前以来禽蛋价格的上涨,也增强了家禽养殖户的信心,补栏愿望明显增强。近期农业部即将开展秋季集中免疫行动,这有助于稳定养殖业的存栏量,后期国内家禽养殖业对玉米的消费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将对玉米价格走强有所提振。
尽管上述几点对玉米市场价格起支持作用,但玉米远期市场不容乐观。
2006年初以来玉米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有专家认为这是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玉米制造乙醇的能源替代概念受到暴炒所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之前对玉米的需求也是基于乙醇概念,但目前美国对玉米的需求朝着秸秆等生物提炼酒精转化,慢慢就会把对玉米的需求给脱离出来。从国内来看,在日前于上海召开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表示,将不再利用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生产原料,取代粮食的将是经济作物。可以预计,燃料乙醇所用原料玉米等粮食类的影响将是先大后小,近几年将加大玉米等的使用量,随着生产技术逐步成熟,技术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几年后将会转向玉米秸秆、麦秸等纤维类,玉米等粮食类将从生物乙醇的原料中解放出来。
近日,纽约原油期货自今年7月14日创出78.4美元的历史新高跌至60美元/桶左右。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使得玉米能源属性愈发被减低,市场对玉米的价值将会重新定位,价格最终将向农产品属性回归,因此从远期来看,玉米市场需求增速将逐渐放缓。
综上,2006/2007年度新玉米由于诸多利多因素的影响,玉米大量上市初期,收购价格预计会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但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玉米制造乙醇的能源替代概念逐步降温的影响,炒做的水分将会受到较大压缩,因此玉米收购价将很难维持在高位运行,预计将在一个宽幅区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