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DCE和CBOT玉米期价走势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28  
    玉米期货自2004年9月22日上市以来,市场运行稳健,期货价格既真实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又融入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期货市场功能也开始发挥。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玉米期货开始彰显大品种特性,市场渐趋活跃。玉米期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期货品种,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CBOT玉米期货对全球玉米期现价格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分析DCE和CBOT玉米期货合约的期价走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充分认识DCE玉米期货运行特点以及发挥玉米期货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DCE玉米期货特点

    至2005年9月,玉米期货上市一年来,累计交易量为3882万手,成交金额为4739亿元,日均成交量16万手,日均成交额19亿元,日均持仓量23万手。2005年3月22日,玉米期货创下了交易量48万手的纪录。目前,玉米期货已成为国内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品种之一。在玉米期货交易中,现货企业成为市场参与主力,近600家现货企业、20000多个投资者参与了玉米期货交易,特别是专业的期货投资者以及短线交易者开始活跃其中,这使玉米期货价格波动呈现出“准现货价格”的特征,期货价格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图1 玉米期货上市以来玉米指数周线走势图

      

 玉米期货上市以来玉米指数周线走势图(资料来源:文华财经)

    玉米期货市场的制度设计及运转机制,在国家对玉米市场的宏观调控中体现出积极作用,有力配合了国家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玉米期货合约交割基准品为二等玉米,并主要以国际通行的容重指标定等,这一合约设计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融通,使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有了国际视野,可以在国际市场平台上进行统筹;期货市场有着良好的信用保障和严格的质量标准,现货吞吐能力极强,为企业玉米销售和采购提供了便利和安全的通道。

    无论是产区还是销区玉米价格,其在价格运行总的趋势上与大连玉米期货价格是一致的,只是期货价格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大于产区和销区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玉米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高度相关性,使得市场各方的参与热情较高,流动性增强。

    粮食企业目前对玉米期货市场的认知程度非常高,它们不仅积极利用玉米期货价格发现信号搞好市场经营活动,指导玉米专储粮轮库工作,而且积极参入玉米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一些企业已考虑在玉米出口中,直接将期货市场作为出口玉米采购点。

    大连玉米期价已成国内玉米价格的指示器,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现在,不仅玉米经营商和加工企业要看大连玉米期货价格,东北农民在种玉米和销售玉米时也要看大连玉米期货价格。而且,大连玉米期货的上市,还填补了我国主粮期货交易的又一空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交易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相结合的粮食价格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二、CBOT玉米期货特点

    发达的玉米现货市场为美国玉米期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5年,世界上第一张标准化期货合约——玉米期货合约在CBOT上市交易,开创了世界期货市场的新纪元。

    1.玉米期货年成交量始终保持在诸多农产品品种的前列

    玉米是CBOT最早的交易品种,也是最重要、最成熟的交易品种之一,很受投资者的青睐。20世纪70年代之前,玉米在CBOT总成交量的比例在5-30%之间大幅波动;70年代以后,玉米交易量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在30-40%间窄幅波动,玉米期货也在此期间确立了在CBOT农产品品种中的领先地位。在2000年和2001年,CBOT玉米合约的成交量分别为1678万张和1673万张,是同期大豆合约的1.35倍左右,约占CBOT七种农产品期货成交总量的35%。

    2. CBOT玉米期货价格走势稳定

    图2 1996年9月至2006年7月CBOT玉米指数月线走势图

    

    CBOT玉米指数月线走势图(资料来源:文华财经)

    对一个成熟的期货市场而言,其价格走势的理想状态是活跃而不失平稳。根据1992年以来CBOT玉米的年内价格波动情况分析,玉米期货价格最低为192.25美分/蒲式耳,最高为382美分/蒲式耳,价差近1倍。同时,其价格走势又不失稳健,1992-2001年10年间,玉米年内价格波动幅度最高为125.5美分/蒲式耳,最低为8.39美分/蒲式耳。相对其他品种,玉米价格的年内变化相对平缓。

    3.CBOT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是衡量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选取1991年9月-2002年10月CBOT三月期合约的月末收盘价和美国玉米的现货价格,并经过严格的统计分析,CBOT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5,这表明二者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4. CBOT玉米期货合约成为玉米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保值的重要工具

    根据CFTC的统计,CBOT玉米期货一半以上的交易来自玉米及其相关产业的保值交易,如农场主、养殖厂等。这表明CBOT玉米期货市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而且其流动性以及价格发现功能发挥良好,得到了有关现货企业的认可和青睐。

    三、DCE与CBOT玉米期价走势分析

    

    DCE与CBOT玉米指数周线对比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DCE与CBOT玉米指数周线对比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上图为2005年10月14日至2006年7月31日CBOT玉米与DCE玉米指数周线走势对比图。通过对上图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1.CBOT和DCE的玉米2006年起波动性明显增强;

    2.CBOT玉米的波动性要强于DCE的波动性,上下幅度大,频率快,追涨杀跌的特征非常明显,这也符合整个商品市场大的背景和基金操作日趋凶悍的特点。而DCE玉米走势相对平缓;

    3.DCE玉米的波段持续时间较长,而CBOT玉米的波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波动深度较大;

    4.CBOT玉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具有良好的波段走势,可操作性强,而DCE玉米虽具有一定的前述特点但要弱于CBOT玉米;

    5.整体来看,CBOT玉米价格走势对DCE玉米有一定的引导性,但引导性不强,两个市场走势相关性较弱,走势相对独立,DCE玉米价格有时也影响CBOT价格走势。

    6.DCE玉米期价横盘整理的周期较长,不利于发现市场机会,有些较长的横盘整理周期抑制了投资者入市的动力。

    在DCE与CBOT的农产品期货中,玉米的期价差异性最大,如果对同时期大豆在DCE和CBOT两个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进行类比,大豆期货两市场的走势基本一致,如果在价格单位上进行处理,两者较长期走势绝大部分可以重合。据统计,两市场的价格系数关联性达到0.86。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DCE与CBOT的联动性而言,玉米明显弱于大豆。

    

    DCE豆一指数与CBOT美豆指数周线对比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DCE豆一指数与CBOT美豆指数周线对比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四、DCE与CBOT玉米期价走势差异的影响因素

    1.玉米期货上市时间短并且合约有待完善

    玉米期货在大商所上市还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而从推出一个新品种到其成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至少要3年的适应成长期。CBOT玉米期货合约的设计完全符合期货运行规律的基本要求,符合合约标的物——玉米的生产经营特点,而且期货合约的设计也能够有效满足期货交易者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投机的实际需要。例如,合约规格为5000蒲式耳,这与玉米现货的主要运输工具——驳船的运输容量一致;CBOT合约月份的设置参考了美国玉米的作物周期;合约周期的延长照顾到跨年度保值的需求;合约交割标准品替代品的设计及升贴水数值的确定充分考虑到美国玉米现货市场的质量分布状况及现货实际等。

    CBOT的玉米期货市场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CBOT完善的玉米产品设置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1985年,CBOT成功推出玉米期权合约交易,有效地强化了玉米期货合约在CBOT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地位,为期货投资者提供了更有效的保值工具,使保值更加精准,同时,玉米期权这种更具金融色彩的衍生工具的推出,吸引了更多的玉米产业外的投资者参与,也有效地促进了玉米期货交易规模的扩大。CBOT玉米期货与期权市场的相互配合和促进,有效地保证了玉米交易规模在CBOT农产品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玉米是历史最悠久的期货品种,也是农产品期货交易最大的品种,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商所的玉米期货有着光明的前景。大商所也将对其合约及交易、交割规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设置合理、更能贴近市场、吸引广大现货商的进入,稳步推进玉米期货的发展。

    2.中国玉米市场有其独特的基本面

    在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约20%的比例,近年来在国内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还有数百万到一千万吨的出口。而大豆,虽然国内产量也较大,但仍满足不了国内的巨大需求,每年需大规模进口。总的来说,玉米是自给自足略有盈余,而且近年来在部分出口市场与美国玉米具有相互竞争性。大豆则是美国是头号生产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最大进口国,CBOT同DCE价格联动一致性说明了国际大豆市场上价格机制成熟,体现出供需双方相互影响,共同发现价格的过程。

   

 图3 中国玉米历年出口     中国玉米历年出口示意图(资料来源:USDA)

    图4 中国大豆净进口量(含豆油折豆)

    中国大豆净进口量走势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我国玉米是净出口国,2003年曾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出口目的地以周边国家为主。大豆则是净进口大国,进口量居世界第一。由于玉米实行进出口严格管制,而大豆实行自由贸易,其更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

    同时还可以发现,玉米的净出口量与大豆净进口量成一定的正比。当玉米净出口量增加时,大豆净进口量也增加了;玉米净出口量减少时,大豆净进口量也减少了。也许可以解释为,玉米与大豆为相互替代性作物,国内玉米大豆的总产量相对稳定。当玉米出口大量增加时,国内的部分玉米需求就转为大豆来替代,导致大豆需求增加,进口大豆的数量随之增加;反之亦然。

    3.DCE和CBOT玉米面对不同的玉米产业政策

    我国在流通领域,特别是进出口方面,国家对玉米有着严格的限制。玉米属国家进出口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其实施严格的进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进口方面,国家对玉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即配额内进口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高关税。由于玉米进口很少,这方面的影响还甚微。大豆则实行单一关税管理,如目前大豆的单一关税为3%,无论进口多少均如此。出口方面,玉米仍然实行国营进出口企业为主的国家计划管制。国家核准对外签约的国营公司只有吉粮集团和中粮公司,这两个公司每年出口玉米约占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50%以上。其他国内公司要出口玉米,必须与它们签订代理出口协议,并支付一定的出口代理费。今年虽然增加了中储粮总公司,但也只有三家公司,流通渠道太少,容易形成垄断。另外,国家对玉米出口总量上有一定的配额限制。在国家认为需要限制出口时,就会减少出口配额数量。正是由于国家的战略性重视,有很多的“保护性”措施,阻断了市场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也给玉米价格的波动带来了很多非市场的不确定性。

    CBOT的玉米期货市场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息息相关;同时,CBOT玉米期货市场的发展也为美国政府利用玉米期货市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二战后由于美国实行政府指导价,降低了套期保值的需求,减少了吸引投机者的价格波动,导致了棉花期货交易的几近灭绝。再如1948-1965年,玉米价格由政府支持价格和存货管理政策主宰,此期间的玉米期货交易量大幅下降。目前,美国政府已经逐渐取消政府干预粮食价格的行为,偶尔采用控制库存的方式实行支持价格,玉米现货市场是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为玉米期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美国玉米生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经常出现过剩问题,因此,美国粮食政策在玉米生产方面的基本目标是限制生产,同时对农民实行收入支持,使其保持一个稳定的收入水平。例如,1983年实行的玉米休耕计划就是一种实物形式的直接补贴。这一措施在补贴农民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政府大量玉米库存的负担。1996年4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农业法案,废除了实施多年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和生产不足补贴,取消了玉米休耕计划,并规定从1996年开始逐步减少,直至2002年完全取消政府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从而使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农产品价格及农民生产计划脱钩,给予农民更大的生产决策权,使农业生产更加依赖于市场。新法案的实施改变了美国原有种植结构,1996年新法案实施当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就比上年扩大了13%。

    4.DCE与CBOT的玉米期货投资主体不同。CBOT玉米市场有国外大基金、商业机构、农场主等参与主体,同时基金具有很强的“造势”能力,而DCE玉米的参与者是一小部分的企业客户和为数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价格走势更贴近国内的现货市场,更显“中国特色”。

    5.DCE玉米期市有望成为国际玉米定价中心

    我国的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当前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多数品种不同程度地成为国外期货市场的影子市场。这与我国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密切相关。许多期货品种都是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我国作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进出口因素在商品期货的行情变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大豆,进口量巨大,国际贸易将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交易历史悠久的国外期货市场自然对国内市场形成比较大的影响。而大连玉米期市则有着非常大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受国外玉米期货市场的影响很小,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玉米的生产和流通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外的贸易量较小,这就大大避免了大连玉米期市跟随国际玉米市场价格进行波动的可能性。另外,我国近年来的玉米消费基本上依靠国内的生产得到满足,南北地区互通的流通格局基本成型,这为大连玉米期市成为我国玉米市场的定价中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