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全球范围推广的玉米能源属性,对玉米消费将形成长期利好。同时,玉米淀粉在替代糖、化工、食品加工与医药等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我国淀粉糖的需求快速增长。由于玉米深加工的增值效益明显,企业的深加工能力不断扩张,导致东北玉米深加工需求大幅度增长,预计2006年东北地区新增玉米深加工能力在400万-500万吨。
其次,我国饲用玉米消费一直是玉米消费的主体,从宏观上看,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饲用粮食消费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在国庆、中秋双节临近之即,全国猪肉、禽蛋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养殖户养殖信心大为增强,部分地区补栏有所恢复,饲料需求出现快速回升态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2006年玉米需求预计增加3.5%,达到1.415亿吨的水平,其中饲料消费玉米将达到9200万吨,需求增长的格局将主导玉米长期走强。
而且,天气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因此玉米的最终产量现在还不能确定。霜冻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气象灾害,霜冻受大气环流中冷空气活动和各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的偶然因素较大。而玉米作物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弱,仅能抵抗-1℃至-2℃的低温,所以当遇到超过-2℃的严霜时,玉米作物会受到影响。如果早霜危害发生,产区将出现大面积未成熟玉米和高水分玉米,玉米单产和最终产量均将受到明显影响。主产区黑龙江此次降温导致北部一些地区下了轻霜,给玉米的正常生长带来了一定影响,成熟期将因此拖后5至7天。
此外,新粮上市预期开秤价格较高,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又一因素。从2005年玉米上市后的价格走势看,玉米市场收购价格一路上扬,由开秤时的0.40元/斤开始走高,到今年3月份基本上达到0.50-0.56元/斤,产区粮源不足导致收购价格最高上涨到0.60元/斤。农民看到玉米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因此对今年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惜售心理增强。而且,玉米的种植成本也较高,使得农民心理接受价格相应提高,与收粮企业低成本收购的愿望相背离,必然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增强。由于粮食市场购销已经放开,多元的收购主体在市场上竞争激烈,导致农民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农民的心理将影响到玉米的价格走势。
最后,国家已取消了玉米出口补贴,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玉米市场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贸易商据此分析玉米后市将走强,从而激发了对后市看多的心理,这成为支撑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结合上述多种因素分析,笔者预计,在东北玉米大批量上市之前,玉米市场将基本保持稳中趋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