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吉林玉米经济不平凡发展历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8-15  
     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玉米产区,“十五”以来,随着玉米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和玉米产业化的迅速发展,玉米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这条“世界黄金玉米带”上,吉林省玉米经济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破解难题的尝试

    吉林省玉米带与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共向国家提供了3亿多吨商品粮,全省粮食生产连续跨上了1000万吨、1500万吨、2000万吨和2500万吨四个台阶。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长期短缺变为阶段性过剩,吉林省玉米出现了“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阶段性“卖粮难”。

     这种阶段性“卖粮难”是如何产生的呢?吉林省玉米经济到底走过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省农委主任王守臣,他介绍了吉林省玉米经济的大体发展脉络。

    透视玉米经济发展历程,王守臣向记者描述了三个充满理性的认识:一是把粮食转化成肉、蛋、奶;二是牧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三是把肉、蛋、奶变成工业品,实行多层次畜牧业加工。在这种形势下,德大公司应运而生,鸡龙、猪龙、鹅龙等龙型产业纷纷“亮相”,在全省形成了一个“群龙共舞”的局面。如今,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独特产业链在吉林省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了畜牧业这条产业发展“路径”,还要研究另一条加工“路径”———用玉米做原料,不经过畜牧业的过腹转化,直接进行加工,进而实现增值。黄龙公司是当时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的一个标志性企业。发展玉米经济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了:吉林玉米的优势已不是包袱,一系列玉米加工企业纷纷“上马”,全省现有玉米加工企业500多家;玉米不单是口粮,而且是经济作物,可以成为饲料,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畜牧业产业链条和玉米经济产业链条已经形成。经过多少年的摸索和实践,一个新思路和新战略逐渐成形: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维来思考农村问题,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树立科学的粮食发展观,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

     困扰了20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破解。近几年,吉林省粮食连年丰收,而“卖粮难”问题已很少出现。有的地方,如榆树市弓棚镇,粮食不够用,还要从外地调运。吉林省正由粮食大省、牧业大省向农村经济强省迈进。据专家预测,再过3年,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省玉米原料就会显得不足。原因是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延伸了农业链条,种、养、加一体,对玉米原料消耗量大。如今,全省正在思考玉米未来的发展规划,采取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水平,推广新技术,适当调整结构,增加农业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等综合性措施,以应对玉米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只有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只有用“大农业”和“大玉米”的眼光去思考农业,农业才有出路,才有大发展。站在这种思维角度,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便浮出水面。去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的总产值已达千亿元。

    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正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加工品种达200多种。2005年,吉林省玉米加工能力突破了800万吨,加工量达到了65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35.8%,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农产品加工,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玉米作为“主角”,正彰显着生机和活力,一批大中型玉米加工企业脱颖而出。成立于1995年的大成化工集团,1998年建成,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销售收入120亿元。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氨基酸是饲料添加剂,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赖氨酸投产以后,2003年,正赶上赖氨酸销售高价,一吨赖氨酸卖到4.8万元。大成集团一年的玉米消耗量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用玉米直接加工的链条走向成熟,通过发展畜牧业来“消化”玉米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德大有限公司收购农民的玉米,用于饲料加工,在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司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循环。公司的畜禽配合饲料每年消耗玉米50万吨,生产1吨饲料需要0.62吨的玉米,饲养户(场)直接饲养畜禽消耗玉米440万吨,合计达到500万吨,占当年玉米产量的27.5%,同比增值10亿元。

    现在吉林省畜牧业,已不像当年仅仅为了消化玉米而实行“过腹转化”那么简单了,而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新兴产业,在转化玉米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地方经济。皓月公司以长春市为中轴,在全省45个县(市、区)210多个乡镇,带动10万农户近70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300多万吨,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

    黄金带上的“金色”事业

     从农民口粮到畜禽饲料,再到工业用原料,玉米———作为农民的“铁杆庄稼”,如今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一旦被纳入工业化生产链条,便激发了自身的巨大潜力,面对大市场,农民从自发到自觉,结成“利益联盟”,形成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玉米成为商品,不断推出新品种,把“土苞米”包装成“洋玉米”,含金量更高,成为了“抢手货”。

    在蛟河市农村,粘玉米就有了这种味道。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下有5个粘玉米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上联加工企业,下带农户,组织农民统种统收。粘玉米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玉米,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永丰冷冻厂是蛟河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招商企业,专门从事粘玉米加工,年加工能力5000吨。通过当地的粘玉米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与1500户农民签订单,订单面积达3500多亩。有了订单,农民的市场风险降到了零。8月10日是又一个加工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永丰冷冻厂陆续有农民送来粘玉米,据说要持续到9月末。送来的粘玉米经过扒皮、蒸煮、速冻、包装、冷藏,然后销往市场。

    向科技挖潜力

    加工链条延伸,农民大幅增收。对于吉林省而言,谈起玉米经济,过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加工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玉米种植面积也不断激增:2005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77.5万公顷,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64.4%,比2001年的192.7万公顷增加44%。其中全省专用玉米105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7.8%;玉米产量达到181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4%。

    如今,吉林省已经连续几年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玉米螟、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灭鼠等重大农业技术,每年投入2500万元实行补贴,增产增收的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吉林省有着很明显的科技优势,发展玉米生产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加之龙头企业的创新科研意识强,更给吉林省玉米经济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如以长春大成公司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企业,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科研中心,而且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成为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有好思路引领,有新技术支撑,吉林省玉米经济在发展中成熟、壮大。一个崭新的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到2010年,全省粮食综合加工率将达到75%以上,畜产品综合加工率将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量超过150亿公斤……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