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产业发展催变东北玉米市场格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8-07  
       由大商所主办、本报和中国玉米网协办的东北玉米考察(第二期)日前顺利结束。考察团通过本次考察发现,目前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已增至极限,消费主体之间的博弈也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前期玉米价格的逐步走高和各消费主体力量的此消彼长,东北产、销格局出现了明显变化。

    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已增至极限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生产省,2005年该省统计的玉米播种面积约是4300万亩,产量是1800万吨。2006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400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近年也呈快速递增趋势:2005年约为4090万亩,产量是1500万吨,是历史上少见的丰收年;2006年播种面积约为4350万亩,增幅为8%。

    另外,随着前几年粮补政策的推广,吉林、黑龙江两省曾经瞒报的粮食种植土地面积也已基本统计完毕。两省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在各品种比价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两省的极限,今后几年通过种植面积的增加获得更多产量的几率不大。

    玉米总体长势良好 可能再迎丰收

    虽然今年春播期的低温干旱天气给东北玉米的早期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后期天气较好,雨水充足,东北地区主产区玉米长势目前还算不错。黑龙江肇东、大庆、齐齐哈尔与黑龙江东部地区,以及吉林省四平、公主岭、松原等地区的玉米基本都到了扬花授粉期,目前植株粗壮,长势较好。据农业专家分析,当前玉米生长的关键是扬花期的日照情况,如果雨后有足够的日照,授粉充分,基本就可以确定本年度东北地区玉米产量。

    从考察期间的天气情况看,虽然东北玉米产区雨水较多,但雨后往往能迎来大晴天,光照还算充足。考察团内的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此类天气能够持续,东北地区玉米单产保持较高水平应不成问题。

    对于决定玉米质量和产量的另一关键气象问题——早霜,多数农业专家认为,由于今年农历是闰七月,根据以往经验,高温天气往往会延续更长时间,早霜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而且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今后早霜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

    深加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改变东北玉米产销格局

    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厂策略的实施,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数量和产能迅速增加。除中粮、吉粮、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长春大成集团等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积极扩产外,许多县乡级小厂也纷纷上马,并参与玉米抢购。根据已立项和即将投产的总生产能力计算,许多传统的玉米外输大县,如榆树、集贤等地,在两年内可能会出现本地玉米产量不能满足本地深加工需求的局面。同时,如果相关部门不对深加工企业的数量和产能进行规划,用不了几年,东北地区可能会出现从关外引进或者海外进口玉米原粮满足加工需求的现象。

    对此,市场人士提醒说,投资者在分析玉米市场基本面时,还需注意国家是否会出于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玉米深加工业投建进行限制,此点也将成为东北玉米产销格局变化中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深加工与饲料企业有望妥协适应

    在目前国内玉米消费结构中,尽管深加工业消费的数量所占比例逐步上升,但饲料消费依然占据着玉米消费的"大头",达到玉米总商品量的60%以上。深加工企业的抢购行为大幅提升了玉米整体价格水平,也迅速提高了饲料企业的采购成本。但由于利润率的不同,饲料企业对玉米价格的接受水平却不如深加工企业,因此,在深加工企业停止收购之后,饲料企业对玉米的高价格进行了打压。

    考察团通过对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考察后发现,随着在玉米市场中的重要采购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深加工业与饲料业必将建立起对话合作机制,2007年也有望成为两个采购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通过相互妥协和适应共同确立玉米合理价格的一年。届时,国内玉米价格走势可能会趋向平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